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阿通
今年獲得第9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綠皮書》,因為題材涉及美國黑人的平權(quán)運動,在獲獎之后,有影迷認為這是一部關(guān)于種族問題“政治正確”的討巧之作。想想在今天,只要是稍微有共情能力的人,看到電影里一個才華橫溢的黑人鋼琴家處處受委屈,不能在西服店里試衣服,不能用白人的洗手間,不能跟白人共餐……我們肯定會隔幾分鐘就問一個:憑啥?這太不合理了吧!
隨著電影情節(jié)的推進,我們看到一個黑人靠自己的才華和尊嚴,最終贏得了真正的尊重和真心的朋友。估計許多觀眾會在感動之余,紛紛去評分網(wǎng)站給它一個好評。
拋開這種廉價的觀影情緒和那些蹭熱點式的爭論,回到電影藝術(shù)本身,如果我們有足夠的耐心,就會發(fā)現(xiàn)這部電影在劇本設(shè)計、情節(jié)安排以及演員表演等方面都有許多讓人驚喜的地方。
回到20世紀60年代,我們的主人公有一個又怪又長的名字:托尼·瓦倫拉納(Tony Vallelonga),住在紐約布朗克斯區(qū)——他是一個意大利移民。托尼更喜歡稱呼自己托尼·利普(Tony Lip),意思相當于“大忽悠托尼”或“愛吹牛皮的托尼”,而且他很陶醉于這個外號。他的職業(yè)是在夜總會幫老板開車,兼職當保安。
影片一開頭就展示了托尼在夜總會身手矯健地幫老板處理尋釁滋事的混混,但他的“風光”沒能夠長久維持,因為夜總會停業(yè)整修,托尼被迫待業(yè)在家。之后他掙錢的手段是時不時出去跟人比拼誰是大胃王,通過一口氣吃26個漢堡來掙幾個打賭的錢交房租。
電影中有個鏡頭:托尼家搬家具時請來兩個黑人搬家工,在黑人走后,他翹著手指小心翼翼地將黑人用過的杯子全部扔掉。到此,我們可以看到托尼的生活處境雖然很窘迫,跟底層的黑人沒有區(qū)別,但是他同時又非常蔑視黑人,所以在后面有警察說他是“半黑人”的時候他會憤怒地去襲擊警察。鏡頭一轉(zhuǎn),當我們看到將有一個黑人老板要雇傭托尼當“仆人”時,我們知道一段有趣的故事即將拉開序幕,這是劇本設(shè)計非常有趣的地方。
雇用托尼的這個黑人唐·謝利,是一個天才式的鋼琴家,同時擁有三個學科的博士學位,而托尼卻是一個連博士和醫(yī)生分不清的人,他把鋼琴家的專輯“俄爾甫斯”認成“孤兒”,這一方面讓人哭笑不得,另一方面又在暗示雇傭雙方在處境上的窘迫——托尼要保護黑人鋼琴家去美國南部巡演。就這樣,這樣一對在身份、文化、修養(yǎng)上極具反差的伙伴展開了一段有趣卻艱難的巡演之路。
當時,雖然美國南北戰(zhàn)爭已結(jié)束一百多年,奴隸制被廢除,但漫長的種族隔離仍然存在,一直實行所謂“隔離但平等”的荒謬制度。比如禁止黑人和白人通婚,學校、商店、教堂、醫(yī)院等地方實行嚴格的隔離,而南部的許多州是黑人歧視的重災(zāi)區(qū),在這些地方行走要帶上所謂的“綠皮書”,它告訴你哪些店鋪可以入內(nèi),哪些城市日落前黑人必須離開。作為一個黑人,如果不熟悉這些,隨時都可能丟掉性命。
電影作為一種時間和空間的藝術(shù),在這部電影里呈現(xiàn)得相當巧妙。我們看到空間被放在“車內(nèi)—演奏廳—旅店”的不斷轉(zhuǎn)換之中:
在車內(nèi),兩人處于相對平等的對談之中。最多的是文化修養(yǎng)、生活習性帶來的碰撞,充滿反差和喜劇感,比如吃炸雞的場面,這讓兩個人慢慢接近;
在演奏廳時,托尼是被隔離在外面的,他只能仰望藝術(shù)家的才藝揮灑,敬仰歸敬仰,但他還是更愿意去打牌和扔骰子。這里倒提示我們,我們不應(yīng)該將不平等歸為膚色、種族、文化身份,社會等級的差異也應(yīng)引起我們的注意,這跟黑白皮膚并無任何關(guān)系;
在旅店時,往往是電影中矛盾的爆發(fā)點,托尼需要不斷出手去解決別人對黑人的歧視,解決完了之后他們又回到車上。在這一轉(zhuǎn)換過程中,在平時根本無法有交集的兩個人,不斷地接近,在最后他們互換開車的場景中達到頂點。
整部電影便是這樣一段旅程,在兩個月的時間里,其實是兩個不了解的人,兩種文化,兩個階層的人相互熟悉、靠近。大家通過對方,更加看清自己,變得不再那么印象刻板充滿偏見。
這段旅程是一個重新定義自我、重新審視自我的過程,也讓我們看到諸多差異和各種歧視背后的復雜情況——真正的綠皮書,其實是刻在我們頭腦中的那些偏見、封閉與自以為是。E
《朋克武士》
導演:石井岳龍 類型:喜劇/奇幻 制片國家/地區(qū):日本 片長:130分鐘
錯誤的世界可以用錯誤的方式來糾正嗎?答案當然是不能。然而暗流洶涌之際,野心家會借時勢使然將錯就錯。民眾需要猴戲安撫,也容易被邪教迷失心智——當一個小謊言演變成彌天大謊的時候,有冤報冤有仇報仇也許是唯一能讓人心清朗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