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如
從來古月照今人。
但無論如何追古,實際上都不可能追尋到那時真正的樣子了。畢竟那時放眼青綠山水,今日放眼過去都是水泥森林;那時身畔都是清風明月,今時縈繞鼻端的都是尾氣與霧霾。
盡管世事滄海桑田,地球在星轉斗移中換了不止千百種面目。但人類不同,幾千年以來,人性卻從來沒有改變。無論任何時候,無論身處哪個階層,有何不同的社會背景,人類的靈魂還是需要有個安放處。因為這個需求,所以有了文學、藝術、哲學、美學、心理學……
而對AI的思考,現(xiàn)在可以暫時告一段落:AI只是一種理性的工具,模擬不出人類的純愛,只能是人類文明的輔助。人類有自己一套并不可完全預知的發(fā)展軌跡。
就如回溯中國歷史上的魏晉時代,學者宗白華已經歸納得非常準確,“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史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王羲之父子的字……陶潛、謝靈運、鮑照、謝眺的詩……,無不是光芒萬丈,前無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學藝術的根基和方向?!逼鋵嵰擦粝铝艘粋€千古的規(guī)律,越是苦難,文學、藝術、哲學、美學等知識系統(tǒng)對人類精神的作用力越強。所以我們在這期封面專題中,只是想呈現(xiàn)人性如何引導人類在黑暗與苦痛中如何追求光明,追求美,以救濟和建立自我的精神生活,化苦悶而為創(chuàng)造,培養(yǎng)出壯闊的精神人格。
自由精神、個性解放、智慧情濃和富有藝術魅力。不只是對所謂魏晉風骨的認識和定位,而是人類對精神世界的一個終極追求。
世界拍場中的“戰(zhàn)后”板塊雖然飽受爭議,但是并不妨礙持續(xù)走熱,就是對這樣追求的一種呼應。畢竟在戰(zhàn)后廢墟上綻放的藝術之花,被淚水和苦痛灌溉過,經過藝術的療愈,本來就會有不同的精神風貌。
藝術的療愈作用已經在世界上有越來越多的醫(yī)學案例來進行佐證。我們本期人物小林老師林帝浣,除了因療愈性的哲思漫畫成為網紅之外,他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廣州中山二院的人文藝術治療科主任。他說,臨床醫(yī)學中已經證實,文學、藝術、美學等學科可以給腫瘤晚期術后患者提高生存率。
近來還遇見了三位海歸背景的90后,真的隱居在一個藝術家扎堆的小村莊里,踐行的卻是明式的燕閑生活。
這種明式燕閑,講的是一種工作之余的休閑,講的在各種浮華與喧囂后尋得一方安寧。而這種安寧并不是有足夠的金錢與物質來支撐。路邊揀一塊石頭,廢園里剪一條枯枝,用自己極好的美學眼光去改造并不如人意的家居環(huán)境。用明式燕閑的精神世界來調整心態(tài),來過好自己生命的每一天。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我心光明,這世界便不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