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音樂APP給我推送的歌單里,有一首《苦瓜》。歌手悠悠唱道:“真想不到,當初我們也討厭吃苦瓜。今天竟吃得出那睿智?!甭犞犞?,我不自覺地笑了出來?,F(xiàn)在仔細回想小時候的飲食習慣,優(yōu)點是對零食不太感興趣,缺點是吃飯有點挑食——那些味道比較刺激的蔥、姜、蒜、香菜,我肯定不吃;至于口感質地不大清爽、黏黏糊糊的木耳菜、秋葵、木耳,我也不喜歡;若是碰上苦到能讓人哭的苦瓜,我更是一筷子都不會揀。爸爸若是皺著眉頭對我說:“吃飯不許挑三揀四”,我也會吃上一小口以表明虛心接受批評的態(tài)度,但內心的潛臺詞卻是:不吃這個又怎么了?吃其他的不就好了?
最近幾年,人到中年被迫養(yǎng)生之后,我刻意擴大了自己的食譜范圍,一是因為想更加全面地攝入維生素、礦物質、植物化學物質,以幫助提升身體機能;二是不想自己把自己局限在某一個框架下,生活也好,工作也罷,飲食也一樣——不試試,怎么知道自己不喜歡,自己不行呢?即便以前不喜歡,做不到,未來就真沒有改變的可能嗎?
最近,單位食堂的早餐多了很多調味清淡的涼拌菜,對我這個專注養(yǎng)生已3年的同志來說是一個特大喜訊。畢竟,如果每天想吃夠生重500克的蔬菜,早餐就必須適度“吃草”。我端著盤子放眼望去,涼拌海帶絲,里面有一片海洋那么多的香菜;麻醬木耳菜,木耳菜青翠欲滴,每一片都似乎飽含汁水;蒜蓉木耳,這道很厲害的涼菜是用生蒜拌的。您看,一頓簡單的早餐,到了我這,就變成了需以“視死如歸”的勇氣去做的選擇題。
盛一碗小米粥,配一個水煮蛋,小小的一只雜糧饅頭,筷子尖兒那么多的醬豆腐,再少取一些海帶絲、木耳菜和涼拌木耳。喝一小口熱乎乎的粥,舒坦;拿饅頭蘸一點醬豆腐送入口中,真香;吃一朵木耳,蒜味兒并不太辣,在醋和醬油的襯托下,木耳生動、鮮活了起來;木耳菜的感覺還是有點黏糊,就點饅頭吃口感會好些;海帶絲十分清爽,即便放了香菜調味也沒有我兒時印象中那種令人不悅的味道。今日吃一些,明日吃一些……這些食物漸漸讓我的身體更加舒適。有心理學研究證實,如果你認為某種食物對你有益,那吃的過程會比較開心。也許是心理作用,也許是吃的時間長了,我的嘴巴和腸胃都樂于接受它們了。
兩年多過去了,我完全不吃的東西越來越少,能吃、喜歡吃的飯菜越來越多。如果說真的有什么在我的食譜范圍之外,我想是那些超市里常見的“方便食品”以及一些“快餐”。我能自己做,喜歡自己做,也不怕麻煩,就用不上那些“方便食品”了。小時候,我們總是出于本能去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也許,長大之后,可以換個角度來看那些我們曾經不愛吃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