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編纂《史記》,講“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給我們一個提示,任何通過文字留下的記載,包括歷史記載,都不等于是歷史的原貌,只是一個文本。而《資治通鑒》就是一本可供各式各樣的人讀的通史書。
可供各式各樣的人讀的通史書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著作中,有兩部書是最高成就的、不可替代的,這就是史學史上兩個姓司馬的史學家的著作,漢代的司馬遷和宋代的司馬光,他們分別編纂了《史記》和《資治通鑒》兩部巨著。為什么說《資治通鑒》具有不可替代性?主編《資治通鑒二十講》的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劉后濱認為,這部書的不可替代性,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資治通鑒》的體例具有特殊性。中國的古書,正史當中有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是紀傳體史書,記皇帝的叫本紀,記大臣的叫列傳,它是以人為中心的。而《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史書,它完全是按照年月日記載下來。從戰(zhàn)國以后,一直到北宋建國以前的編年史,《資治通鑒》涵蓋了很長的時段,沒有一本書可以替代。
第二,《資治通鑒》的史學成就最高。中國古代學術最高水平出現(xiàn)在宋代,代表宋代最高學術水準的書是《資治通鑒》,毫無疑問它是中國學術的一個頂峰。
第三,《資治通鑒》的主編司馬光是一位嚴謹務實、有崇高學術理想的學者。司馬光編《資治通鑒》的時候,是中國學術史上最具有學術追求的時代,是一個最不追求某種功利的著書立說的時代。他的編纂宗旨,就是要寫給治國者看。
司馬遷編纂《史記》,講“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給我們一個提示,任何通過文字留下的記載,包括歷史記載,都不等于是歷史的原貌,只是一個文本。而《資治通鑒》就是一本可供各式各樣的人讀的通史書。
《資治通鑒》三種特殊的文本形態(tài)
我們今天面對《資治通鑒》這樣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可能不知從何讀起。首先,介紹一下《資治通鑒》敘事文本呈現(xiàn)的幾個形態(tài),這里舉幾個例子。
第一種特殊形態(tài)是“臣光曰”就是司馬光記載完一件事情以后,他標注“臣光曰”直接來一段提示,以避免讀者讀歪了、讀不懂。
例如,《資治通鑒》在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有一段記事,是關于曹操不敢稱帝的敘述。是說,曹操給漢獻帝寫報告,推薦任命孫權為上述官爵。孫權向漢獻帝謝恩后,再派人帶著報告去向曹操稱臣,說曹操有天命,應該取代漢獻帝當皇帝。曹操告訴眾人:“此兒欲踞吾著爐炭上邪?!币馑际钦f,孫權是想把我抬到火爐上烤。
司馬光生怕后人讀歪了,所以寫了一段“臣光曰”。大意是說,不是曹操不想稱帝,而是因畏名義而自抑也。沒有這個名,就干不起來這個事。當時漢獻帝即使再弱,也沒有宣布將帝位傳給曹操。在這件事情上,司馬光提醒讀者:不要以為自己有了實權,就可以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而對于統(tǒng)治者來說,則不可以輕易將名與器給予他人,否則就是自毀墻腳。
第二種特殊形態(tài)是“考異” 面對某一件事情的不同記載,如果司馬光覺得這個記載不可靠,在編撰《資治通鑒》時便不予采用。司馬光將不同說法的史料另外編了一部書,這就是三十卷的《資治通鑒考異》(以下簡稱《考異》)。
例如,《考異》里面保留了這樣一段記載:唐朝武則天以皇太后的身份臨朝稱制,高調并且果斷地處理了揚州謀反事件。該事件牽涉了三個重要人物,一個是徐敬業(yè),他的祖父叫徐懋功,是推翻隋朝統(tǒng)治的瓦崗軍領袖之一;一個是當時資歷最老的元老宰相裴炎;還有一個是軍隊當中最有實權的程務挺。他們最后都被武則天殺掉了。
這件事之后,唐朝人寫的一部野史筆記《唐統(tǒng)紀》中記載了這么一個場景——武則天當眾訓斥群臣,大意是說:在各位當中,你們要擺老資格的話,有比裴炎的資格還老的嗎?有將門貴種超過徐敬業(yè)的嗎?有人在軍隊當中威望超過程務挺將軍的嗎?這三個人都被我誅滅了。你們當中如果有人覺得自己能超過這三個人,還想造反,那就造反吧。如果沒人有這個本事,就別自取其辱了。
這個場景,司馬光就覺得不符合歷史事實,所以他在《考異》里保留下來,加了一句按語:“恐武后亦不至輕淺如此。今不取?!币馑际钦f,這段話有一點兒潑婦罵街的味道,不像是一個帝王之尊的人說出來的。
第三種特殊文本形態(tài)是在敘事中提出明確的告誡 ?例如,唐朝末年,唐昭宗景福二年三月某日,朝廷任命渝州刺史柳玭擔任瀘州刺史。只不過涉及朝廷的一次人事任免而已,司馬光為什么要記載這件事?他是想利用這次人事任免的記載,在敘事中引用柳玭告誡子弟的一段話,其中說:如果一事有失,將死無以見先人于地下。意思是說,我們柳家已經(jīng)好幾代人受到尊重,沒有丟人,對于我們這些門第高的人家,立身行己,一事有失,則死無以見先人于地下,此其所以可畏也。所以家族強大,一定要謹慎。
閱讀《資治通鑒》的三個層次
《資治通鑒》講述歷史有其自身特殊的文字表述方式和敘事體例,閱讀這樣一部經(jīng)典的史學著作,需要相互照應三個層次,即:解讀文本、還原事件、探究真相。
第一個層次是解讀文本。從最基礎的層面說,《資治通鑒》的敘事文字中,涉及年代、職官、地理、禮樂等方面的知識,就屬于文本解讀的任務。當然還有各種典故和史家筆法,只有在廣泛閱讀古典文獻的基礎上才能不斷積累相關知識,觸類旁通。
第二個層次是還原事件。就是要匯集所有材料,將一個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梳理清楚。確切地說,是將各種說法或者敘事脈絡梳理清楚。解讀文本以后,我們要去還原一個事件,這本書記載的這件事情,只是一個說法,好在歷史總是有很多蛛絲馬跡,還會有各種說法以各種方式留存在不同的點。歷史學家的說法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材料。
第三個層次是探究真相。我們相信真相只有一個,可是歷史上的真相,可能永遠也沒有辦法百分百還原,但我們可以探究,不斷接近真相。
學歷史的人最喜歡追問“為什么”。我們在讀《資治通鑒》的時候,既不可盡信書,也不能不信書,應秉持一種批判的態(tài)度,以質疑的精神,多問幾個“為什么”“是那么回事嗎”?然后一步步分析,作出自己的判斷。
(《光明日報》2019.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