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放
要在中國現(xiàn)代野生動物保護中挑選一個最為成功的物種的話,可能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大熊貓。在過去幾十年問,大熊貓變成了中國自然保護的標志,擁有了比其他任何一種動物高得多的地位和知名度。似乎每個人都了解熊貓,都熟悉這個黑白相問的可愛動物。今天,野生大熊貓的數(shù)量已近兩千只,大部分有熊貓分布的地方都設立了白然保護區(qū),將當?shù)氐纳剿土值囟技{入到自然保護體系之中。人工養(yǎng)殖的熊貓數(shù)量突破了四百只,并且開始了籠養(yǎng)熊貓野化放歸的嘗試??梢哉f,短時間內白野生大熊貓面臨的滅絕風險已經基本不復存在。
黑白熊的演化和生物學特性
大熊貓是一種古老的熊科動物,它們的祖先是始熊貓(Ailuaractoslufengensis)。這是一種南擬熊類演變而成的以食肉為主的最早“熊貓”,出現(xiàn)時問早在800萬年前的晚中新世。始熊貓的個頭不大,猶如一只較肥胖的狐貍。在距今約300萬年的更新世初期,中國中部和南部的始熊貓繼續(xù)演化為大熊貓的小種(ailuropoda micrta),很可能已進化成為兼食竹類、家犬一般大小的雜食獸。之后的演化過程中,大熊貓曾經廣泛分布在華北、西北,華東、西南、華南以至越南和緬甸北部地區(qū)。它們適應了亞熱帶竹林生活,體型逐漸增大。直到今天,絕大部分和大熊貓同期演化的動物相繼滅絕,大熊貓卻孑遺至今,并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征。
作為一種基本上食性全素的熊,竹子占大熊貓食物量的99%以上。因為吃素,大熊貓的生存需求從高超的嗅覺和一擊制勝的巨大犬齒,變成了強大的咀嚼能力和把竹子握牢的手掌。演化過程中大熊貓的吻部(鼻梁)變得明顯比其他熊類短,臉頰變得明顯比其他熊類寬,甚至還從腕骨上長出一個強大的籽骨,起著“大拇指”的作用。大寬臉可以附著更多用于咀嚼的肌肉,而多出來的這個“大拇指”可以與其他5指配合,更好地握住竹子。由于竹子營養(yǎng)低下,為了增加能量吸收效率,大熊貓增加了腸道絨毛的數(shù)量和長度,從而擴大了吸收物質的表面積。同時,它們腸道分泌物增多,保護腸道免被含硅很高的竹子扎到。野外的熊貓每天要花一半多的時間(10 - 14小時)吃,剩下時問大部分用來睡。每天進食量可以達到12 - 40千克(取決于吃的哪個部位),接近體重的20 - 40%。熊貓吃竹子,還有著刁鉆的聰明。竹筍最有營養(yǎng),所以從初春開始,熊貓會一路追著發(fā)出的竹筍,從低海拔吃到高海拔。夏天竹葉營養(yǎng)最佳,就緊著竹葉吃,冬天營養(yǎng)跑到竹竿,熊貓就啃硬貨。因此熊貓可以從低谷一直分布到竹子的海拔高限3500米左有,并靠季節(jié)性的垂直遷移,來滿足自己對營養(yǎng)的需求。
熊貓在哪里?
很多時候公眾談起熊貓,總會想到熊貓就生活在四川的臥龍。實際上,野生大熊貓的分布要比臥龍大得多,廣得多。
在中國的版圖上有一條漫長的條帶狀區(qū)域。這個區(qū)域東起陜西秦嶺,蜿蜒向西南方向,跨過甘肅的迭部、舟曲,進入四川岷山、邛崍山,穿過大小相嶺之后,結束于四川南部的涼山山脈。大熊貓就分布在這個綿延千里的“熊貓條帶”上,面積達一萬多平方公里。
可以說, “熊貓條帶”是一條對于中華民族極其重要的區(qū)域。在這個區(qū)域之中,秦嶺是中同的南北分界線,改變了山麓南北人民的生活習慣、風俗和文化;岷山、邛崍山和相嶺庇護著四川的天府之國,成為橫斷山脈以東山地和平原的分隔地帶;而涼山自古以來就是通往云南和東南亞的“南方絲綢之路”,更因為“七擒孟獲”的故事聞名天下。這個區(qū)域流淌著漢水、岷江、涪江、金沙江、大渡河,每一條江河都灌溉著千里沃野。
大熊貓的分布區(qū)就在這些偉大的江河山川之間,就大地貌而言屬高山深谷,選擇季風所及的迎風面,在秦嶺為南坡;岷山、相嶺和涼山基本上是東坡,而邛崍山為東南坡。這些坡面形成了相對較為穩(wěn)定的溫暖潮濕的微環(huán)境,使大熊貓在數(shù)百萬年的競爭之中得以存活下來。
野生熊貓的危機
然而到了今天,熊貓漫長的分布區(qū)域也帶來了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
秦嶺和岷山相隔數(shù)百公里。在人類發(fā)展的漫長過程中,平原被開墾成為農田,一個又一個居民聚落發(fā)展成村莊和城鎮(zhèn)。到今天,數(shù)十個城市和數(shù)百萬人口完全占據(jù)了低海拔的土地,使秦嶺的三百多只熊貓和四川、甘肅的熊貓完全分隔。四川岷山是熊貓最大的柄息地,可原本連綿的整體被分成三塊,被定名為岷山A、岷山B、岷山C種群。2004年起,岷山C種群的九寨溝、若爾蓋等區(qū)域出現(xiàn)了大面積竹子開花,原本正常的自然現(xiàn)象因為柄息地破碎而給熊貓造成了極大威脅。大相嶺、小相嶺和涼山熊貓種群實際間隔只有數(shù)十公里,但是因為人口和經濟的快速發(fā)展,鐵路、公路、電站和礦山使得熊貓在山系間的移動成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這種柄息地的破碎化會加劇熊貓的近親結合,導致熊貓生存能力的下降和遺傳多樣性的喪失。更為嚴重的是,根據(jù)生物學中“最小可存活種群”理論,一些數(shù)目小于30只的熊貓種群面臨消失的危險,一些數(shù)量不足10只的熊貓孤立小種群處于首當其沖的絕滅風險之中!
那些在整個大熊貓分布區(qū)最邊緣的大熊貓種群情況則更為緊迫。一個野生動物物種的絕滅,往往從最邊緣的種群開始,這些種群的柄息地最破碎,遭受的人類干擾最多,整個種群的命運也最危險。具體到大熊貓,一些孤立的小種群已經多年沒有確實的信息,很可能已經不復存在。一旦這些孤立小種群消失,熊貓的整體分布格局會因之改變。
如何保護,人還是熊貓?
在熊貓分布區(qū)的南部邊緣涼山州,每年都可以看到漫山遍野的割竹打筍人。沿著大涼山的盤山公路蜿蜒而上,每隔幾百米就有一個帳篷,年輕人和老年人都圍坐成一圈,等著天氣放晴上山挖筍賺錢。整箱整箱的啤酒被運到山上甚至連歌舞廳都搬到了深山里面,熏制竹筍的硫酸的蒸汽讓人難以呼吸。在熊貓分布區(qū)南部的小相嶺,曾經的原始森林在三十年前變成了采伐和燒荒地,沿著山坡攀爬幾個小時,才見零星成片的樹木和竹林。在大熊貓分布最多的岷山,隨著放牧的需求越來越大,曾經只有熊貓和野生動物生活的家同變成了千百只家牛的領地,牛群啃噬了大片大片的竹林,將野生動物驅趕到海拔更高的地方。在大熊貓密度最高的秦嶺,旅游、水壩和城鎮(zhèn)建設就緊挨著大熊貓的柄息地,充滿著未知的風險。
要保護熊貓,首先就要恢復熊貓柄息地的完整性,用走廊帶將破碎的熊貓柄息地連接起來。這無疑是一項艱巨的工程——恢復熊貓柄息地的完整性,就意味著待建公路改道,電站和水庫換址,意味著退掉耕地、搬遷廠房。這聽起來和今天的發(fā)展浪潮背道而馳!所以總有一個問題縈繞在大熊貓保護所有工作之中——為了幾只熊貓,值得嗎?是要人的生活,還是要那山上滾來滾去的野生大熊貓呢?
答案見仁見智,但是今天看起來,很可能大熊貓的保護工作和當?shù)厣鐓^(qū)的發(fā)展,是有可能兼顧的。橫縱千里的“熊貓區(qū)域”是中國最為重要的水土涵養(yǎng)區(qū)域之一,保護熊貓的同時也就保護了這片區(qū)域的森林和水土。大面積的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工程和小區(qū)域的森林重點恢復,可以使江河下游千百萬的居民免受洪水和泥石流之苦,擁有潔凈的水源,這實在是善莫大焉。
而熊貓的保護工作對人們生活的好處不止于此——節(jié)能灶、沼氣池等更為清潔的能源被帶到了當?shù)厣鐓^(qū),使當?shù)鼐用駬碛辛烁鼮橐子玫哪茉?,也減少了薪柴的砍伐。在四川、陜西、甘肅,中藥種植試點和新式養(yǎng)蜂產業(yè)正如火如荼地在大熊貓柄息地的社區(qū)開展,綠色種植產品直接被送到家樂福的專柜出售。村民因此有了新的致富可能,同時也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對于自然資源的攫取……這些改變之中,熊貓保護工作起到了無可忽視的巨大推動。
傘護物種
同時,“熊貓區(qū)域”也是“金絲猴區(qū)域”“羚牛區(qū)域”,庇護著千千萬萬其他生靈。在九寨溝縣調查時,保護良好的原始森林中的一只雄壯的蘇門羚猛地從我身邊一躍而起,只留下矯健奔跑的影子;在平武縣調查時,一群野生的川金絲猴在黃昏的暮靄之中跑到我們跟前覓食,幾十個金黃色的身影在枝葉問跳動飛翔,動人心魄;而在青川的山脊線上行走時,羚牛媽媽帶著幼仔好奇地打量我們,我們相隔幾十米靜靜地對視,目光的交流之中沒有恐懼也沒有威脅。更多的時候,熊貓柄息地周邊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小動物,煤山雀和紅脅藍尾鴝是最不怕人的小型遷徙鳥類,藍馬雞時常在山坡上發(fā)出山鳴谷應的大叫,山溪鯢選擇在森林中清澈見底的山間溪谷,伏起身子躲在大石頭下畫,會飛行的鼯鼠性情隱秘難以見到,但是它的遠方表親隱紋花鼠就在我們居住的小木屋邊活動,每天都和我們照面。而在夜間打著頭燈穿行,有時候會突然和豹貓迎面相遇,豹貓會好奇地和人類對峙,直到發(fā)現(xiàn)無趣才離開。還有其他很多難以細細講述的鳥類和昆蟲、爬行動物、小獸。所有的動物和大熊貓共同構成了我們每天的驚喜。
可能“熊貓區(qū)域”所能夠提供的傘護作用,是其他生物保護案例中所難以實現(xiàn)的。我們保護大熊貓,實際上就是在保護整個連綿山脈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保護這里所有的生命。無論是為大熊貓恢復森林、建立走廊,還是為它們降低干擾、規(guī)避公路,都是在同時幫助數(shù)以萬計的動物和植物,以及整個西南林地和山區(qū)的水源和山石。
所以,在保護大熊貓的旗幟之下,我們是在希望所有的水土和生命都能平安。大熊貓和人,還有千萬種其他動植物分布在同一片柄息地之中。對于大熊貓的關注,將留存人類和野生動物共享的自然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