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學奎
新聞侵權是民事侵權的一種類型,主要是由新聞工作者和新聞機構通過發(fā)布新聞報道而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侵權行為。近幾年,人們對新聞侵權案件的日益關注。這不僅是擺在公眾面前誠待解決的問題,也是需要新聞機構和新聞工作者采取必要的措施,來避免新聞侵權事件的發(fā)生。
一、新聞侵害名譽權
1.名譽權的概念和特征
名譽權以名譽為客體,名譽作為社會評價極易受到損害,所以需要確認民事主體的名譽權,從而對名譽予以保護。所謂的名譽權,是指公明和法人對其名譽所享有的不受他人侵害的權利。名譽權主要包含以下幾項權利:
一是名譽保有權,名譽是社會地特定的人或法人的評價,權利人無法通過主觀的能力消除這種社會評價,只能對已有的名譽予以保有。也就是通過自身的努力,提升自身在社會公眾心中的形象和口碑。
二是名譽的維護權,權利人有權對自己的名譽進行維護,對于他人請求不得侵害其名譽權,任何人都負有不得非法侵害的義務。
三是名譽利益支配權,公民和法人可以利用良好的名譽,與他人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從中獲取一定的財產利益,但是,權利人不得隨意拋棄、轉讓名譽利益,也不得由繼承人繼承名譽利益。
2.新聞侵害名譽權的主要形式
新聞侵害名譽權需要借助大眾媒體,由新聞工作者進行報道,絕大多數情況下,新聞侵權是過失侵權。因此新聞侵害名譽權的表現形式由于一定的特殊性。
(1)內容失實,內容失實是最常見的侵權表現形式,新聞報道是一項報道環(huán)節(jié)多、時效性強的活動。無論是主觀故意還是客觀因素所致,任何環(huán)節(jié)出現漏洞,都可能引起新聞侵權。新聞報道內容失實是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沒有根據客觀事實的情況下,撰寫和發(fā)表作品,或者引用傳聞作為新聞素材,使得新聞的真實性嚴重偏離客觀事實。
(2)含有侮辱、謾罵內容,新聞報道中若是對特定報道引用侮辱性的詞匯和語言,則構成新聞侵權。從語言學上講,不僅約定俗成的言辭意義決定言辭的含義,而且文化背景和語境也決定了言辭的含義。例如,某些言辭雖然是褒義的或者中性的,但是咋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語境中則有可能具有嘲諷、貶損的含義。這種轉化含義后的言辭仍然侵害了他人的名譽權。
(3)不當的評論,新聞評論是很重要的新聞載體,幾乎與新聞報道同時誕生。寫作新聞評論需要較高的思想意境和語言功能,既要以事實為基礎,不能脫離基本事實而空談闊論,又要思維敏捷,根據法律規(guī)定發(fā)表意見,不能使用侮辱、謾罵性語言,否則將引發(fā)新聞侵權。
(4)非法使用他人的肖像,法律規(guī)定:未經本人同意,以營利為目的是侵害他人肖像權的基本構成要件,但是它們不是侵害他人名譽權的構成要件。也就是說,新聞作品存在可能既侵害肖像權又侵害名譽權,也可能只侵害肖像權而沒有侵害名譽權,或者只侵害名譽權而沒有侵害肖像權,是否丑化、侮辱他人是確定侵害明名譽權的重要標準。
二、新聞侵害隱私權
1.隱私權概述
隱私權是憲法賦予每位公民的基本權利,是一種獨立的人格權,是個人對其私人領域的一種實際控制狀態(tài),包括決定個人信息、個人行為、個人空間。一般認為,隱私權客體包括私人信息和私人領域兩個方面,私人信息是指那些魚特定個人相關聯、反應個體特征的具有可識別性的符號系統以及與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無關的私人活動。私人領域是指公民隱秘的生活空間,如住宅、櫥柜等等。
隱私權作為一種人格權,既具有其他人格權的某些特征,也具有自身的獨特性:①隱私權的人身性,隱私權的權利主體書自然人,因此隱私權必然具有人身性。也就是說,侵害隱私權及法律救濟都離不開人身特點。②隱私權內容具有真實性和隱秘性,隱私權作為不遠為他人所知曉的私人信息、私人生活和私人領域,其內容必然具有隱秘性。只有自然人不愿意公之于眾時,才可能侵害其隱私權。③隱私權保護的限制,隱私權不是絕對的權利,是可以克減的權利。當隱私權的保護與公共利益發(fā)生沖突時,隱私權的保護會受到一定的限制。④隱私權的支配性,自然人在一定的范圍內可以支配自己的隱私權,也可以允許他人在一定的程度上接入自己的私生活,是為隱私權的支配權。
2.新聞侵犯隱私權的表現形式
①披露他人的基本信息,公民對個人信息具有控制權,有權決定是否公布以及在什么范圍內公布這些個人信息,獲取和使用公民個人信息,必須得到法律的許可和他人的授權,否則將侵害他人的隱私權。②報道與性有關的內容,未經本人同意,擅自報道特定公民與性有關的內容,侵害公民的隱私權。因此,在世界各國,不公開審理性隱私案件時非常普遍的。尤其在涉及到未成年人時,更應該加強對未成年人的保護。③報道婚姻家庭生活、婚姻家庭生活是公民隱私比較集中的領域,從夫妻關系、兒女親自鑒定到兒女戀愛、家庭成員的死亡,都是重要的隱私內容。沒有得到公民的允許,擅自進行新聞報道將會侵害當事人的隱私權。④侵入私生活空間,我國臺灣地區(qū)著名法學家王澤鑒先生將隱私權定義為個人獨處不受外界干擾、隱私不受侵害的權利。我國憲法也規(guī)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他人的非法侵入和搜查。所以,公民享有生活安寧的權利,如果新聞報道工作非法侵擾公民的私生活,打破公民的生活安寧,則侵害公民的隱私權。
三、新聞侵害肖像權
1.肖像權的概述
肖像權屬于具體人格權,直接關系到自然人的人格尊嚴、個人形象及社會評價;同時,肖像權的精神特征可以轉化為一定的經濟利益。因此,肖像權還具有以下特征:肖像權的基本利益為精神利益、肖像權的主體是自然人、肖像權具有人身專屬性、肖像權具有標識性。肖像權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制作專有權、使用專有權、使用轉讓權、利益維護權。
我國法律規(guī)定的肖像權侵權構成要件可分為兩本部分,一是以營利為目的,二是未經本人同意。
2.新聞侵害肖像權的表現形式
①未經本人同意,擅自拍攝和使用公民的照片,有些媒體和新聞從業(yè)者片面的理解為只要不以營利為目的,即使沒有經過本人的允許,就不可能構成侵權。實則為錯誤的理解,在未經本人同意的前提下而隨意拍攝和使用他人的照片,同樣可構成肖像侵權。②未經本人同意,拍攝和使用超出免責范圍的照片,我國法律對于未經本人同意而拍攝和使用公民照片的情形規(guī)定了若干的免責事由,如為維護公共利益、報道時事新聞、從事科研教育事業(yè)等等。但是在合理利用的范圍以外,未經本人同意,無論是否以營利為目的,都有可能構成侵權。③未經本人同意,使用公民肖像做廣告,最常見的情形有非法盜用公民的照片制作廣告和使用名人的肖像做所謂的公益廣告。這些都侵害了當事人的肖像權。
參考文獻:
[1]李良榮著.西方新聞事業(yè)概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版.
[2]魏永征著.被告席上的記者——新聞侵權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版.
[3]孫旭培著.新聞侵權與訴訟[M].人民日報出版社,1994年9月版.
[4]魏永征,張詠華,林琳著.西方傳媒的法制、管理和自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