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綺夢
【摘要】保護性約束作為一種醫(yī)療輔助措施,常用來預防非計劃性拔管和跌倒、墜床或促進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療與護理以及處理患者的躁動及防止患者自傷或傷及他人等不良事件的發(fā)生。但其存在很多的潛在的問題,不僅存在醫(yī)患糾紛的風險,還容易對患者造成身體和心理上的傷害。因此,加強對保護性約束的護理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關(guān)鍵詞】保護性約束;護理
【中圖分類號】R24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7-195-01
保護性約束作為一種醫(yī)療輔助措施,常用來預防非計劃性拔管和跌倒、墜床或促進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療與護理以及處理患者的躁動及防止患者自傷或傷及他人等不良事件的發(fā)生。但其存在很多的潛在的問題,不僅存在醫(yī)患糾紛的風險,還容易對患者造成身體和心理上的傷害。因此,加強對保護性約束的護理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 定義
使用任何物理或機械性設備、材料或工具附加或臨靠于患者身體,使其不能輕易移除,從而限制其自由活動,防止其觸碰自己身體。
2 目的
2.1 控制患者危險行為的發(fā)生,避免病人傷害他人或自傷
2.2 對治療、護理不合作的病人,保證治療護理得以順利實施
2.3 對于非計劃性拔管高風險的患者,預防性約束
2.4 意識障礙、譫妄躁動的病人防止墜床的發(fā)生
3 危害
3.1 醫(yī)患糾紛
保護性約束控制患者的行動,強制的將患者約束在床上的一種強制性護理行為,違背患者本人的意愿,若醫(yī)務人員沒有及時向患者及家屬告知、解釋、患者家屬可能對其產(chǎn)生不滿和誤解,引起醫(yī)療糾紛。
3.2 心理方面
自尊心受到傷害,對約束的體驗往往是痛苦而深刻的。同時,也可能產(chǎn)生焦慮、恐懼、躁動不安、抑郁狀態(tài)、嗜睡等心理問題。
3.3 軀體傷害
可造成神經(jīng)損傷、身體功能減退、肌肉損耗、壓瘡、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危險,甚至會導致組織缺血壞死。
4 護理措施
4.1 要做好基礎(chǔ)護理工作, 保證患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協(xié)助其飲食飲水及大小便等,保護患者隱私, 盡量減少暴露皮膚,保證患者的各項治療護理順利進行, 予以定時翻身,按摩受壓部位。定時為患者整理儀表整理床單位, 做好口腔護理和皮膚護理等。
4.2 約束護理
凡需約束的患者, 需有醫(yī)囑方可執(zhí)行, 特殊情況先行保護性約束再補醫(yī)囑。約束的患者肢體一定要保持功能體位, 不能強拉肢體,松緊要適中, 必要時需要墊毛巾、棉墊等, 嚴密觀察患者約束部位的皮膚顏色、溫度及肢端循環(huán)情況,每2小時為患者更換體位一次, 避免壓瘡或肢體缺血壞死。做好保護性約束記錄,包括約束的原因、時間、約束帶的數(shù)目、部位、解除約束的時間、執(zhí)行人等,并做好交接班。嚴格掌握解除約束指針,盡早解除約束。
4.3 心理護理
向患者解釋進行約束的原因和必要性, 如果不約束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不良后果, 減少患者的抵抗心理, 穩(wěn)定情緒, 促進其配合。盡量做到在患者自愿的情況下進行約束保護。滿足患者合理的要求, 多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動態(tài)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護理, 有計劃有步驟的排除患者的不良情緒。護理人員在和患者交流時要注意使用安慰性和鼓勵性的語言, 通過一些溝通技巧來確?;颊叩呐浜希?取得信任, 禁止和患者爭論。
總之,實施保護性約束前應與患者和家屬進行溝通,防止醫(yī)患糾紛的發(fā)生。并嚴格遵醫(yī)囑執(zhí)行,根據(jù)保護性約束的流程提供實施約束依據(jù)。在實施保護性約束中,做好約束患者的需求評估,提供舒適護理,并注意觀察約束中患者各方面的情況,加強與患者溝通,注意患者心理行為變化并及時疏導。同時,做好記錄與交接班。
參考文獻:
[1] 孟靜、李崢. 成人ICU患者身體約束應用研究進展.中國護理管理.2010(10):91-94.
[2] 諶永毅、卿利敏等. JCI評審標準下住院患者保護性約束管理的實施.護理學雜志.2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