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婷
(弋磯山醫(yī)院血液內科 安徽 蕪湖 241000)
在血液系統(tǒng)的所有惡性腫瘤中,多發(fā)性骨髓瘤的臨床發(fā)病率高居第二位[1]。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常常伴有高鈣血癥、多發(fā)性溶骨性損害、腎臟損害以及貧血等。因為患者正常的免疫球蛋白的生成受到明顯的抑制極易發(fā)生各種細菌性感染。由于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的治療難度普遍較高,在治療過程中極易出現多種毒副反應,因而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就顯得十分必要。本研究主要探討了地塞米松聯用硼替佐米對難治性多發(fā)性骨髓瘤的治療效果和護理方法,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5年1月~2018年11月在我院就診的100例難治性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齡49~83歲,平均(64.97±12.4 5)歲;其中,IgG型30例,輕鏈型7例,IgA 型13例;ISS 分期:Ⅱ期 17 例,Ⅲ期 33例。對照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齡50~83歲,平均(65.13±11.4 9)歲;其中,IgG型31例,輕鏈型6例,IgA 型13例;ISS 分期:Ⅱ期18例,Ⅲ期 32例。兩組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兩組均采取地塞米松以及硼替佐米聯用治療,給藥方法如下:每個給藥周期為35天,共給藥3個周期,口服地塞米松,劑量為每天20~40mg,在每個給藥周期的前4天給藥,靜脈注射硼替佐米,劑量為1.3 mg/m2,在每個給藥周期的第1天、4天、8天和11天給藥。對照組僅用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采取綜合護理,其方法:指導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適當地進行運動,但是忌過度的勞累;大多數的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均會出現不同嚴重程度的骨質破壞情況,在進行藥物治療后,會發(fā)生乏力、惡心和便秘不良反應,應提前告知患者可能會出現上述情況,防止患者及其家屬出現恐慌情緒;護理人員應做好翻身護理,防止在臥床治療發(fā)生骨折或者褥瘡;若患者出現便秘或者麻痹性腸梗阻,可告知其多攝入一些新鮮的蔬菜及水果,并可以空腹飲用蜂蜜水,指導患者多喝水,避免發(fā)生感染或者出血。用藥護理:護理人員應當嚴格遵照每種治療藥物的用量、用法以及使用時間,在注射給藥時,每次必須更換注射的部位,以防止藥物吸收不良。骨痛護理:耐心指導患者采取聽舒緩的音樂、深呼吸、看書、與人聊天以及看電視等手段轉移其疼痛的注意力,緩解骨痛感,定時按摩患者的病變部位,加快病變部位的血液循環(huán)。心理護理:醫(yī)務人員要經常與難治性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及其家屬溝通,防止出現不良的心理反應。
按照張之南主編的《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將治療效果分為無效、進步和部分緩解。
數據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察組難治性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的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
表 兩組治療有效率對比[n (%)]
多發(fā)性骨髓瘤的起病一般比較徐緩,在早期常無顯著的臨床癥狀,極易被誤診,患者群主要集中在40歲以上的人群。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的癥狀表現多樣,包括骨痛、貧血、腎功能不全、出血、感染、高鈣血癥、神經癥狀和淀粉樣變等[2]。多發(fā)性骨髓瘤發(fā)病機制為機體異常的漿細胞對骨髓和骨髓外的組織造成了浸潤,從而產生了單克隆的免疫球蛋白與其輕鏈,并進一步引發(fā)多發(fā)性溶骨性損傷。多發(fā)性骨髓瘤一直是臨床上公認的不可治愈的和難治的一種疾病,目前采取的治療方法主要為化療[3]。地塞米松有免疫抑制和抗炎的效果,能防止以及減輕炎癥反應,抑制或防止細胞介導的過敏反應和免疫反應[4]。硼替佐米可以有效抑制細胞內的26S蛋白酶體糜蛋白酶樣的活性,具有可逆性,能使骨髓瘤的增長得到明顯的延遲。護理措施在難治性多發(fā)性骨髓瘤的治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將用藥護理、生活護理、骨痛護理和心理護理不斷完善,結果發(fā)現,難治性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的治療效果得到明顯的提高。
綜上所述,地塞米松聯用硼替佐米,并且配合綜合護理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難治性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