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奇
小兒疝氣又被稱為“小腸氣”,其是因為腹膜鞘于患兒出生后無法全部關閉,造成腹腔內容物入侵至腹膜鞘狀突,最終產生疝氣[1]?,F階段,疝氣治療方法以手術為主,傳統(tǒng)手術開展過程中,通常于腹股溝韌帶位置作一斜切口,從一定程度對患兒有所損傷,而且術后具有較高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在醫(yī)學技術飛速發(fā)展的背景下,腹腔鏡技術使用范圍越來越廣,該方法具有操作方便、簡單、術后恢復速度快及創(chuàng)傷小等特點[3]。此外,該方法治療效果明顯,有助于患兒短時間內恢復健康[4]?;诖?,本次實驗主要針對2017年1月—2019年1月醫(yī)院接收的疝氣患兒采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治療效果進行綜合分析,以下是詳細報道。
隨機劃分2017年1月—2019年1月醫(yī)院接收的368例疝氣患兒,各184例,對照組中,男患兒與女患兒分別有100例和84例;年齡1~13歲,平均(5.36±1.79)歲;研究組中,男患兒與女患兒分別有103例和81例;年齡1~12歲,平均(5.29±1.85)歲;在基線資料上,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1)由患兒家屬簽署了知情同意書;(2)具備完整臨床資料者;(3)無手術禁忌證者。排除標準:(1)合并肝、腎等器官功能不全者;(2)存在精神異常者。
表1 對比兩組臨床指標 (
表1 對比兩組臨床指標 (
組別 例數 術后下床活動時間(h)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對照組 184 31.52±7.84 62.89±9.54 45.87±6.37 9.34±3.31研究組 184 15.94±3.32 47.51±11.36 22.13±4.29 6.21±1.58 t 值 - 24.822 14.064 41.931 11.576 P 值 - 0.000 0.000 0.000 0.000
表2 比較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2.1 對照組 傳統(tǒng)疝氣修補術:(1)術前予以患兒常規(guī)硬膜外麻醉;(2)由腹股溝位置開始將皮膚逐層切開,充分顯現腹股溝管,后將睪肌分離出,高位結扎疝囊,強化修補腹股溝管管壁,完成修補后,實施止血并縫合。
1.2.2 研究組 腹腔鏡疝氣修補術:(1)術前全身麻醉后實施氣管插管;(2)協助患兒調整至頭低腳高體位,于臍邊緣下方作一弧形切口,長度大約是2 cm,直至腹直肌,患側牽拉,用手指對腹直肌外側實施分離,后進入腹膜前端間隙,穿刺處理部位為肚臍下端2 cm位置的腹直肌外側,置入5 mm穿刺套管針2個,然后將10 mm套管針置入臍下切口位置,創(chuàng)建氣腹通道。(3)腹腔鏡輔助下,對患兒疝囊實施游離,內翻疝囊一直到腹腔內部,并開展結扎操作。如果患兒疝囊全部進入陰囊,則不用開展完全分離,于頸部進行疝囊結扎。于患兒恥骨肌孔內部置入補片,保證補片上方在腹橫肌下段以上位置,下段全面覆蓋股管。完成操作后,將套管拔除,并將患兒氣腹解除。
統(tǒng)計各組臨床指標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臨床指標包括術后下床活動時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
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9.0對本次實驗室數據準確處理,計量資料表示方法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表示方法為(%),采用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臨床指標方面,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在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方面,兩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下表2。
小兒疝氣是臨床常見兒科疾病之一,發(fā)病率大約是1%~4%,而且發(fā)病人群以男性為主[5]。相關研究表明[6],男性發(fā)病率明顯高于女性,從一定程度上對患兒成長發(fā)育及身體健康造成了一定影響。臨床上,主要采取手術方式治療,而手術治療的重點是疝囊定位[7]。疝囊定位方法如下:首先,熟練掌握腹股溝位置解剖特點,明確生理特點[8];其次,手術切口直至皮下筋膜,并對筋膜表層進行牽拉,逐層分離腹膜,明確疝囊具體部位[9]。傳統(tǒng)手術方式,主要通過高位結扎疝囊方法,加強對腹股溝管管壁位置修補的關注,逐層縫合不同結構的解剖層[10]。該方法創(chuàng)傷明顯,導致創(chuàng)口愈合時間延長,最終提高了疾病復發(fā)率。在醫(yī)學技術飛速發(fā)展的背景下,有些研究人員提出了上恥骨肌孔解剖概念,再加之腹腔鏡技術的提高,最終擴大了腹腔鏡疝氣修復術使用范圍[11]。腹腔鏡疝氣修補術由腹膜間隙位置開始實施修補,無需其他操作實施固定,而且未影響腹股溝管生理結構,而且該方法具有創(chuàng)傷小、疼痛輕及術后恢復速度快等特點。腹腔鏡疝氣的重點包括以下三點:首先,為患者建立氣腹通道;其次,手術期間,對腹膜間隙實施全面游離操作,準確辨別解剖標志,避免對神經血管造成損傷;最后,補片有效固定,促進手術治療成功率的提高[12-13]。
根據本次實驗結果分析,在住院時間、手術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及術中出血量方面,研究組均較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見,腹腔鏡疝氣修補術可于短時間內完成手術,使患者術后及早進行床下活動,減少術中出血量;在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方面,研究組是2.72%,對照組是8.69%,研究組相比于對照組更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知,腹腔鏡疝氣修補術有助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降低,避免其他疾病的發(fā)生,對手術治療效果造成影響。由上述結果分析,腹腔鏡疝氣修補術具有較高的使用安全性,其有助于患者于短時間內恢復健康。
綜上,予以疝氣患兒腹腔鏡疝氣修補術治療,在提高手術治療效果的同時,可縮減患者治療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避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