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俠
6月18日,一只北極熊千里迢迢來到俄羅斯覓食的照片引發(fā)了人們的關注。氣候變化一直在破壞北極熊的棲息地,迫使它們在陸地上尋找食物。當然,全球變暖不僅僅影響到了北極熊,格陵蘭島西北部的生態(tài)也已經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同時,由于溫度上升,融化的冰川釋放出的汞物質、病毒、核廢料正在影響著全世界。
北極熊離家出走
俄羅斯有關部門于6月18日表示,一只饑餓的北極熊在俄羅斯工業(yè)城市諾里爾斯克郊區(qū)游蕩,這個地方距離其自然棲息地數百英里。諾里爾斯克郊區(qū)距離開闊的海岸約500公里,但當地人表示,這只熊走得很遠,穿過了廣闊的泰梅爾半島,才到達這座城市。
俄羅斯社交媒體上廣泛分享了這只顯然已筋疲力盡的北極熊尋找食物的照片。
環(huán)境保護署官員亞歷山大·科羅普金(Alexander Korobkin)告訴法新社記者:“它仍在一家工廠附近活動,警方和緊急服務部門正在對它進行觀察,以確保它和當地居民的安全。”
科羅普金說,這頭熊被發(fā)現(xiàn)后,一組專家于6月19日抵達現(xiàn)場,對它進行檢查,并決定是否麻醉它,考慮帶它回北極海岸,還是送到動物園。
氣候變化和地區(qū)的發(fā)展,影響到北極熊的棲息地和食物的供應,北極熊逐漸進入俄羅斯北部的人類居住區(qū)。2016年,5名俄羅斯科學家在北極特羅伊諾伊島的一個偏遠氣象站被北極熊圍困近兩周,不得不申請救援物資。今年2月,在數十只北極熊進入俄羅斯北極地區(qū)的幾個城鎮(zhèn)和村莊后,俄羅斯宣布進入緊急狀態(tài)。新地島的錄像顯示,這些動物在建筑物中漫步,尋找人口稠密的地區(qū)。
北極熊以北極海冰為食,人們發(fā)現(xiàn)海冰中含有一種重要的藻類,這種藻類構成了北極熊70%的食物。
但近幾十年來,海冰正在以越來越快的速度縮小,這讓北極熊感到了饑餓——尤其是在夏季,它們幾乎沒有什么可吃的。
雪橇犬無雪可劃
受到氣溫升高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氣候科學家斯蒂芬·奧爾森(Steffen Olsen)于6月14日在格陵蘭島西北部穿越融化的海冰時,拍下一群狗拖著雪橇艱難地向格陵蘭島西北部走去的照片。
拍照片的時候,奧爾森和他的團隊正打算去英格菲爾德峽灣地區(qū)的一個氣象站取設備。當他們走過1.2米厚的海冰時,冰面上聚集了大量的水。他的同事后來在“推特”上分享了這張照片,并告訴粉絲們,“快速融化”已經發(fā)生了。
奧爾森所在的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馬丁·斯坦德爾(Martin Stendel)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由于海冰非常緊密,幾乎沒有裂縫,融化的水無法從裂縫中流到冰下,所以這張照片給人的印象是,這些狗狗是在水上行走。
自那以后,奧爾森的照片在社交媒體上被廣泛分享,引發(fā)人們對融化事件的擔憂。格陵蘭島的冰蓋每年都在融化,這個季節(jié)通常從6月持續(xù)到明,7月可達到高峰。然而,氣候專家表示,今年提早了。
歐洲氣象模型顯示,格陵蘭島部分地區(qū)6月12日的最高氣溫比正常水平高出40華氏度,并且當天45%的冰蓋有融化的跡象,這很可能是融冰季節(jié)開始得最早的記錄。
丹麥和格陵蘭地質調查局高級研究員威廉·科爾根(William Colgan)在接受BBC采訪時表示:“這么早就出現(xiàn)如此大規(guī)模的融化是非常不尋常的?!?/p>
科爾根將這次融化與2012年格陵蘭島創(chuàng)紀錄的冰蓋融化進行了比較。他說,兩次事件被認為是由同樣的兩個因素造成的。一個是格陵蘭島上空的高壓,創(chuàng)造了溫暖和陽光充足的條件;另一個是低云層和降雪,這意味著太陽輻射可以“襲擊”冰蓋表面。
林肯大學氣候科學家愛德華·漢納(Edward Hanna)教授表示,如果這種趨勢繼續(xù)下去,格陵蘭島今年可能會經歷創(chuàng)紀錄的融化。他說,其后果不僅會影響到當地,也會影響到全球。
隨著海冰的消失,依賴海冰進行運輸、狩獵和捕魚的當地社區(qū)預計將受到影響。漢納教授表示,在全球層面上,“海平面上升是一個大問題。”
全球變暖釋放污染
冰川融化帶來的不僅僅是上述的問題,污染、炭疽熱,甚至核廢料在冰川融化過程中都有可能被釋放出來,給地球上所有生物帶來災難。
到目前為止,永久凍土(永久凍結的土地和土壤)正在解凍。在2100年前,30%到70%的永久凍土可能會融化,約有10%的解凍碳可能會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釋放出來,總計1300~1500億噸。
但是二氧化碳并不是唯一從凍土中釋放出來的東西。2016年夏天,一群馴鹿牧民開始患上一種神秘的疾病。當一個小男孩和2500頭馴鹿死亡時,這種疾病被確認為炭疽熱。它的起源是一具解凍的馴鹿尸體,這頭鹿是75年前炭疽熱爆發(fā)的受害者。
人類考古學同樣可能很快就消失了。格陵蘭島的一個保存了大約4000年的冰凍的古愛斯基摩人遺址正面臨著被沖走的危險。而這只是永久凍土中保存的18萬處考古遺址之_,這些遺址通常保存完好,但一旦暴露,它們很快就會腐爛。
由于永久凍土的融化,汞也進入了食物鏈。北極是地球上水銀最多的地方。美國地質調查局估計,極地冰和永久凍土中總共含有165.6萬噸汞:大約是全球其他土壤、海洋和大氣中汞含量的兩倍。在有機物質含量高的地方,汞通常與有機物質結合在一起……有機體的不會將其祛除,所以它會在食物中進行生物積累,然后就進入了食物鏈。這將是野生動物、人類和商業(yè)捕魚業(yè)的災難。(資料來源:《周末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