貍小胖
孔子有次坐在家里,門外忽傳朋友的死訊—一個叫伯高的人在衛(wèi)國去世了。
伯高家屬報完喪,孔子在門口犯了難。按春秋的禮法,哭喪很有講究—兄弟死了,在祖廟里哭他,表示咱們同一個祖宗;父親的朋友死了,在祖廟外哭,雖是伯叔父卻不能進祖廟;老師死了,在正寢哭他;朋友死了,在寢室門外哭他;只知道名字的點贊之交死了,就在野外哭他。
孔子是最講禮的人,當然不敢破壞規(guī)則,但對于伯高,孔子真糾結(jié)了。在正寢哭他,顯得太隆重;在野外哭他,又顯得交情太淺。怎么辦?孔子思前想后,終于靈機一動,“他是通過子貢跟我認識的,我還是到子貢家里去哭吧……”
試想一下當時的場面,孔子大老遠來,邊走邊哭,到子貢家里就開始捶胸頓足地號啕,還要碎碎念,子貢一定一臉黑人問號。這還沒完,孔子又以老師之尊要求子貢為伯高成立治喪委員會并充任會長,與前來哭吊的人互動答拜,于是子貢稀里糊涂地當了一回死者“家屬”。
東漢的趙憙,堪稱“不按套路出牌獎”的最佳得主。
趙憙年少時,堂兄被人殺了,而且堂兄年紀也小,還沒留下一兒半女,等于絕嗣。趙憙一直憤憤不平,想為堂兄報仇。按當時的習俗,血海深仇是一定要報的,不然枉為親戚。準備工作做了很久,趙憙終于決定放手去干,糾集了一幫好兄弟趕赴仇人家里。結(jié)果,仇人一家可能集體食物中毒,全癱在床上起不來,沒一個人能舉起家伙跟趙憙搏斗一下。
怎么辦?君子不能乘人之危,糾結(jié)了好一會兒,趙憙還是放棄了,臨走前跟仇人說:“等你們身體恢復了,以后走路避著我!”仇人一個個躺在床上,小雞啄米似的叩頭拜謝,心里也是感激不盡。過了一陣,仇人們身體恢復了,主動五花大綁去見趙憙。
你饒了我,我感激你,并給你機會報仇。按這個路數(shù),差不多就要演繹成冤家宜解不宜結(jié),最后雙方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結(jié)為異姓兄弟了。但趙憙并不想和解,堅決不見仇人。仇人也是軸,人家越不見就越是要見,于是雙方形成拉鋸戰(zhàn)—“我們錯了,感謝你那天的大恩大德,現(xiàn)在請你處置。”“走走走,離我遠點。”“來都來了,如果你不處置,也只有被寬恕我們才能安心啊。”“煩人,不見?!薄澳阋灰?,我們就在這兒長跪不起。”
再跪下去,趙憙恐怕就要被迫與仇人把酒言歡了。但結(jié)局是,趙憙被逼無奈,走出來抽出大刀,把仇人團滅了。真是“裝裝一時爽,全家火葬場”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