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年中國學會一次討論會上發(fā)生的一件事反映了毛澤東經濟上的窘迫。毛澤東發(fā)言說:“總是坐著空談沒有用,應該付諸行動。把你的衣服給我,我來洗……大小不論,價錢一樣。三天以后你就可以交錢取貨?!?/p>
1949年3月23日,一支由11輛小汽車和10輛卡車組成的車隊,浩浩蕩蕩行進在華北大地上,山道彎曲,塵土飛揚。
毛澤東坐在第二輛吉普上,戴著風鏡與口罩來抵擋灰塵。他心情大好,與隨行人員有說有笑,因為,他率領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遷到北平(即北京)。距離他上一次來這座著名的城市,已經整整30年了。那時,他還是一個“北漂”,窮困,然而,并不潦倒。
“總是坐著空談沒有用,應該付諸行動。把你的衣服給我,我來洗”
1919年的年初與年末,26歲的毛澤東都是在北京度過的。
“我自己在北平的生活是十分困苦的。我住在一個叫三眼井的地方,和另外七個人合住一個小房間,我們全體擠在炕上,幾乎透不過氣來。每逢我翻身都得預先警告身旁的人。不過在公園和故宮的宮址我看到了北國的早春,在堅冰還蓋著北海的時候,我看到了怒放的梅花。北京的樹木引起了我無窮的欣賞……”
這是出版于1937年7月的《毛澤東自傳》中的一段話。
《毛澤東自傳》,由毛澤東口述、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筆錄而成,被譽為“中國第一自傳”,是極其珍貴的重要文獻。沒人能想到,一個30年前的“北漂”,主導了北平這座古城的改名與新生,一個何等勵志的故事!
此前,毛澤東兩次到過北京:第一次是1918年8月19日,組織湖南學生赴法勤工儉學,一直呆到1919年3月,因母親病重,返回湖南;第二次是1919年12月18日,率驅張請愿團抵達北京,“張”即為禍害湖南的皖系軍閥張敬堯,毛澤東這次在北京呆到1920年4月,離京赴上海繼續(xù)驅張活動。當年6月,張敬堯被趕出湖南,7月,毛澤東從滬返湘。
這兩次來京,“北漂”毛澤東在北京城里幾乎沒有立錐之地。在來京的一群湖南青年中,毛澤東是最窮的一個,美國著名學者羅斯·特里爾的名著《毛澤東傳》寫了這么一個故事:
“在少年中國學會一次討論會上發(fā)生的一件事反映了毛澤東經濟上的窘迫。毛澤東發(fā)言說:‘總是坐著空談沒有用,應該付諸行動。把你的衣服給我,我來洗……大小不論,價錢一樣。三天以后你就可以交錢取貨。沒有人響應。后來一位學生的妻子開玩笑說:‘作為紳士,毛澤東不會干洗衣服的行當。另外一位學生認為毛澤東只不過是說說而已,就對毛澤東說:‘那好吧,明天你來給我洗衣服,我要看看你會不會做。毛澤東真的做了,當然也就得到了錢?!?/p>
毛澤東不是紳士,他是偏遠農村出身的青年。當然,他不是一個尋常青年,雖然很窮,卻還能保持著欣賞別樣景致的心境,在冰天雪地為梅花怒放而動情。
“我的職位如此之低,以致人們都不屑和我來往”
身為“北漂”,毛澤東受到的打擊,遠不只是經濟上的窘迫?!睹珴蓶|自傳》中寫道:
“我的職位如此之低,以致人們都不屑和我來往。我的工作之一就是登記來館讀報的人名,不過這般人大半都不把我放在眼里。在這許多人名之中,我認得有幾個是新文化運動著名的領袖,是我十分景仰的人。我很想和他們討論關于政治和文化的事情,不過他們都是極忙的人,沒有時間來傾聽一個南邊口音的圖書館佐理員所講的話。”
當時,毛澤東在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李大釗的幫助下,在北大圖書館找到一份管理員的工作,月薪8塊大洋,非常低的工資了——當時同在北京工作的魯迅,一個月能拿420塊大洋。
其實,來北京前,毛澤東在長沙,已經是一位“名人”了。他在湖南第一師范讀書時,因志向非凡、才華超群,深受學友們的愛戴與推崇。但他的才能,遠不只是紙上談兵的層面。《毛澤東年譜》載:
“1917年11月15日,在南北軍閥混戰(zhàn),北軍敗走,南軍未到長沙之際,北軍潰軍王汝賢部在第一師范附近徘徊。這時,毛澤東以學友會總務的名義,把學生志愿軍組織起來,布防學校周圍山頭。當潰軍向北移動時,毛澤東聯絡警察分所,利用他們的真槍射擊,志愿軍放鞭炮助威,高喊‘繳槍沒事!潰軍不知虛實,驚慌失措,紛紛繳械。全校師生議論說:‘毛澤東渾身都是膽……”
但是,離開了長沙,在歐美博士成堆的北京大學,只有一個中師文憑的毛澤東,自然沒多少人瞧得上他?!睹珴蓶|傳》中這么描述:
“在北大的各個場合毛澤東的地位也同樣低,只有在緘口不言時他才能去聽講座。一次,他斗膽向胡適提了一個問題。胡適問提問題的是哪一個,當他得知毛澤東是沒有注冊的學生時,這位激進而灑脫的教授拒絕回答……”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
作為韶山一個農民兒子的毛澤東,第一次離開農村,來到大城市,是在1911年。他步行120里路,來到長沙,考入湘鄉(xiāng)駐省中學堂讀書,他跟斯諾描述過當時既興奮又緊張的心情:“我步行到長沙,心中極端地興奮,一半生怕被拒絕,幾乎不敢希望真入那個偉大的學校做一學生?!边@一年,毛澤東18歲。
第一次到北京,也是毛澤東第一次離開湖南的遠行,但跟當年初到長沙相比,興奮仍在,卻遠遠少了那份緊張,他已經相當自信了。自信,是毛澤東的重要性格特征。在湖南第一師范讀書期間,毛澤東曾經寫過一首詩,其中有這樣一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焙肋~自信,透紙而出。
毛澤東出身農家,貌似輸在起跑線上,事實上,他一直被輕視:在湘鄉(xiāng)讀高等小學,“許多有錢的學生都輕視我,因為我常穿破爛的襖褲”;在北京,被歐美博士輕視;在中央蘇區(qū),被蘇聯留學歸來的“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輕視……但輕視,能擊敗毛澤東嗎?
今年是2019年,距離毛澤東“進京趕考”,已有70年漫長的歲月;他離鄉(xiāng)“北漂”,更是足足100年前的事了。
但有一個鏡頭是永恒的:在北京的嚴寒里,青年毛澤東穿著與同鄉(xiāng)青年共用的一件大衣,駐足于冰雪之間,在一片銀裝素裹中,凝視若火焰般綻放的紅梅,滿心欣賞,熱血沸騰。他樂觀,不焦慮;他不抱怨,努力尋找問題癥結與解決之道;他不在乎身外之物,他追求精神的強健,還有信仰的力量。
(《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