張丹丹 李興霞 張震
新生兒肺炎在新生兒科十分常見,發(fā)病率和相關(guān)死亡率高,據(jù)報道,新生兒肺炎因素致死率占到新生兒死亡原因的10%~20%[1]。超聲霧化吸入廣泛應(yīng)用于新生兒肺炎治療,但超聲霧化也存在諸多的問題或注意事項,如霧化濫用、霧化藥物選擇、合理用藥及霧化期間注意事項等,這些因素均會影響到實際治療效果。研究證實,配套性的護理干預對提升治療效果,減少相關(guān)并發(fā)癥有著不容忽視的意義[2]。為探討超聲霧化治療新生兒肺炎的護理措施及效果,本文選取90例接受超聲霧化吸入治療的90例感染性肺炎新生兒,為新生兒肺炎的超聲霧化護理提供更為豐富優(yōu)質(zhì)的護理措施,現(xiàn)將研究結(jié)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90例行超聲霧化吸入治療的感染性肺炎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病例均符合《實用兒科學》[3]相關(guān)診斷標準。按照隨機、雙盲原則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5例。其中,對照組中,男25例,女20例;日齡為娩出1 h~21 d,平均(11.22±2.32)d;病程2~15 d,平均(9.22±1.30)d;觀察組中,男24例,女21例;日齡為娩出1.2 h~23 d,平均(12.33±2.20)d;病程2~20 d,平均(10.32±1.27)d。兩組患兒在日齡、性別、病程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行性。
表1 兩組臨床癥狀比較
表1 兩組臨床癥狀比較
組別 退熱時間(h) 咳嗽消失時間(d) 啰音消失時間(d) 住院時間(d)觀察組(n=45) 2.04±0.41 3.86±1.22 3.24±1.20 8.23±1.87對照組(n=45) 5.26±0.49 6.18±2.02 6.11±1.43 14.12±2.43
表2 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1.2.1 治療方法 全部患兒給予清理呼吸道、氧療、維持電解質(zhì)及抗感染基礎(chǔ)治療,給予7.5 mg鹽酸氨溴索注射液(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360,規(guī)格:2 mL×15 mg×支)加20 mL生理鹽水,面罩超聲霧化吸入,每日2次,每次10 min。按照觀察患兒體溫、呼吸頻率、痰量、肺部羅音等情況,并發(fā)胃腸功能障礙、心衰、等患者要密切觀察心率、腸鳴音、出血傾向、神志等[4]。
1.2.2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新生兒肺炎一般性護理,包括心理干預,藥物護理、器械消毒、健康教育等,觀察組針對超聲霧化吸入療法給予專業(yè)性護理:(1)霧化吸入過程護理。根據(jù)患者舒適體位選擇霧化器擺放的角度、位置,確保藥液溫度維持在35℃。對呼吸無力的患兒,可墊高床頭30°左右,選擇側(cè)臥位,以增大氣體交換量,提高呼吸深度,促進霧化滴在終末支氣管沉降。(2)翻身和引流。改變體位能促進肺部的分泌物從小支氣管向大支氣管引流,同時也有助于防止肺萎縮、肺不張;(3)胸背部叩擊。輔助叩擊胸背部的目的是促進小氣道的分泌物松脫,流入大氣道,防止肺不張;(4)霧化吸入及叩背后要及時進行吸痰,注意先及時清理口、鼻腔內(nèi)的分泌物,再將吸痰管插入氣管預定部位后。每次吸痰的壓力為100 mmHg,一次吸痰時間不超過15 s。霧化裝置必須是消毒滅菌,操作過程也必須是無菌。
1.3.1 癥狀消失時間 比較兩組患兒的退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肺部啰音消失時間、住院時間。
1.3.2 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對兩組患兒護理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進行觀察記錄。
采用SPSS 18.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平均退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啰音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患兒護理期間嗆咳、鼻部炎癥、胃部不適、喉管炎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但組間各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新生兒由于肺功能發(fā)育不全,再加上環(huán)境、護理不足等因素,極容易出現(xiàn)各類霉菌、細菌、衣原體或原蟲等引起的呼吸道感染[6-7]。呼吸道感染時因黏膜充血、水腫及分泌物迅速增多,又極易發(fā)生呼吸道阻塞,此外,肺泡表面活性物質(zhì)消耗加快增多,也會引發(fā)肺泡萎縮、肺不張[8]。因此對于感染性肺炎新生兒,盡快有效祛痰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極其關(guān)鍵[9]。主動排出分泌物對于新生兒來說還比較困難,通過霧化吸入和濕化給藥,對濃稠的痰液加以稀釋,有助于促進流出[10]。鹽酸氨溴索(沐舒坦)能增強黏液運輸系統(tǒng)的清除能力,利于黏液加快排除[11-12]。研究表明,鹽酸氨溴索霧化吸入較靜脈注射及口服給藥能更快地緩解患者癥狀,彌補新生兒咳嗽反應(yīng)弱的不足,快速改善呼吸道癥狀。
不過藥物及通氣方式僅是治療的第一步,由于新生兒自主性能力差,且超聲霧化操作相對復雜,干擾因素多,需要在此過程中給予針對性的專業(yè)護理。首先是藥物護理,選擇藥量要適合新生兒個體情況,一般總液量控制在4~6 mL,藥量過少會導致吸入量不足,過多則會影響新生兒依從性。其次霧化過程中的呼吸干預。對采取面罩式霧化器的患兒,可指導其采取鼻部深吸氣、口吐氣,促進藥物更加深入。若患兒哭鬧異常時,會吸氣短促影響霧化效果,因此可暫停霧化吸入,待平靜后繼續(xù)治療。另外就是霧化過程中的患兒體位、引流及輔助的胸背部叩擊,選擇適合霧化和引流的最佳體位,確?;純旱氖孢m性,提高依從性。第三是霧化后的護理,霧化結(jié)束后要及時為患兒清洗臉部,避免藥液殘留,刺激皮膚。嬰幼兒要適當飲水,避免藥液在口腔內(nèi)殘留。對于長時間霧化治療的患兒,對霧化器定期使用清水霧化檢查,確保霧化器性能良好。取下面罩或咬嘴,用清水沖洗干凈,晾干備用。本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的平均退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啰音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綜合說明超聲霧化吸入聯(lián)合針對性護理干預能顯著提升新生兒感染性肺炎的治療效果。同時,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兒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在新生兒感染性肺炎超聲霧化吸入治療期間實施有效護理可有效保證治療的順利進行,減輕患兒痛苦[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