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亮
“多元解讀”中的“多元”,一是指解讀主體的多元。進入文本閱讀的讀者都可以稱為主體,具體到語文教學之中,“多元”指的是教師、學生、作者,他們都以自己的閱讀經(jīng)驗對文本進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解讀。二是指文本的意義的多元。文本并非是語言形式本身而是審美主體在閱讀文本時,產(chǎn)生于知覺經(jīng)驗中的整體形象,文本作為一種“圖式化外觀”,讀者通過閱讀活動將其意義現(xiàn)實化和集體化。多元解讀是新課程提倡的閱讀教學方式,是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在此,筆者就閱讀教學中的多元解讀做一簡要的闡述。
一、多元解讀是全面落實閱讀教學目標的教學方法
1.文本的不確定性和意義空白,要求多元解讀
文學作品都存在意義空白。比如,魯迅先生在《祝?!分?,沒有直接描寫祥林嫂從婆婆家逃出來的情景,沒有描寫在深山里的遭遇,這便是閱讀中的“空白”。這些“空白”和“不確定性”需要讀者去填充,因而讀者閱讀過程中有著充分的能動性,存在著自由發(fā)揮的極大空間,所以文本解讀過程和結果也是千差萬別的。
我國古人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詩無達詁”等說法,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從這一角度看,“多元解讀”才是真正的閱讀,才是孕育創(chuàng)造性品質(zhì)的閱讀,應受到格外的重視和尊重,所以“多元解讀”這一新理念必須在閱讀教學中實施。
2.學生的個性差異,要求多元解讀
文學欣賞有句名言:“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說的是在解讀文本時,不同的讀者對文本的體驗往往是不同的,同時也是對個性化多元解讀的一種肯定。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不同,文學感受力和想象力也有弱有強,他所理解的文學形象也就不盡相同,因此在課堂上出現(xiàn)對同一文本不同的理解,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倡導多元解讀也是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維、創(chuàng)造思維的必然途徑。面對學生個性的解讀,教師一定要珍視和鼓勵。所以,在學生個性差異的面前,多元解讀勢在必行。
3.落實新課程閱讀教學目標,要求多元解讀
我們的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以“立人”為中心,也就是說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基本出發(fā)點和歸宿,不是以知識為本。課程要為學生的生活和發(fā)展服務,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中應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一觀念已得到語文教育界的認同。語文文本多元化解讀能夠引導學生積極、主動與文本的作者進行交流、對話,將文本的人文精神內(nèi)化為自己的精神營養(yǎng)。
二、多元解讀的誤區(qū)
1.漠視文本,多元解讀成為多元誤讀
尊重學生的個性體悟與發(fā)現(xiàn),決不意味著簡單肯定學生不成熟甚至錯誤的文本解讀。如學生解讀《背影》,出現(xiàn)了“父親違反交通規(guī)則”的說法。這些解讀扭曲文本,背離了文本。這樣的教學違背了語文教育之本,偏離了課改的初衷。漠視文本的客觀存在和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無原則地認同學生對文本的解讀,任由學生帶著膚淺甚至錯誤的理解走出課堂,這是對多元解讀理念的誤讀與曲解,也是語文教師的失職。
2.多元解讀只青睞少數(shù)學生
“多元解讀”中的“多”字應該有另外一層含義:讓多數(shù)學生進行多元解讀。教師在引導學生對文本多元解讀的過程中應注意:不要讓少數(shù)學生的思路左右大家的思路;盡可能多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時間;讓盡量多的學生進行多元解讀。
三、多元解讀的有效策略
1.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創(chuàng)設良好的閱讀氛圍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教師的分析是無法替代的。作為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深入文本,細細體味語言,理解其中蘊含的深層含義;要鼓勵學生勇于探究、敢于創(chuàng)新、努力促成學生的多元認識。在教師的引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研究課文等語文現(xiàn)象,掌握規(guī)律、獲取知識、調(diào)查了解社會、深入研究,應用有關知識去尋求相關原因,去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創(chuàng)設良好的閱讀氛圍。
2.多元解讀必須以文本為依托
作者獨特的情感和思想,賦予了文本在獨特背景下特定的價值。解讀文本,首先應該以尊重作者、尊重文本本身為前提。如在讀《再別康橋》的時候,對詩中“但我不能放歌”,為什么作者不能放歌?這一問題的理解上,學生可以說“詩人不想打破康橋的寧靜”;也可以說“放歌會讓詩人回憶起往事,使自己更加不忍離去”;學生還可以說“詩人找不到一首最能表達出此時心情的歌曲,固沒有放歌”。但是學生不能說“詩人五音不全,唱歌難聽”;更不可以說“詩人嗓子不舒服,所以沒有放歌”。這樣的解讀背離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更加脫離了文本。
多元解讀就是在“確定性”與“不確定性”中找尋一個最佳的切入點,實現(xiàn)一種平衡。過于強調(diào)意義的多元與創(chuàng)新,必然脫離文本,喪失閱讀的意義。
3.重視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促成學生多元認識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主陣地,也是發(fā)展學生個性的主要渠道。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體,而且文本解讀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張揚個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這次課程改革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就是要讓學生在已習慣了的接受性學習的基礎上學會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的主要特征是:“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開放性”,集中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性的確立,同時也是促成多元認識的必要條件。
多元解讀對于提升學生的個性品格、提高學生的思維質(zhì)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該大力提倡文本的多元解讀,讓閱讀真正成為學生的個性行為,使學生在多元化的解讀過程中,張揚個性,完善人格,體驗生命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