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剛滿16周歲的我跟著二姐在郵電工程公司干臨時工。照片是我和公司的技術(shù)人員一起勞動的場面,那個回頭的小姑娘就是我。大概記得,那時每天能掙1.44元,這工資在當時算是高了。那份工作十分辛苦,但愿意做的人很多,我怕人家嫌我小,更是格外賣力氣。每次結(jié)了工資,我都悉數(shù)交給母親,補貼家用。
70年代末,察素齊糖菜站冬季收購糖菜的時候,都要招些臨時工來清洗、袋裝糖菜,以便火車運走。照片中的5個小姐妹都是當時來糖菜站打工的,都是二十歲左右,相處得極好。離開糖菜站后,我們就聯(lián)系不上了。
1979年,大包復(fù)線(即大同-包頭鐵路2線)修建施工,我去工地做臨時工。照片中的是我和孫吉林(右)。孫吉林是包頭東河人,也是打零工的,她是我在鐵路工地上最好的朋友。隨著工程竣工,我們依依惜別,各奔東西。40年過去了,我的好朋友,你在哪里?你還記得我嗎?
1979年末,我進入呼和浩特市軸承廠工作。軸承廠1969年在察素齊建廠,歸屬呼和浩特基建局管理。1980年初,趙引蘭大姐(右)領(lǐng)著剛剛?cè)霃S不久的我去參加基建局的活動,在內(nèi)蒙古博物館前留影。廠子倒閉后,趙大姐來呼和浩特打拼事業(yè)。我們現(xiàn)在仍不時地打個電話嘮嘮家常。40年的友誼,我們都覺得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