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shù)貢r間2019年4月15日,一場大火讓屹立風雨850多年的巴黎圣母院嚴重損毀。主塔尖在大火中倒塌,木質屋頂完全被燒毀……發(fā)自現(xiàn)場的照片和視頻,瞬間令全世界那些鐘愛卡西莫多、艾斯美拉達的情懷變得無處安放。
根據(jù)法國多家媒體報道,火災可能是巴黎圣母院頂樓的電線短路引起的?;馂陌l(fā)生時,巴黎圣母院正處于維修施工之中。巴黎市長安妮·伊達爾戈表示,由于修復施工,巴黎圣母院內(nèi)部部分藝術品早就被轉移,得以躲過此劫。巴黎圣母院文物基金會主任埃里克·費希爾表示,這場大火帶來的損失巨大,重建巴黎圣母院需要數(shù)十年時間。
巴黎圣母院遭遇火災之后,在我國的社交媒體上,一些人回憶自己與巴黎圣母院相遇的美好瞬間;一些人哀嘆文明的一去不返;也有一些人坦言,對于遙遠國度的那棟建筑“無感”;更有少數(shù)人拿出“圓明園被燒”做類比,認為英法聯(lián)軍燒毀了我們的圓明園,這是他們的報應。
珍重與保護都不能少
巴黎圣母院是法國哥特式建筑的巔峰之作,也是一部記錄法國歷史的“石頭書”。1431年,亨利六世在巴黎圣母院加冕;1804年,拿破侖也在這里加冕;1970年,戴高樂的國葬在這里舉行?!斑@個可敬的建筑物的每一個面、每一塊磚頭,都不僅是我們國家歷史的一頁,并且也是科學史和藝術史的一頁?!庇旯靡徊客麄魇乐鳛榘屠枋ツ冈号狭巳宋闹髁x色彩,也在世界范圍內(nèi)為其構建起了一份有關“石頭交響樂”的文化記憶,激發(fā)了人們關于真善美的暢想。
全世界只有一座巴黎圣母院,它不僅是法國的,更是全人類的。2018年9月的一場大火,將巴西里約熱內(nèi)盧的國家博物館主體建筑幾乎完全燒毀,2000多萬件藏品只剩10%,巴西乃至拉美地區(qū)200多年的文化遺產(chǎn)付之一炬。人們在這樣的失去之痛中不斷反思,并回憶擁有這些人類文化瑰寶的美好時光。這些集體行為所承載的,是對歷史文化的痛徹真愛。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強烈情感驅動,人類文明遺產(chǎn)才得以不斷傳承下去。
火勢在教堂屋頂蔓延時,曾有預測說巴黎圣母院可能主體結構不保,但約500名消防員奮斗5個多小時后終于控制住了火勢,將損失降到了最低點。重點文物在火勢蔓延之前已被搶救轉移,科技公司也已著手利用新技術對其進行數(shù)字重建。不能讓大火吞噬人類文明的記憶,珍重與保護,一樣都不可少。
不要對巴黎圣母院大火幸災樂禍
不少網(wǎng)友沒有去過法國,沒有親眼看到過巴黎圣母院的巍峨與精致,對于這座建筑中所蘊含的信仰、所承載的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所鐫刻的人道主義精神也并不了解。所以,他們所表達的對巴黎圣母院大火的“無感”,其實不難理解。這些人并非冷血,只是由于人生經(jīng)歷的局限,對于遙不可及的火災,無法產(chǎn)生足夠的共情。
但是,無法否認,在復雜的輿論場中,還存在一種惡,那就是少數(shù)網(wǎng)友不合時宜的幸災樂禍。這些人像是在病床前或葬禮上的嬉笑者,把文明和體面都拋之腦后,甚至將他人的災難看作一種“同態(tài)復仇”,這樣的狹隘與偏激,與文明相悖,與時代錯位。自私是人的一種天性,但放任這種天性甚至為這種天性辯護、叫好,是“叢林時代”的野蠻行徑;而人類文明恰恰是在對抗這種叢林法則,是用“惺惺相惜”的共情和“推己及人”的理智,建立起社會賴以運行的基本原則。
在如今這個萬物互聯(lián)的“地球村”里,塑造一個理性和文明的“自我”既是自愛的首要條件,也是與人交往的前提。封閉、隔絕、自大,則只會把自己困在一種虛幻的泡沫當中,除了自我陶醉外,難以贏得他人真正的尊重。巴黎圣母院因遭遇火災而嚴重損毀——在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中,我們是旁觀者,也是親歷者。我們以怎樣的態(tài)度看待文明的隕落,也反映出我們自身的文明程度。所以,理解大多數(shù)人的痛心,允許一部分人的“無感”,但請別不合時宜地“叫好”。
課堂內(nèi)外·創(chuàng)新作文高中版2019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