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船到江心堵漏遲”,意思是當船航行到了茫茫江面,突然發(fā)現(xiàn)船底破了個洞,這時再想辦法堵洞已經(jīng)太遲了。按照常規(guī)思路,這艘船必沉無疑,不過世事無絕對,早在東晉時就有一個叫盧循的人,能讓船底破洞的船繼續(xù)帶“傷”航行。
盧循是東晉末年的義軍首領,發(fā)明了八槽艦。據(jù)《宋書·武帝紀》記載,這種八槽艦“起四層,高十二丈”。東晉時的一丈折合現(xiàn)代的245厘米,那么“十二丈”就是29.4米,相當于十層樓的高度。由此可見這種八槽艦是多么巨大。
這種堪稱水上移動堡壘的八槽艦,盧循一共擁有九艘。仗著八槽艦的威力,義軍在與官軍展開水上對決的時候,屢次獲勝。此外,盧循還充分利用八槽艦的強大運輸能力,通過四通八達的水路,將義軍從一個地方迅速運到另一個地方,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奇襲。
為了鎮(zhèn)壓盧循的義軍,東晉朝廷派出了“殺手锏”——名將劉裕。當時劉裕剛從北伐戰(zhàn)場上得勝歸來,就臨危受命率軍圍剿盧循。他久經(jīng)沙場、經(jīng)驗老到,很快就打了一場勝仗,狠狠挫了盧循的威風。不過美中不足的是,盧循仗著八槽艦突出了重圍。
都說“打蛇不死,反受其害”,劉裕很快就不得不面對盧循的兇狠反撲。他意識到,盧循的義軍之所以屢剿不絕,主要是因為他的八槽艦太厲害。要想徹底剿滅盧循的義軍,必須先破壞八槽艦。劉裕精心訓練了一隊“水鬼”,專門對付八槽艦。
沒過多久,劉裕與盧循再次在水上展開決戰(zhàn)。趁著鏖戰(zhàn)之際,那隊“水鬼”悄悄從水下潛過去,在八槽艦底下鑿開了一個洞。江水“咕嘟咕嘟”從破洞里涌進去。這時,八槽艦上傳來了一陣嘈雜聲。原來盧循發(fā)現(xiàn)了“水鬼”的存在,就派出精通水性的手下來保護八槽艦。雙方在水中展開了激戰(zhàn)。
劉裕得知“水鬼”已經(jīng)完成了任務,心中大喜。大多數(shù)情況下江水還沒灌滿船艙,船只就已經(jīng)側翻沉沒了??蓜⒃5劝。劝?,八槽艦仍然穩(wěn)穩(wěn)地浮在水面上,一點兒也沒有要沉沒的跡象。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八槽艦并不是普通的大船,而是配備了水密艙壁的“不沉之舟”。水密艙壁將八槽艦分成了八個艙,這些艙彼此間都是密閉的,就算其中一個艙漏水了,也不會影響旁邊的艙,更不會影響八槽艦的行進。
國家海洋博物館展出的中國古代福船復原模型,展示了水密艙壁技藝
大多數(shù)專家都認可“盧循是水密艙壁的發(fā)明者,其發(fā)明時間為5世紀初”這個觀點,但也有一些學者以甲骨文為依據(jù),提出“盧循并不是真正的發(fā)明者,而只是改良者”的猜想。
甲骨文中“舟”寫作“舟”。甲骨文是一種象形文字,也就是說先人是根據(jù)舟的樣子造出了“舟”這個字。“舟”中的那條橫線,被專家認為代表著一根橫梁,是水密艙壁的雛形。
西方專家也對水密艙壁做出了猜想。不過他們的著眼點不在于誰發(fā)明了水密艙壁,而是為什么是中國人發(fā)明了水密艙壁。美國科技史學者坦普爾認為,這是因為中國有竹子,而歐洲沒有。他堅定地認為,中國人正是從竹竿的內(nèi)部結構中獲得了水密艙壁的靈感
法國船舶考古學家簡·卜勞特也是這種說法的擁躉者。他在《竹子之比——古代船舶結構研究》中說道:“竹子,由于它具有整體且厚實的莖(相當于船身),并且內(nèi)部有橫向的節(jié)(相當于支撐隔板),所以常被用來比喻中國古代木質(zhì)船的結構”。
獨木舟 (無橫梁加固)→木板船(有橫梁加固)→分隔成多個艙的木板船(有隔板加固)
艙的數(shù)目并不固定,少則五六個,多則十二三個。
用隔板將船體分隔成多個艙→艌匠進行艌縫→形成水密艙壁(一艙進水,影響不到其他艙)
隔板是從橫梁演變而來的。最初的設計是為了加固船體,但當人們用桐油、石灰和苧麻等物配成艌料,通過艌船技術讓其具有“水密性(物體內(nèi)部隔絕水的性能)”后,隔板就演變?yōu)樗芘摫?。從此,中國的江河湖海中出現(xiàn)了“不沉之舟”。
水密艙壁對船殼板和甲板起到支撐作用。
水密艙壁使船體形成了堅固的橫向結構,增加了船體的剛度與強度,為制造多桅多帆的遠洋大船打下基礎。
不同貨物可分門別類地儲存在不同的艙中。
分類儲存貨物,有利于提高貨物的裝卸效率,也更方便進行倉儲管理。
水密艙壁正中線的下端,有圓形或方形的流水孔,又稱“過水眼”。它的作用是使艙底的積水能流通,并匯集在船底最低部位,便于排水。
平時流水孔是塞住的,不會影響水密性。
13世紀時,意大利商人馬可·波羅將中國的水密艙壁技術介紹到西方。他在《馬可波羅游記》里寫道:“一些比較大的船,有13個不透水的艙,都由厚板建造成,用榫眼或槽口相互接合,與船殼緊密地釘在一起,隔絕性很好,所以當船發(fā)生觸礁或受到撞擊時,即便一個艙進水也不會影響其他船艙?!?/p>
18世紀前,這項技術并沒有引起歐洲人的重視。1795年,英國海軍工程師塞繆爾·本瑟姆受英國皇家海軍的委托,設計并制造了6艘使用水密艙壁技術的新型船只。他在論文中寫道:“(船上)有增加強度的隔板,它們可以保護船只,避免因進水而沉沒,正像現(xiàn)在中國人做的船一樣?!边@是歐洲人第一次將中國的水密艙壁技術應用于船舶設計中。之后,歐洲乃至全世界都采用了水密艙壁技術。雖然現(xiàn)在傳統(tǒng)木船已經(jīng)被鋼鐵巨輪取代,但水密艙壁仍是現(xiàn)代船舶設計中的重要結構形式。
2010年11月15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政府間委員會”審議通過,將《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
北宋宣和元年(1078年),安燾和陳睦奉命出使高麗。據(jù)《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記載,這是一趟真正的“放洋”之旅。
在此之前,北宋使團都是從登州出發(fā),自山東半島向北,沿遼東半島、朝鮮半島的海岸線航行。這條航線的優(yōu)點是以地標導航,安全性較高,缺點是花費時間較長。
安燾和陳睦率領的使團改從明州出發(fā),變“航海而往”為“絕洋而往”,從而開辟了一條全新的航線?!敖^洋”也被稱為“放洋”,意為穿越遠離海岸線的大洋。這條放洋的航線是真正意義上的遠洋航線,不僅直接穿越險惡的“黑水大洋”(今黃海),還將整個航程縮短為12天。
使團之所以成功將“航海而往”升級為“絕洋而往”,得歸功于所乘坐的“神舟”。“神舟”是宣和年間為了適應放洋的需求,專門建造的使團專用遠洋航船。雖然我們無法目睹北宋“神舟”的廬山真面目,但從今天發(fā)掘的那些動輒30多米長的宋代沉船上,不難想象出北宋“神舟”的風采。所有已發(fā)現(xiàn)的宋代沉船,無一例外都有水密艙壁的設計。由此可見,當時水密艙壁的應用是多么廣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