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奇
摘? ?要:數(shù)字化已成為當代博物館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以數(shù)字化方式提升展覽信息服務水平,既是博物館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必然要求,也是觀眾通過參觀展覽實現(xiàn)自我學習的現(xiàn)實需要。中小博物館由于經(jīng)費有限,常常難以承擔高額的數(shù)字化項目。文章對當前常見的博物館展覽信息服務方式進行了比較分析,以朝陽博物館為例,介紹了將“微信+二維碼”導覽應用于博物館展覽信息服務中的方法。該方法開發(fā)成本低,應用效果好,為資金緊張的中小博物館邁向數(shù)字化之路提供了新思路。
關鍵詞:微信;二維碼;導覽;博物館展覽
1? ? 博物館展覽信息服務的必要性
近年來,博物館的教育職能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將教育作為首要任務,在提升教育水平、擴大教育范圍、創(chuàng)新教育形式上展開了大量的探索和實踐。展覽是博物館履行教育職能的核心形式,觀眾對展覽所包含信息的理解程度和消化程度,體現(xiàn)了博物館宣傳教育的實效性,關乎展覽的成敗。當前,許多觀眾已難以滿足于走馬觀花地欣賞展品的外觀,而更想在參觀展覽時深入了解展品所蘊含的歷史文化信息。特別是一些帶孩子參觀博物館的家長,更傾向于邊參觀邊向孩子解讀展覽。解讀的內(nèi)容,既來自于家長自身相關知識儲備,也依賴博物館所提供的信息。因此,提升展覽信息服務水平,既是博物館履行教育和公共服務職能的必然要求,也是觀眾實現(xiàn)自我學習的現(xiàn)實需要。
2? ? 博物館展覽信息服務方式分析
傳統(tǒng)的展覽信息服務方式主要有標簽、圖版、圖錄、講解等。標簽和圖版受版面和形式限制,通常僅能提供展品的基本信息,無法全面、立體、深入地展示每一件展品,難以滿足觀眾對獲取展品深層次信息的需求。圖錄能夠提供量大質(zhì)優(yōu)的展覽信息,但制作成本較高。講解是觀眾了解展品內(nèi)涵的重要途徑,但受講解員數(shù)量制約,許多場館只在固定時間段才提供免費講解,而許多觀眾因文化消費觀念的落后并不會特意付費聘請講解員。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信息化進程的推進,一些新的展覽信息服務設備和方式隨之出現(xiàn),如團隊講解器、自助語音導覽設備、智能手機APP導覽、微信和二維碼導覽等。團隊講解器能夠保證團隊里的每位觀眾都能收聽到清晰如一的講解內(nèi)容,提高了服務質(zhì)量,但需要占用講解員,觀眾在參觀時必須跟隨講解員走固定展線,待講解結(jié)束后無法重復獲取講解信息。自助語音導覽器是博物館提前將講解語音輸入導覽器,供觀眾在參觀過程中自主選擇的導覽設備。其優(yōu)點是無需占用講解員,給觀眾提供了自主選擇的權利,在參觀過程中可重復收聽,但卻需要占用一定數(shù)量的管理人員。而且,在實際投入使用中,許多觀眾由于怕麻煩、不會使用、不習慣等原因不去租用。智能手機APP導覽利用安裝在智能手機上的應用程序為觀眾提供導覽信息,由于耗費數(shù)據(jù)流量、存在網(wǎng)絡安全隱患、不能二次利用等,在實際工作中,APP導覽沒有想象中那么火爆[1]。
微信是一款免費的手機即時通信軟件,自2011年面世以來吸引了龐大的用戶群體,至今已成為最流行的移動社交APP。刷朋友圈、點贊、評論、分享、轉(zhuǎn)發(fā)已成為許多人的生活習慣。微信公眾平臺是騰訊公司于2013年在微信的基礎上新增的功能模塊,個人和組織均可申請微信公眾號,向特定用戶群體推送文字、圖片、語音等信息[2]。微信公眾平臺具有功能強大、便攜性高、交互性強、成本低等優(yōu)勢,為博物館開展線上宣傳教育提供了新途徑。二維碼是用特定的幾何圖形按一定規(guī)律在平面(二維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間的圖形,具有信息容量大、編碼范圍廣、容錯能力強、譯碼可靠性高、制作成本低等特點[3],常見于商品交易、單車租賃、軟件下載、個人名片等,已被大眾所熟知。在聯(lián)網(wǎng)狀態(tài)下,人們通過手機攝像頭掃一掃二維碼,便可以查看圖片、網(wǎng)頁、視頻等電子信息內(nèi)容。微信和二維碼導覽的優(yōu)點是無需采購硬件設備、開發(fā)成本低、信息展示形式多樣、操作簡單、具有重復利用性和二次傳播的可能性等。
3? ? 朝陽博物館“微信+二維碼”導覽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
2018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超級鏈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在全球聯(lián)絡網(wǎng)變得日漸復雜、多元和融合的當今時代,博物館應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努力順應、融入時代潮流,探尋新的宣傳方式和知識傳播方式,建立與公眾的“超鏈接”,讓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館,吸引更多的人走進博物館。為積極貫徹這一主題精神,朝陽博物館將微信與二維碼技術結(jié)合起來,應用于展覽信息服務中。
3.1? 目標描述
將博物館展覽中的文字、圖片等信息資源整合到微信公眾后臺并創(chuàng)建微信素材,再將素材進行編號并轉(zhuǎn)換為二維碼,觀眾通過線下掃描二維碼、線上輸入編號或點擊展品信息列表標題的方式,快速獲取展品的相關圖文信息。
3.2? 實現(xiàn)過程
(1)準備資料:朝陽博物館現(xiàn)有“紅山文化精品文物展”和“朝陽市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展”兩個展覽,本文在這兩個展覽中挑選28個具有代表性的重點展覽信息,整理、制作、校對講解詞文本,力求使之簡練、準確、易懂,并為每一個展覽信息配備對應圖片。
(2)制作微信素材:在完成微信公眾平臺的申請和認證的基礎上,將28份講解詞文本和圖片上傳至微信公眾號后臺,制作成色彩和風格統(tǒng)一的微信圖文素材。
(3)編號:為避免用戶誤操作,并為后續(xù)增加導覽數(shù)量,本文采用4位阿拉伯數(shù)字為微信圖文素材進行編號,第1位數(shù)字代表展覽所在樓層,后3位代表導覽序號(如1009,代表“紅山文化精品文物展”中所提供的第9個導覽—“C”形龍)。
(4)設置關鍵詞自動回復:微信公眾平臺具有關鍵詞自動回復功能,設置回復規(guī)則為導覽編號,方式為“全匹配”,回復內(nèi)容設置為編號對應的圖文消息。
(5)創(chuàng)建頁面模板:創(chuàng)建兩個列表形式的頁面模板,頁面名稱以展覽名字命名,將導覽圖文素材分別添加至兩個頁面模板中,最終頁面模板以列表形式展示導覽標題。
(6)添加菜單:在微信公眾平臺上專門設置一個名為“微信導覽”的菜單,并在此菜單欄下設置3個子菜單?!笆褂谜f明”子菜單與微信導覽的使用方法和目前提供的導覽編號及名稱的圖文素材進行鏈接,其他兩個子菜單分別與對應的頁面模板鏈接。
(7)轉(zhuǎn)換二維碼:利用二維碼轉(zhuǎn)換器,將每一個圖文消息所對應的永久鏈接(即一個獨立的網(wǎng)址)轉(zhuǎn)換為二維碼。由于微信后臺文章網(wǎng)絡鏈接文本較長,直接生成的二維碼圖形比較復雜,會給識別和掃描帶來一定困難,所以應先將永久鏈接轉(zhuǎn)換為短鏈接,再將短鏈接轉(zhuǎn)換二維碼,由此生成的二維碼較簡潔,易于識別。
(8)制作印刷實體二維碼標簽和海報:進行二維碼說明牌及宣傳海報的設計和印刷,將二維碼粘貼在相應的展柜或展品附近,將宣傳海報置于展廳入口醒目處,并將博物館官方微信公眾號的二維碼貼于宣傳冊上免費發(fā)放給觀眾。
3.3? 使用方法
觀眾在參觀展覽時,在手機聯(lián)網(wǎng)狀態(tài)下,打開微信“掃一掃”功能,掃描展品旁的二維碼或者在朝陽博物館官方微信平臺回復說明牌上的數(shù)字編號,將會收到一個圖文鏈接。打開鏈接,即可查看與展品相關的圖片和文字介紹。觀眾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對感興趣的內(nèi)容反復收看,即使不在展廳,觀眾依然可以通過關注朝陽博物館官方微信,在后臺回復導覽數(shù)字編號來查看相關信息。此外,觀眾還可以將感興趣的內(nèi)容進行收藏、分享到朋友圈或發(fā)送給微信好友。
3.4? 優(yōu)勢與不足
朝陽博物館“微信+二維碼”導覽系統(tǒng)自上線以來,已有多名觀眾通過掃一掃或回復數(shù)字編號的方式獲取展品信息,并成為朝陽博物館微信公眾平臺的關注者?!拔⑿?二維碼”導覽創(chuàng)新了展覽信息服務方式,使觀眾可以突破時間、空間限制,獲得一對一的服務體驗,對朝陽博物館提升教育服務水平、擴大宣傳效果、儲備潛在觀眾、了解觀眾對展品的興趣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但是,由于開發(fā)時間緊張、場館條件有限,本系統(tǒng)實例在應用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
(1)當前僅針對部分展品開發(fā)了導覽,還有更多的展品信息需要開放,而這些依賴于高質(zhì)量的科學研究。
(2)目前導覽所提供的信息形式包括文字和圖片兩種,尚未開放相關音頻、視頻信息。
(3)朝陽博物館展廳尚未實現(xiàn)免費WiFi全覆蓋,此種導覽方式需要耗用觀眾少量上網(wǎng)流量。
(4)理論上,二維碼不會攜帶病毒,但很多手機病毒、惡意程序、釣魚網(wǎng)站等會通過二維碼進行傳播[4],觀眾在參觀過程中需按提示正確掃描博物館提供的二維碼,不能隨便亂掃不知來源的二維碼,否則會存在一定的網(wǎng)絡安全風險。
4? ? 結(jié)語
當今時代,數(shù)字化已成為博物館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中小博物館由于經(jīng)費有限,常常難以承擔高額的數(shù)字化項目。本文所介紹的“微信+二維碼”導覽開發(fā)成本較低,應用效果較好,為經(jīng)費有限的中小博物館邁進數(shù)字化探索之路提供了新思路。接下來,朝陽博物館將努力實現(xiàn)展廳無線WiFi網(wǎng)絡全覆蓋。加強對館藏文物和朝陽地域文化的科學研究,為向觀眾開放更多的展品信息夯實基礎。完善館藏文物數(shù)字化采集、加工和存儲工作,為更多的展品開發(fā)音頻、視頻、動畫等多媒體信息,逐步增加線上展品信息,豐富展示形式。加強對此種導覽方式使用方法的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這種方法。將“微信+二維碼”導覽與人工導覽結(jié)合起來,優(yōu)勢互補,提高展覽信息服務水平,提升博物館教育服務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吳力斌.博物館微信導覽技術應用初探[Z].博物館學文集,2014.
[2]褚遜.關于博物館微信智能導覽平臺研究與設計—以吉林省博物院為例[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5(16):78-79.
[3]俞龍生,賴華,吳文韜.基于二維碼技術的展館信息導覽系統(tǒng)設計與實現(xiàn)[J].科技廣場,2013(3):62-65.
[4]邵慧.淺談二維碼系統(tǒng)在科技館的應用[J].科技風,2014(13):31-32.
Abstract:Digitization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ntemporary museums. Promoting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with digital way is not only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museums to perform their? functions of public service,but also the reality requirement for visitors to conduct self-education through visiting exhibitions. Because of limited funds, small and medium-sized museums usually hard to undertake mass-digitisation project. This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ses the common means of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of museums exhibition,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WeChat + QR code” guide in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of museum exhibition by taking Chaoyang Museum as an example. The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is method is suitable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museum to develop digital projects with low cost and good effect.
Key words:Wechat; QR code; guide; museum exhib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