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倩倩 (南京林業(yè)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210037)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fā)展,信息傳播方式發(fā)生巨大變革,我國電視事業(yè)突飛猛進,各類影視作品百花齊放。前有《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等真人秀節(jié)目的熱播,后有《白夜追兇》《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等網劇的爆紅。在這個“小鮮肉”霸屏,“老干部”不甘落后,各類影視作品層出不窮的年代,人們的眼球幾乎都被這些真人秀、綜藝、網劇所吸引。相比之下,我國紀錄片的發(fā)展境況卻不容樂觀。
2012年被認為是中國紀錄片“品牌元年”,這一年中實現播出的中國紀錄片總量大概有5.98萬小時,其中首次播放節(jié)目量約1.7萬小時。紀錄片頻道先后推出了多部紀錄片,包括《故宮100》《超級工程》《舌尖上的中國》《瓷路》等等,但是對于大多數觀眾來說,只有《舌尖上的中國》鼻尖具有代表性,業(yè)界把它的熱播譽為 “紀錄片從高端走向大眾” 的標志性事件。
與大部分不被人熟知的紀錄片相比,這部美食文化紀錄片無論是在人氣上,還是在口碑上都大獲成功,這不僅讓中國媒體集體且迅速地關注到國產紀錄片的發(fā)展,甚至高喊“中國紀錄片的春天終于來到了”。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本文將以《我在故宮修文物》為例,探析在新媒體時代下,國產紀錄片的發(fā)展狀況以及策略。
2010年,國家出臺了相關政策以推動紀錄片發(fā)展,隨后各電視臺增加了紀錄片的播放量,各種視頻網站也開始陸續(xù)播出紀錄片。
下表為近年來中國紀錄片數字統計表:
來源:《中國紀錄片發(fā)展研究報告》
從上表的數據來看,近年來我國紀錄片產業(yè)發(fā)展進步明顯,資本融入一直在增加,紀錄片產值不斷上升,播出總量與首播節(jié)目量更是逐年增長。對比2015、2016兩年與之前幾年,雖然全年播放紀錄片總量相對有所減緩,但整體而言仍然處于穩(wěn)定的發(fā)展趨勢。
政府助攻、資本增投、市場認可、受眾增加,越來越受到重視的紀錄片似乎風光正好,前景無限,形勢一片大好。但縱觀整個中國紀錄片史,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紀錄片作品的數量不斷增多,形式和題材也日益豐富。即便如此,除了《舟舟的世界》、《海上傳奇》等少數精品紀錄片在國際上取得成功之外,其他能夠在國際上獲得大獎并引起巨大反響的紀錄片可謂是少之又少。換言之,在制作技術、藝術品質、選題內容等方面,中國紀錄片還沒能得到世界范圍內的關注與認可。
互聯網作為當代媒介化社會最重要的產物之一,為紀錄片的傳播帶來了巨大的優(yōu)勢,現如今,伴隨著新媒體的出現,紀錄片的傳播方式已經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主要播放平臺由官方電視臺轉為視頻網站,點擊率也大大提升。在新媒體的傳播環(huán)境下,紀錄片的發(fā)展方向也發(fā)生了改變。筆者在紀錄片的傳播上,提出以下建議: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傳統文化代表著民族與國家的形象,影響著民族和國家的形象,影響著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知,以及中國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交流融合。電視屏幕上,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更是異彩紛呈,不論是直接講述中國傳統文化的電視欄目,取材改編自經典名著的電視劇,還是娛樂綜藝節(jié)目、廣告作品中,都滲透著或多或少的傳統元素,在簡單的視覺符號中傳遞出傳統理念。
中國當代紀錄片作為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流淌著傳統文化的血液,固守著傳統文化的生存和傳播。經過歲月的洗禮,歷史的沉淀,傳承至今的文物修復技藝依然煥發(fā)著勃勃生機,這也是《我在故宮修文物》題材選擇的立足之處。近年來,類似本片這種充滿濃厚本土化元素的紀錄片,客觀真實地用鏡頭記錄中國傳統文化的發(fā)展與傳承,喚起觀眾共鳴。
在文化產業(yè)快速崛起的情況下,挖掘優(yōu)秀的文化資源,豐富國產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路徑,實現紀錄片題材內容的本土化是國產紀錄片發(fā)展的必然選擇。
據統計,截止到2017年6月,中國網絡視頻用戶數量達到5.65億,主流視頻網站中,最為典型的騰訊視頻的活躍用戶環(huán)比增幅僅達3.4%,但嗶哩嗶哩視頻網站增幅卻達到了18%。在這個以二次元文化著稱的視頻網站,《我在故宮修文物》一路飄紅。
90后、00后日漸成為網絡視頻網站的主力軍,他們也是國產紀錄片的主要受眾群體之一。與宏大嚴肅的敘事風格相比,年輕人更喜歡真實可感的微末敘事風格。他們新奇獨立,渴望張揚自我,對影視作品具有獨特的價值觀和心里認知。
而本片與潮流文化形成明顯差異的傳統文化題材,吸引了年輕人的目光。整部紀錄片呈現的風格也是輕松年輕化的,影片中有血有肉的文物修復師和他們逗趣的日常,為古老靜謐的故宮增添了生氣,也揭開了故宮鮮為人知的一面。
和其他視頻節(jié)目相比,紀錄片的內容顯得空泛單薄,因此,只有內容優(yōu)質,能夠引起觀眾共鳴的作品才能在視頻網站中贏得一席之地?,F如今,各種娛樂選秀類節(jié)目因其千篇一律的風格模式,年輕人逐漸產生了審美疲勞,優(yōu)質有內涵的文化節(jié)目成為大眾新的追求。因此要充分考慮到受眾的需求,打造高質量的文化紀錄片; 既能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又能迎合大眾需求。
在自媒體空間中每天有數以億萬計的信息被生產出來,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正在給影視行業(yè)帶來一場革命,媒介全球化的特征日益突出,影響巨大、發(fā)展前景廣闊的新興媒體,正在全方位地滲入生活、學習及工作的方方面面。在面對傳播對象文化程度、興趣愛好、年齡大小等各個方面參差不齊的情況下,新媒體依靠大數據分析,將受眾細分,增加互動性和多元化的內容。
《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走紅少不了新媒體的推波助瀾,央視的首播并沒有掀起收視高潮,反而是彈幕網站、微信公眾號、朋友圈、微博的集體“造勢”,才收獲到了大量的粉絲和可觀的瀏覽量。這表明傳統媒體在傳播覆蓋力和影響力上存在的局限性,也意味著新媒體這個“助燃劑”對紀錄片的發(fā)展舉足輕重。
新媒體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傳播范圍無限擴展,傳播方式由媒體固定推送轉變?yōu)槭鼙娮杂色@取,是國產紀錄片走向大眾視野的重要一步。因此,我國紀錄片更應把握時機,抓住機遇,在新媒體時代大展拳腳。
網絡因為其多點傳播、自由開放等屬性,對文化紀錄片的廣泛傳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我們身處新媒體時代,因此要利用新媒體的特點對紀錄片進行傳播。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平臺制造“熱點事件”已經成為各大影視作品進行宣傳的主要手段。紀錄片也要利用各大社交平臺進行宣傳,吸引流量,偽紀錄片的廣泛傳播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