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會姣,河北師范大學
選取350名在校大學生,發(fā)放問卷347份,回收有效問卷324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3.4%。其中包括:男生152人(46.9%),女生172(53.1%);獨生子女130人,非獨生子女194人;平均年齡為20.56歲。
1.2.1 一般家庭功能量表
一般家庭功能量表是家庭功能評定量表(FAD)的分量表。該量表共有12個項目,得分越高,代表家庭功能越差,反之,代表家庭功能越好。為了使記分方式更符合人們的思維習慣,本研究將正向計分的題目反向計分,反向計分的題目正向計分,即分數越高,代表家庭功能越好,反之,代表家庭功能越差。本次測量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2。
1.2.2 自我效能感量表
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共有10個項目,得分越高,代表自我效能感越高,反之,代表自我效能感越低。本次測量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4。
1.2.3 生命意義感量表
生命意義感量表(MLQ)由Steger等人編制,王孟成和戴曉陽修訂,包含兩個分量表:生命意義體驗和生命意義尋求。每個分量表有5個項目,每個項目有七個選項。生命意義體驗分量表和生命意義尋求分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為0.85和0.84。
采用SPSS25.0進行數據處理與分析。
家庭功能、自我效能感、生命意義體驗和生命意義尋求的平均數、標準差和相關矩陣如表 1所示。結果顯示,家庭功能與生命意義體驗相關不顯著,家庭功能與生命意義尋求顯著正相關。同時,家庭功能與自我效能感顯著正相關,自我效能感與生命意義尋求顯著正相關。
表1 各變量的平均值、標準差及相關分析(n=324)
采用溫忠麟等人提出的回歸分析法,分別以生命意義尋求為因變量、家庭功能為自變量,自我效能感為因變量、家庭功能為自變量,生命意義尋求為因變量、家庭功能與自我效能感為自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回歸分析結果(表 2,圖 1)表明,第1、2、4各t檢驗結果顯著,第3個t不顯著,說明自我效能感在家庭功能和生命意義尋求之間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56.2%。
表2 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應檢驗(n=324)
圖1 自我效能感在家庭功能與生命意義感之間的中介路徑模型
研究結果表明,家庭功能可以正向預測生命意義感,這與前人研究結果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本研究更細化的揭示了家庭功能與生命意義尋求的關系。
本研究還證明了家庭功能通過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影響生命意義尋求,這表明家庭功能越好,自我效能感也就越強,進而生命意義尋求越強。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使家庭功能良好的個體擁有更高的生命意義感,但這并不是唯一的影響因素,還可能存在其他變量,需要更多相關的研究來豐富這一理論。本研究還存在一些局限,本研究中的研究對象樣本單一,未來的研究可以納入更多角色進行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