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波 詩人
社交網(wǎng)絡有好的一面——你也許從一個讀書人的角度,參與社會爭鳴和進步,評出了較為深刻的道理,這對社會新聞的解讀是有好處的,但另一面是對自己的消極影響——你的閱讀材料的難度減少,因為資訊里越來越多誰都看得出來不對的東西。長期沉溺于特別容易批評的材料,思考的過程變短,而你的洞察力卻并不見得提高了,而且某種客觀現(xiàn)實更會讓你沉醉其中——也即,可以批評的東西既越來越少,又越來越容易批評。
北望 資深媒體人
“八小時工作制”本身只是勞動權(quán)益保障和法律救濟的一般性原則,如果勞資雙方同意,在具體執(zhí)行中已經(jīng)留有巨大的操作空間。如果將996固化下來合法化,成為一個新的最低勞動時長基準,其后果又將如何?沒有任何證據(jù)證明中國人的健康狀況處于世界前列,但中國目前的商業(yè)領袖在公開主張增加工作時長,而健康保護要比世界標準大幅度降低,這確實令人不寒而栗。
宋金波?專欄作家
網(wǎng)紅食物的發(fā)跡史就是一部成功的洗腦史。當然,所有成功欺騙了你的商品、思想、組織,都有成功的洗腦史,最明顯的是傳銷。把你當聰明人的做法各有不同,把你當傻蛋的做法總是相似的。這種洗腦利用的弱點,深深植根于人性深處。它不是針對中產(chǎn)階級或年輕人這樣的特定群體。比如我在東北曾經(jīng)看到過“特產(chǎn)”的各種“籽兒”,黃瓜籽兒、南瓜籽兒、葡萄籽兒……打粉,喝,“有用!”價格談不上什么“中產(chǎn)”,喜歡的多是老年。
陳方?知名評論員
我知道,很多家長是不愛讀書、沒時間讀書的,但在孩子的讀書問題上,他們一定是不吝財力的。經(jīng)濟上的供給絕對充分,卻吝嗇于提升自己“發(fā)現(xiàn)童書”的能力。太多時候,為孩子選書,我們只是一個“二傳手”。
蓋琪?大學教師
我們70末80初這一代,是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現(xiàn)在回頭來看,無論是家庭,還是社會,其實都沒有做好準備,應對成長體驗如此孤獨的一代人。中國傳統(tǒng)上本來就更重視血親倫理,相對輕視非親倫理,所以當一代人基本上都缺乏同齡人之間的血親體驗時,對于公共文化的要求就在無形中提高了,而我們的社會的公共文化體系(包括硬件和觀念)顯然在很長時間里都沒有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