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美均, 佘世鋒, 譚梅傲, 廖慧妍
(1.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廣東廣州 510405;2.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東廣州 510405)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igestive disorder,FD)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功能性疾病[1]。該病呈反復或持續(xù)性發(fā)作,病程長且不易治愈[2],女性多發(fā)于男性。患者臨床主要表現為胸膈煩悶、胃脘脹滿或脹痛不適、噯氣吞酸、不思飲食等,且常伴有精神壓力較大、心理素質下降等表現,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3]。西醫(yī)治療以對癥處理為主,一般治療方法為促進胃腸動力、根除幽門螺桿菌(HP)、抑制胃酸分泌、抗抑郁及保護胃黏膜等,短期有一定療效,但存在長期療效欠佳、易復發(fā)或加重、不良反應較多等不足[4]。而祖國醫(yī)學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依據患者的具體證候進行辨證論治,在臨床療效反饋中,體現出比單獨西醫(yī)治療更好的療效,且具有治療后癥狀不易反復、副作用較少的優(yōu)點[5]。
勞紹賢教授是全國名老中醫(yī)、著名的脾胃病專家,是我國脾胃學說研究的主要開創(chuàng)者之一[6],享有“南勞北周”的美譽。其臨床經驗豐富,辨證具嶺南地方特色,并研制了“腸炎安”、“胃炎消”等中成藥,造福了廣大脾胃病患者。本研究通過臨床隨機對照試驗的方法觀察勞紹賢教授經驗方疏肝和胃方治療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療效,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及分組 選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間在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脾胃科門診就診的明確診斷為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59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27例和對照組32例。
1.2 病例選擇標準
1.2.1 診斷標準 ①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7]中的肝胃不和證型的診斷標準。②西醫(yī)診斷符合功能性胃腸病的羅馬III標準[8],癥狀出現至少6個月,近3個月癥狀滿足以上標準。
1.2.2 納入標準 ①年齡為18~65歲;②符合上述中西醫(yī)診斷標準;③納入試驗前1個月內經胃鏡檢查未發(fā)現異常;④未服用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治療作用的藥物或雖有服用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治療作用的藥物,但已停藥2周以上的患者。
1.2.3 排除標準 ①年齡在18歲以下或65歲以上的患者;②過敏體質或有藥物禁忌的患者;③合并有糜爛性/萎縮性胃炎、消化道潰瘍、腸易激綜合征、腫瘤等器質性疾病的患者;④有心、肝、腎、腦等嚴重疾病的患者;⑤法律規(guī)定的殘疾患者;⑥懷疑或確有酒精、藥物濫用史的患者;⑥1個月內參與其他臨床試驗的患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枸櫞酸莫沙比利膠囊治療。用法:枸櫞酸莫沙比利膠囊(上海信誼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1719),口服,每次5 mg,每日3次,飯前服用,連續(xù)服用2周。
1.3.2 治療組 給予中藥疏肝和胃方治療。疏肝和胃方(四逆散加味)基礎方組成如下:柴胡10 g,赤芍12 g,枳殼12 g,廣木香10 g(后下),蘇梗12 g,陳皮10 g,柿蒂30 g,烏藥10~15 g,延胡索15 g,郁金15 g,蒲公英30 g,甘草6 g。隨證加減:腹脹明顯者加大腹皮15~30 g;便秘質軟者將赤芍、枳殼加大至15~20 g;便溏者加救必應30 g;胃痛明顯者加兩面針15 g或七葉蓮30 g;脅肋痛者加瓜蔞皮15 g,紅花10 g;灼熱燒心者加梔子10 g;失眠者加梔子10 g,珍珠母30 g(先煎);無噯氣泛酸者去柿蒂。所有中藥飲片均為同一批次,由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煎藥室統一煎煮,每日1劑,煎取200 mL后分裝為2袋,分別于早、晩餐后1 h左右各服用1袋,連續(xù)服用2周。
1.4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 觀察2組患者治療前后消化不良癥狀評分、功能性消化不良生活質量量表中文版(functional digestive disorder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FDDQL)[9]評分情況,并評價2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1.4.1 消化不良癥狀評分 參與評分的臨床癥狀有胃脹、胃痛、早飽、上腹不適等4項,按嚴重程度分為無癥狀、提醒后可意識到癥狀、日常生活無影響、日常生活受影響4級,分值分別為0、1、2、3分,計算所有癥狀評分的總和[10]。
1.4.2 FDDQL量表評分[9]該量表中共包括日常生活、憂慮、飲食、睡眠、不適、健康感覺、疾病控制、壓力情況等8個領域。通過觀察治療前與治療2周后量表評分的變化情況,評價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程度。
1.4.3 臨床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yè)委員會制定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年)》[11]中的相關療效標準。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①臨床痊愈:主要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療效指數≥95%;②顯效:主要癥狀、體征明顯改善,70%≤療效指數<95%;③有效:主要癥狀、體征明顯好轉,30%≤療效指數<70%;④無效:主要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療效指數<30%??傆行?(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本研究為重復測量設計資料,故組間及組內比較采用重復測量資料的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治療組27例患者中,男10例,女17例;年齡21~60歲,平均(43.56±16.7)歲;病程7個月~11年,平均(3.9±1.9)年。對照組32例患者中,男15例,女17例;年齡21~60歲,平均(40.5±9.2)歲;病程7個月~11年,平均(3.1±2.4)年。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消化不良癥狀評分比較 表1結果顯示:治療前,2組患者各項消化不良癥狀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各項消化不良癥狀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5),且治療組在改善胃痛和早飽癥狀方面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消化不良癥狀評分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dyspepsia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s/分)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消化不良癥狀評分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dyspepsia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s/分)
①P<0.05,與治療前比較;②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組別對照組N治療組32 32 27 27主體間效應檢驗上腹不適2.41±0.5 2.52±0.5①1.00±0.7 0.81±0.7①2.115 0.151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FP胃脹2.75±0.4 1.22±0.6①2.67±0.5 0.85±0.7①3.871 0.054胃痛2.50±0.5 0.97±0.6①2.63±0.5 0.22± 0.4①②8.499 0.005早飽2.78±0.4 1.31±0.5①2.88±0.4 0.70± 0.2①②9.940 0.003
2.3 2組患者治療前后FDDQL量表各領域評分比較 表2和表3結果顯示:治療前,2組患者FDDQL量表各領域評分和整體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FDDQL量表各領域評分和整體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P<0.05),且治療組在升高日常生活、憂慮、健康感覺、疾病控制、壓力5個領域評分和整體評分方面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
2.4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表4結果顯示:治療2周后,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2.59%,對照組為71.88%,治療組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FDDQL量表各領域評分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each dimension of FDDQL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s/分)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FDDQL量表各領域評分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each dimension of FDDQL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s/分)
①P<0.05,與治療前比較;②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組別對照組N治療組32 32 27 27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主體間效應檢驗FP日常生活66.34±8.8 69.74±9.6①75.72±9.6 82.74± 7.1①②6.473 0.014憂慮61.53±7.5 70.81±8.3①61.63±6.8 78.07± 9.1①②4.453 0.039飲食59.25±8.2 69.74±8.0①59.01±6.0 77.52±9.1①5.043 0.290睡眠59.63±10.5 69.16±8.9①57.04±8.8 76.04±10.5①0.935 0.338組別對照組治療組32 32 27 27 N 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主體間效應檢驗壓力54.70±3.4 66.45±2.6①53.75±6.4 68.46± 7.6①②3.124 0.047 FP不適59.34±8.9 71.31±8.1①60.52±6.4 76.04±8.2①2.341 0.132健康感覺55.84±8.5 65.53±7.4①53.96±7.7 76.48± 10.3①②5.297 0.025疾病控制51.16±10.2 70.11±8.7①50.11±9.4 79.11± 9.5①②5.350 0.024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FDDQL量表整體評分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FDDQL overall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s/分)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FDDQL量表整體評分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FDDQL overall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s/分)
①P<0.05,與治療前比較;②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N F P 0.009組別對照組治療組32 27治療前61.03±7.2 61.74±7.2治療后71.53±8.8①79.63± 8.3①②7.300
表4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n(p/%)
功能性消化不良屬于典型的身心疾病[12],其發(fā)病機制主要與以下方面有關:HP感染、胃十二指腸動力障礙、內臟感覺過敏、胃底對食物的容受性舒張功能下降、精神和社會因素等[13]。研究[12]表明,功能性胃腸病與腦腸軸密切相關。腦腸軸是連接胃腸道與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內分泌網絡,其中精神因素引起腦腸軸調控障礙,導致胃腸激素(又稱腦腸肽)分泌紊亂,進而影響胃腸道的內、外環(huán)境變化,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發(fā)生的重要機制之一[14]。其中現代醫(yī)學的腦腸肽理論與中醫(yī)所說的肝主疏泄理論有相通之處。肝失疏泄,津血不能濡養(yǎng)臟腑及腦,以致腦失所充、脾胃失養(yǎng)。正如葉天士所說:“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達之所”[15]。肝主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而肝不能疏泄水谷而為中滿之證。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可將其歸屬于中醫(yī)學“胃脘痛”、“嘈雜”、“痞滿”、“嘔逆”、“反酸”等病癥范疇,這些病癥均以肝氣郁滯、脾胃虛弱、胃失和降為基本病機[16]。
勞教授認為,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位不離肝、脾、胃,基本病機是脾虛氣滯,脾虛是發(fā)病的基礎,氣滯是發(fā)病的條件,胃氣不降是引發(fā)諸癥的主要原因。通過長期臨床觀察,勞教授發(fā)現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大多體現出肝郁氣滯的相關癥狀,辨證以肝胃不和證型居多,考慮可能與現代人的工作生活壓力較大有關?,F代人生活節(jié)奏快,精神緊張,工作、學習壓力日增,以致情志抑郁、久思傷脾,肝氣郁結,納運失常,形成食積、濕熱、痰、瘀等病理產物,困阻中焦氣機,引起脾胃升降失司,導致胃腸運動功能紊亂,從而出現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各項癥狀。勞教授在臨床上強調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更針對肝胃不和證提出疏肝和胃降逆之法[17]。在理氣降逆的同時,還應兼以疏肝、活血、清熱為法,這是根據“從五臟治脾胃”的思想立論的一種治療方案。其中疏肝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療中尤為重要[18]。若肝氣郁結,肝胃不和,可致胃氣不降、脾失健運,氣滯于中,故疏肝可達降胃氣之效?!皻庥杏啾闶腔稹?,肝郁氣滯,氣郁而化熱。氣滯可致血液運行不暢,而血瘀又可反阻氣行,治療中應注意其氣機的升降,氣行則血行,故用藥多為行氣和胃加清熱活血之品[19,20]。
此外,勞教授認為久病必瘀,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病情反復、病程較長的特點,這必然會導致氣機不暢,氣血運行欠佳,從而導致胃絡瘀阻不通[21]。疏肝和胃方為勞紹賢教授的經驗方,該方由四逆散化裁而成。立方以疏肝和胃為主,佐以清熱降逆及活血之品,標本兼顧?,F代研究表明,柴胡、赤芍、木香、甘草對胃黏膜的損傷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柴胡具有抗抑郁等作用[22],可調節(jié)人的情緒,預防情志引發(fā)的疾病;赤芍、延胡索氣血同治,具有止痛、消炎等作用;枳殼更具有抗抑郁、促進胃腸動力作用[23];延胡索有保護胃黏膜、抗菌消炎和加強根除HP的功效[24,25];陳皮有促進消化液分泌作用,能夠改善患者脘腹脹痛、反酸、噯氣、納差等臨床癥狀。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2周后,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2.59%,對照組為71.88%,治療組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治療后,2組患者各項消化不良癥狀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5),且治療組在改善胃痛和早飽癥狀方面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1)。此外,治療后,2組患者FDDQL量表各領域評分和整體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P<0.05),且治療組在升高日常生活、憂慮、健康感覺、疾病控制、壓力5個領域評分和整體評分方面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或P<0.01)。結果充分表明疏肝和胃方能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幫助患者恢復胃腸功能。疏肝和胃方治療期間,患者沒有出現明顯不良反應,證明疏肝和胃方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總而言之,疏肝和胃方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型患者,能夠從多方面減輕消化不良癥狀,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取得令人滿意的臨床療效,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