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 瑤 肖 臻 曹 輝 朱步坤 沈天白 陳海洋 劉一博 張 瑋△
1.上海中醫(yī)藥大學2016級碩士研究生班 (上海, 200032) 2.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yī)院
原發(fā)性膽汁性膽管炎(PBC)是一種以女性多發(fā)的慢性進展性自身免疫性肝病[1,2],血清中抗線粒體抗體(AMA)、抗核抗體(ANA)、抗gp210、抗sp100等指標陽性為其重要的診斷依據(jù)[3,4]。表現(xiàn)出長期性與持續(xù)性的肝內(nèi)膽汁淤積的特點,以肝內(nèi)細小膽管增生、非化膿性、肉芽腫性炎癥為主要病理特征[1,5],最終可導致終末期肝纖維化和肝硬化。目前緩解PBC進展的一線治療藥物為熊去氧膽酸(UDCA),然而,仍然有30%~40%的患者沒有達到完整的UDCA生化反應,其不良生化反應對預后有重要影響,應答不佳的患者生存率明顯下降[6,7]。在臨床上疲勞和皮膚瘙癢是PBC患者最常見的癥狀,將近有20%~75%PBC患者的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且是臨床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8]。本研究通過觀察UDCA治療應答不佳的氣虛血瘀型PBC患者的臨床療效,以期證實補虛化瘀法組方中藥“調(diào)免Ⅰ號方”對符合UDCA治療應答不佳(巴黎 Ⅱ標準) PBC患者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間在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yī)院肝病科門診及住院部就診及治療的UDCA應答不佳(符合巴黎Ⅱ 標準)的氣虛血瘀型PBC患者共53例。 依照患者服藥意愿,將其分為觀察組32例與對照組21例。研究方案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AASLD制訂的《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的管理·美國肝病研究學會診治指南》[9,10]。①存在膽汁淤積的血清生化學表現(xiàn), ALP、GGT等的不明原因升高,同時沒有其他解釋(B超檢查顯示膽道系統(tǒng)正常);②特異性自身抗體:AMA滴度> 1∶100或 AMA-M2 (抗PDC-E2)亞型陽性;特異性ANA:抗-gp210/抗-sp100陽性;③組織學改變:肝臟穿刺病理報告。對于PBC患者的UDCA應答不佳的界定,參照Corpechot 等[6]提出的巴黎 Ⅱ標準: UDCA 治療 1 年后,ALP 或 AST >1.5×ULN或總膽紅素異常。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學會肝病專業(yè)委員會制訂的《肝纖維化中西醫(yī)結(jié)合診療指南》氣虛血瘀證辨證標準。主證:①疲倦乏力;②舌下靜脈曲張。次證:①食欲不振;②肝區(qū)不適或脹或痛;③面色晦暗;④舌質(zhì)暗紅,有瘀斑。符合主證①、②兩項,并且次證①、②、③、④中任兩項,可診斷為氣虛血瘀證[11]。
1.3 納排標準 納入標準:①年齡18~70歲;②符合巴黎 Ⅱ UDCA應答不佳PBC的診斷標準;③符合中醫(yī)氣虛血瘀證的診斷標準;④其中肝功能ALT、AST、TBil≤3倍正常值者;⑤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有長期飲酒及接觸毒物或服用具有肝損害藥物者;②Child-Pugh分級>2級,B超顯示門脈高壓、腹腔積液等明顯肝硬化失代償表現(xiàn)者;③合并腫瘤及嚴重心、腎等系統(tǒng)臟器疾病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1.4 治療方法 按照患者意愿,對照組予繼續(xù)口服UDCA膠囊,13~15mg/(kg·d),餐后服用,2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藥“調(diào)免Ⅰ號方” (方藥主要組成:當歸、川芎、赤芍、生地黃、垂盆草等)治療,早、晚餐后 30 min服用,2次/d。觀察治療6、12個月后的情況。
1.5 觀察指標 ①生化指標:肝功能ALT、AST、ALP、GGT、Alb、TBil;免疫球蛋白IgM、IgG、IgA;②觀察患者中醫(yī)癥狀體征,主癥包括神疲乏力、目眩、肝區(qū)刺痛、舌質(zhì)黯淡有紫斑等,分為正常、輕度、中度、重度4 個等級,分值依次為0、2、4、6分,次癥包括納差、情緒不穩(wěn)、面色晦暗及皮膚瘙癢,4個等級分值依次為0、1、2、3分,治療前后進行記錄評分。
1.6 療效判定標準 西醫(yī)療效判定標準參照巴黎Ⅱ標準,對應答進行療效判定,ALP、AST均低于1.5×ULN同時膽紅素恢復正常即為有效,反之則無效。中醫(yī)療效判定標準按照尼莫地平評分法計算癥候積分療效指數(shù):療效指數(shù)(n)=[(療前總積分-療后總積分)÷療前總積分]×100%;①顯效:癥狀基本消失,n≥70%;②有效:癥狀緩減,30%≤n<70%;③無效:癥狀基本無變化,n<30%。
2.1 兩組患者基線情況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生化與免疫指標治療前基線比較
2.2 生化學指標改善情況 兩組患者在6和12個月后肝功能生化指標的改善情況,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肝功能生化學指標改善情況比較
2.3 UDCA治療應答率情況 兩組患者治療6、12月后UDCA應答率情況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UDCA治療應答情況
2.4 兩組患者免疫指標改善情況 見圖1。觀察組患者免疫指標IgM治療前中位數(shù)4.53 g/L、對照組為3.5 g/L;用藥12個月后,觀察組患者IgM中位數(shù)為2.43 g/L,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IgG意義(P<0.05),同時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后的2.98 g/L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IgG的改善情況:用藥12個月后,觀察組患者中位數(shù)15.5 g/L與治療前(17.4 g/L)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圖1 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6、12個月后IgM、IgG比較圖
2.5 兩組患者中醫(yī)癥狀評分情況 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中醫(yī)癥狀評分比較
2.6 兩組患者神疲乏力及瘙癢改善情況 兩組患者治療6個月后,神疲乏力改善,觀察組14例有效,對照組3例有效,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2個月后,皮膚瘙癢改善,對照組5例有效,觀察組18例有效,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其余中醫(yī)癥狀體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BC的發(fā)病機制目前尚未明確,UDCA治療在疾病進展的Ⅰ期和Ⅱ期階段療效顯著 。然而,仍有多達40%左右的PBC患者ALP始終處于高水平,近1/3的患者存在UDCA治療不完全應答,這些患者疾病的演變進展,需要肝移植和發(fā)生死亡的風險也大大增加[7],10年死亡率高達91%,15年死亡率可高達100%[12]。依據(jù)目前現(xiàn)狀,PBC患者的UDCA治療應答情況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反映預后,故對治療不佳患者的早期識別顯得至關重要[13]。據(jù)此,奧貝膽酸(OCA)在2016年被FDA批準作為PBC患者二線治療藥物用于難治性UDCA患者的輔助治療,其臨床療效也正在進行評估[14,15]。除此之外也有聯(lián)合運用布地奈德、貝特類等藥物輔助治療的案例,但均缺乏大樣本數(shù)據(jù)對其療效進行全面評估與風險評價[16,17]。
PBC可歸屬于中醫(yī)“脅痛”、“虛勞”、“黃疸”等范疇,古代醫(yī)籍對肝病發(fā)病的病因病機的闡述為肝氣疏泄失常,病久則由氣及血,血行不暢,脈絡瘀阻,或因氣虛推動無力均可導致血脈淤滯而成瘀血之證。PBC 患者病機當屬本虛標實,標實以濕、瘀、氣滯為主,本虛以脾氣虛、肝血虛、肝氣虛、腎陰虛為主[18]。針對PBC的辨證分型,目前處于初級階段,標準尚未統(tǒng)一,包括肝郁脾虛型、肝膽濕熱型、脾腎陽虛型、肝腎陰虛型、脾胃虛弱型、肝脾血瘀型等。郝娟等[19]對329 例PBC患者進行聚類分析發(fā)現(xiàn)位于前三的證型為脾氣虧虛 、肝腎陰虛、肝血虛,共占73.87%,認為PBC患者證型與疾病階段有密切關系。久病留瘀,日久見血瘀,瘀血阻絡貫穿PBC疾病的始終。
張瑋教授結(jié)合行醫(yī)30多年臨床經(jīng)驗,提出“肝氣虛”是PBC發(fā)病的使動因素,即肝“用”不足而致肝氣虛,日久漸至肝“體”虧損而致肝血瘀,而成“氣虛血瘀”之證[20]。據(jù)此提出了補虛化瘀法治療氣虛血瘀型PBC的學術思想,用少量黃芪漸補肝氣,通經(jīng)絡,氣為血之母,氣充則運行有力,佐以四物湯化裁,方中當歸、川芎、赤芍、生地黃等藥物起到氣行則瘀血自除的目的[21]。
在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方面,皮膚瘙癢的癥狀影響到20%~70%的PBC患者,其嚴重程度各不相同,且與疾病分期無關[22]。雖然OCA改善生化的證據(jù)是令人信服的,但目前還沒有證據(jù)能夠表明OCA能夠改善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7]。因此,我國傳統(tǒng)中醫(yī)藥的治療慢性疑難疾病優(yōu)勢及前景慢慢突顯。越來越多的有關中醫(yī)藥臨床平頂研究發(fā)現(xiàn),通過四診合參、辨證論治對改善PBC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延緩疾病的進展、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都有一定的積極作用[23]。尤其是對指南中提到的瘙癢癥狀改善療效顯著,針對此類患者,我們酌情配任水牛角、丹皮、土茯苓、地膚子等中藥。
本次研究提示補虛化瘀組方中藥“調(diào)免Ⅰ號方”加減治療難治性氣虛血瘀型PBC患者,可提高UDCA應答率15%~20%,同時能改善ALP、GGT等肝臟生化學指標,對膽汁淤積的緩解、免疫的調(diào)節(jié)、皮膚瘙癢等不適癥狀的改善起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