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鑫添 張瓊霞 張昊
【摘要】目的:觀分析非小細胞肺癌骨轉移的放化療聯(lián)合藥物治療效果。方法:從筆者所在醫(yī)院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非小細胞肺癌骨轉移患者臨床資料中選取136例展開研究,根據(jù)治療手段的不同分為兩組,觀察組68例患者實施放化療聯(lián)合藥物治療,對照組68例患者實施放化療,對比兩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接受聯(lián)合治療后骨痛緩解率為91.2%,明顯高于對照組骨痛緩解率67.6%,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時觀察組患者則在TNF-α、IL-6、Ca+指標方面的改善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非小細胞肺癌骨轉移患者采用放化療聯(lián)合藥物治療方法相比于單一性放化療方式的臨床治療效果更加顯著,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疼痛,改善相關生理指標,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放化療;藥物治療;非小細胞肺癌骨轉移;療效
【中圖分類號】R738.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7-064-01
在我國臨床疾病治療中,非小細胞肺癌屬于一種常見性的惡性腫瘤疾病,隨著病情的發(fā)展極易產生骨轉移問題。該疾病的主要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局部放射性疼痛,為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造成很大的負擔[1]。臨床中對此病通常采取單純性的放射療法,但實際治療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近年來隨著國內外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有專家經大量實踐指出,對非小細胞肺癌骨轉移采用放化療與唑來膦酸藥物的聯(lián)合治療具有更為顯著的臨床效果。本文就以小組比較的方式對非小細胞肺癌骨轉移的傳統(tǒng)治療和放化療與唑來膦酸的聯(lián)合治療效果展開了一系列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從筆者所在醫(yī)院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非小細胞肺癌骨轉移患者臨床資料中選取136例展開研究,根據(jù)治療手段的不同分為兩組,觀察組6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30例,年齡在32-66歲范圍內,平均年齡為 (42.5±3.2) 歲,其中有肺腺癌患者22例,肺鱗癌患者23例,肺腺鱗癌患者23例。對照組6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29例,年齡在33-66歲范圍內,平均年齡為 (43.5±3.8) 歲,其中有肺腺癌患者23例,肺鱗癌患者24例,肺腺鱗癌患者21例。兩組研究對象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價值(P>0.05)。
1.2 研究方法。對照組患者實施傳統(tǒng)單純性放化療,主要內容為:應用6MV-X 射線對患者進行3D-CRT(三維適形放射治療),3Gy/ 次,5 次/ 周,以兩周為一個治療觀察周期,兩周內總放射量為30 Gy。對照組則采用放化療聯(lián)合唑來膦酸的臨床治療方式,也就是在上述對照組治療方式的基礎上增加唑來膦酸藥物的應用,具體給藥方法為:先取濃度為0.9%的氯化鈉溶液100 ml,并取5mg 的唑來膦酸(Novartis Pharma Stein AG;H20160662;100ml:5mg)藥物溶于其中,以靜脈注射的方式進行給藥治療,并將滴注時間控制在三十分鐘左右,每間隔28天用藥1次,共用藥2 次。
1.3 觀察指標。分別對兩組患者接受差異性治療后的骨痛癥狀緩解情況以及TNF-α、IL-6、Ca+指標變化情況進行比較分析。若患者骨痛癥狀基本消失,則可判定為完全緩解。若患者癥狀明顯減輕,則判定為基本緩解。若患者癥狀并無任何改善,甚至出現(xiàn)惡化現(xiàn)象,則可判定為無效。
1.4 統(tǒng)計學處理。此次研究應用SPSS19.0專業(yè)統(tǒng)計學技術軟件分別對兩組患者相關指標及變化情況進行計算與處理分析,以t進行計量資料的組間比較,并以方差進行檢驗,若P<0.05,則表示研究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疼痛緩解率及各項指標變化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接受聯(lián)合治療后骨痛緩解率為91.2%,明顯高于對照組骨痛緩解率67.6%,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下表1)。同時觀察組患者則在TNF-α、IL-6、Ca+指標方面的改善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下表2)。
2.2 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在進行臨床治療過程中,觀察組患者中有3例出現(xiàn)惡心嘔吐現(xiàn)象,另有7例患者出現(xiàn)高鈣血癥,1例患者產生發(fā)熱現(xiàn)象,不良反應問題發(fā)生率為16.2%。對照組患者在治療中有4例患者出現(xiàn)惡心嘔吐現(xiàn)象,另有6例患者出現(xiàn)高鈣血癥,1例患者產生發(fā)熱現(xiàn)象,不良反應問題發(fā)生率為16.2%。兩組差異明顯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3 討論
一直以來,非小細胞肺癌骨轉移疾病都是我國臨床中的一種常見性的惡性腫瘤疾病,該疾病在我國各地城市地區(qū)的發(fā)病率與致死率在多種疾病類型中占有較大的比例[2]。隨著近年來我國醫(yī)療機藥物研究技術水平的逐步提高,對非小細胞肺癌骨轉移疾病的臨床治療方法也呈現(xiàn)出多元化特點,主要包括放療、化療、放射性核素治療以及藥物治療等不同方法。其中放射治療具有起效速度快、療程短等特點,能夠幫助患者有效緩解疼痛,但是效果只作用于射線照射的局部,目前在我國臨床治療中得到較好的應用[3]?;熞材軌蛟谝欢ǔ潭壬蠝p輕疼痛,改善患者生命質量。最近幾年時間內,進行非小細胞肺癌骨轉移疾病臨床治療的靶向藥物紛紛應用于疾病治療研究與實踐工作中,并且取得了顯著效果,其中表皮中生長因子受體抑制劑如厄洛替尼、吉非替尼等最多見[4-5]。本文中所應用的唑來膦酸屬于一種雙膦酸鹽類藥物,其用藥治療具有止痛效果作用明顯、止痛時效相對較長以及用藥計量小等優(yōu)勢,能夠降低破骨細胞的活性,以此對患者骨質吸收以及疼痛癥狀的緩解具有良好的作用。同步放療聯(lián)合化療對肺癌骨轉移患者的局部和全身疼痛有直接性作用,且同步放化療形成療效互補作用,最大程度殺滅腫瘤細胞,已慢慢變?yōu)橐环N規(guī)范的肺癌治療方式,將其與唑來膦酸藥物聯(lián)合進行非小細胞肺癌骨轉移疾病的治療可取的更加顯著的效果。
此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采用聯(lián)合治療后,疼痛癥狀緩解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并且對照組患者TNF-α、IL-6、Ca+改善程度較對照組更加明顯,各項指標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應用放化療聯(lián)合藥物手段進行非小細胞肺癌骨轉移的治療可以進一步緩解患者疼痛,改善相關生理指標,值得予以臨床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陳世超.放化療聯(lián)合藥物治療非小細胞肺癌骨轉移的療效觀察[J].口岸衛(wèi)生控制,2019(02):34-36.
[2] 袁岳宏,林連興.非小細胞肺癌骨轉移不同放化療方式的對比[J].廣東醫(yī)學,2018,39(03):421-424+427.
[3] 劉紅梅.晚期非小細胞肺癌骨轉移患者化療后的骨髓抑制程度研究[J].現(xiàn)代醫(y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雜志,2017,1(07):61.
[4] 郭雪娟,張文正.放化療聯(lián)合藥物治療非小細胞肺癌骨轉移的療效[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6,27(07):1188-1190.
[5] 李永豪,等.外科手術聯(lián)合放化療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的臨床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5,8(01):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