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民意是社會公眾對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意見、情感及行為傾向的總稱,具有主體普遍性,內(nèi)容復雜性和難以把握性的特點。但在司法實踐中,個案死刑的適用與民意之間常常具有矛盾。本文認為應正確把握個案死刑適用中的民意,使司法與民意達到統(tǒng)一,并以此促進司法公正的實現(xiàn),增強公民的法治意識。
關鍵詞 民意 死刑價值 引導民意 民意契合
作者簡介:曾修文,成都市青羊區(qū)人民檢察院。
中圖分類號:D92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103
死刑與民意間的關系,一般包括了兩種,一種是指死刑存廢與民意之間的關系,另一種則是指個案死刑的適用與民意之間的關系,在這里,筆者從保留死刑適用的前提出發(fā),討論死刑個案與民意之間的關系。
一、民意的概念和特征
(一)民意的概念
何為“民意”,在《莊子·說劍》中曾說到:“中和民意以安四方” ?!懊瘛笔侨嘶蛉巳褐?,“意”是指心愿或者愿望,簡單說,民意即指民眾的愿望。有人曾對民意下定義,稱民意為社會公眾對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意見、情感及行為傾向的總稱 。在法學上,被稱為“民意”的,往往指的是民眾的法律意識,也就是人們對于現(xiàn)行法律的態(tài)度,對于法律適用的評價以及對法與法治的看法等等。
(二)民意的特征
僅從某一個人或某一群人的觀點出發(fā),是不能被稱之為民意的。要想準確把握民意的概念,必須了解民意的特征。
1.從主體上看,民意的主體必需是社會上不特定的社會民眾,具有普遍的民眾性,只代表某一機構(gòu)或某一集體的看法,不能被稱之為民意。
2. 從內(nèi)容上看,民意屬于社會意識的范疇。社會意識由社會存在決定,復雜的社會存在狀況決定了社會意識的復雜性,這也就決定著民意并不一定反映了先進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要求和發(fā)展方向,也就是說民意既有可能反映了正確的道德觀、法律觀,也有可能與我們法律精神的要求,人類的發(fā)展方向相背離。
3.難以把握性。一方面由于民意主體數(shù)量巨大且分散,這就使想要毫無遺漏的征詢每個社會成員的意見和想法,并加以統(tǒng)計分析幾乎不能實現(xiàn),另一方面由于民意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受到諸多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使其外在表現(xiàn)與實際內(nèi)容之間的聯(lián)系往往不一致。這兩個方面的原因,阻礙了現(xiàn)實生活中對于民意的把握與認識。
(三)民意與相關近似含義的比較
1.民意與公意、眾意。盧梭首次提出了公眾意見的概念,被認為是現(xiàn)代民意的起源?!肮馐侨w人民的共同意志,它具有比法律更高的巨大力量和不可轉(zhuǎn)易性,或者說公意本身就是法律” 。一般而言,公意與民意并沒有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在《社會契約論》中,盧梭曾對公眾輿論與公眾意見做了一個簡單的比較。其思想觀點主要歸納為公意和眾意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事物,公共的利益是公意關注的重點,而個體的利益則是眾意關注的重點,如果把個別意志相互融合在一起就能形成眾意,那么,將那些與個別意志不相符合的意見剔除后,公意就應當是剩下的部分。
2.民意與民主。民主是一種國家制度,它指的是在一定的社會階段里、一定階層范圍內(nèi),以平等和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這兩個基本原則來共同治理國家的制度?,F(xiàn)代社會,民主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是公民通過行使選舉權表達自己的政治偏向。但即使民意與民主有密切的聯(lián)系,由于民意具有兩極化的特點,因此也不能簡單將按民意行事等同于尊崇民主。
3.民意與民憤。所謂民憤,是指人民群眾對某種社會現(xiàn)象或者某種社會行為的一種憤恨情緒,從法律層面上講,民憤往往指人們要求司法機關嚴懲或?qū)捒v某行為人的一種情緒表達。民憤與民意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相似的地方:兩者的主體都是普通的民眾,反應的都是民眾思想的一種匯集。二者的不同主要表現(xiàn)在其適用范圍的不同:民意是中性詞匯,適用場合廣泛;但是“民憤”一詞常常用于刑事司法領域,在司法實踐中,??吹健安粴⒉蛔阋云矫駪崱钡谋硎觯摇懊駪崱币辉~帶有較強的情感傾向。
二、死刑的價值以及影響死刑適用的因素
(一)死刑的價值
所謂價值,是指事物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求的屬性。而死刑的價值,是指死刑制度對于人和社會生存和發(fā)展的保障作用 。在個案中是否適用死刑,應該是結(jié)合犯罪事實與對死刑價值作出評估后的結(jié)論,在這里,筆者在保留死刑制度的前提下,對于死刑的價值進行討論。從廣義上講,可以將死刑的價值分為死刑的正價值和死刑的負價值。當我們說死刑的正價值大于死刑的負價值時,此時適用死刑對于社會的穩(wěn)定與社會發(fā)展應該是起著較為積極的作用的,反之則不然。
1.死刑的正價值
(1)死刑的公正價值。從歷史角度看,死刑的產(chǎn)生本身就是原始、本能的公正要求結(jié)果,是在原始“殺人償命”的同態(tài)復仇觀念中潛在的、一種本能而樸素的正義觀念。從現(xiàn)實角度看,死刑以剝奪人的生命為內(nèi)容,殺人也是剝奪他人生命的一種犯罪,而生命在價值上是對等的,符合等價性的公正觀念。
(2)死刑的效益價值?!八佬痰亩糁品缸镏?,始終作為一個不證自明的理念而主宰人類歷史上數(shù)千年的死刑立法與實踐。” 國家憑借其公共力量適用死刑,對于受害者和他們的親屬,可以起到撫慰、寬慰的作用,在滿足被害人和他們親屬的復仇心愿的同時,也使得他們放棄以私力報復的方式施害于加害者,使得社會得到穩(wěn)定。
其次,死刑對于平復民憤,滿足守法者對于懲治犯罪的要求有積極作用;死刑作為最為嚴厲的刑罰措施,對于公眾有威懾作用,能夠起到預防犯罪和教育公民的作用;另外,死刑還有其他刑罰方法所不能達到的優(yōu)點,即死刑的適用可以徹底剝奪犯罪能力,具有較低的適用成本。
(3)死刑的人道價值。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神圣且具有獨立價值的,生命也是脆弱的,生命的脆弱與神圣決定了,必須用法律去保障他,這就要求那些剝奪無辜者生命的人要付出自己生命的代價,他實際上也就是要用死刑的適用,來確保其他普通人的生命。也正是因為死刑的適用能避免更多人喪失生命,使具有自由意志的犯罪人受到懲罰,所以死刑的適用是對具有自由意志的犯罪人的評判,是人道的。
2.死刑的負價值
(1)死刑的不可逆轉(zhuǎn)性。死刑作為剝奪生命的刑罰,一旦實施,不能再挽回。但即使再完善的司法制度都無法避免冤假錯案,所以適用死刑時應十分謹慎。
(2)死刑的最為嚴厲性。我國刑法規(guī)定對犯罪人適用的刑罰主要有主刑和附加刑兩大類。而死刑作為最嚴厲的懲罰手段,有可能對于犯罪分子的評判過重,而沒有給予其改過自新的機會,侵犯了犯罪分子的人權;且有時綜合考慮后,不適用死刑對社會發(fā)展更加有利。
(二)影響死刑適用的因素
刑法修訂后,死刑適用的范圍仍較為廣泛。根據(jù)有關數(shù)據(jù)顯示,總共有68個罪名在現(xiàn)行刑法中用于死刑判罰。是否適用死刑,關鍵是結(jié)合具體法律規(guī)范與犯罪情節(jié)來判斷,當然,在具體的情況下,一些其他因素也會對死刑的適用產(chǎn)生影響:例如社會輿論,一段時期的刑事政策,法官自由裁量的認定等。
盡管死刑適用的罪名較多,但并不是每種死刑案件都能引起公眾的關注,一般說來,以下幾種案件往往能夠引起人們的關注:一是涉及能夠引起社會普遍同情的弱者的案件,如“北京小販崔英杰殺北京城管案”“沈陽小販夏俊峰刺死城管案”;二是明顯違背社會基本道德倫理規(guī)范的案件,如“藥家鑫案”“李昌奎案”;三是與人民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公益性案件,如與食品安全、城市拆遷等問題有關的案件;四是涉及到權貴階層的案件,如“鄧玉嬌案”“李剛案” 。一方面這些案件從一定角度層面上,反映了當代中國面臨的敏感問題:如道德觀念的淪喪,青少年教育問題,貧富差距增大等;另一方面,媒體為了吸引大眾的關注,也會對案件進行長時間的關注和深度的挖掘。這樣人們對案件的關注增加,因而也形成了巨大的民意。
三、民意與個案死刑適用產(chǎn)生矛盾的原因分析
從分析民意的內(nèi)容以及探討民意在死刑個案中的反映,我們知道,民意與死刑的適用并不總是相符的,相反,他們之間往往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具體而言,民意與死刑適用的矛盾可以分為兩個方面:第一種產(chǎn)生沖突的原因在于對案件事實認知的不同,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法官基于一定的證據(jù)和訴訟程序?qū)τ诎讣聦嵾M行認定,這個過程是理性的、程序性的,但是民眾對于證據(jù)和程序的認定一般只依靠感性的判斷,從而有可能對事實的認定存在偏差;第二是由于司法公正的評價標準和公眾正義的評判標準不一致而產(chǎn)生的沖突,每個人對于公平正義,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和不同的觀點,也就是說法官在考量公平正義的標準時,很有可能與公眾的想法不一致。
筆者認為,探討民意與死刑適用存在矛盾的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司法公開的必然結(jié)果。司法基本原則之一——司法公開,其要求就是要讓司法受到民眾的監(jiān)督,變得更加公正與陽光,司法公開使得民眾能夠關注到相關案件,也能夠根據(jù)自己的了解發(fā)表相應的意見,這就為死刑適用與民意之間的矛盾提供了前提條件。
2.法律本身的特點決定。(1)法律條文具有高度概括性、簡潔性的特點,這就使得法律適用具有模糊性,也同時造成了對法律條文理解的差異性 。(2)司法判決是從普遍到特殊,再從特殊到普遍的矛盾關系,是一個將事實與法律相結(jié)合的過程,每個法官對案件的認知往往有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在法律條文的理解上也存在著相應差異,特別是針對一些允許法官擁有自由裁量權、且需要對犯罪情節(jié)作出相對主觀認定的案件,即使針對的是同一件案件,其作出的認定和裁判有可能會截然不同。
3.司法的理性與民意的感性。民眾往往懷著樸素的正義觀來觀察死刑的適用問題,那種傳統(tǒng)的“殺人償命”“以功抵過”的觀念制約著人們的思想。原始的而樸素的民意,與程序性的、理性的司法之間的巨大分歧,使得民意對于司法審判的不理解,也就產(chǎn)生了死刑個案適用與民意的巨大矛盾。
4.媒體的作用。隨著科技與社會的發(fā)展,網(wǎng)絡信息高度發(fā)達,媒體在整合和傳導民意中發(fā)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媒體利用其收集資料的能力和宣傳能力,將案件進展情況在第一時間向社會披露,吸引公眾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媒體將仍然是分散的,自發(fā)的個人意見和見解,通過整合,逐步形成一種獨特的見解和鮮明的觀點,從而形成具有一定預期效果的主導性民意,從而擴大了輿論的影響。
四、引導死刑與民意的契合
從死刑與民意的關系來看,一方面民意可以監(jiān)督死刑的適用,保證司法公正,減少冤假錯案;另一方面民意可能干預司法公正,阻礙司法公正的實現(xiàn),也背離了司法獨立的要求。正確引導民意,使其充分發(fā)揮監(jiān)督死刑適用的功能,促進司法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理論層面
1.通過法制宣傳,著力培養(yǎng)公民的法治意識。法官與公民對于死刑適用有不同的觀點,其主要原因在于思維方式的不同。民意對于司法的監(jiān)督影響是在司法獨立的前提下進行的,增強公民的法律意識,引導公民用法律意識和法律觀點看待死刑適用問題,具有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司法機關用各種普法宣傳的形式,培養(yǎng)公民的法治意識。司法機關可以利用媒體的宣傳力量,也可以組織法院開放日、開展法官與民眾互動會,法律難題在線解答等各種活動。
2.提高法官職業(yè)素養(yǎng)。法官既是社會成員之一,又是一名法律職業(yè)者,一方面他應具有普通公民所具有的倫理道德要求,一方面應具有較高的法官職業(yè)水平與職業(yè)素質(zhì)。一個良好的法官既能結(jié)合法律與案件事實,作出公正的裁判,也應在審判活動時處理好與民眾的關系,并注意對公眾的意見的了解,自覺接受公眾監(jiān)督。
3.加強對媒體監(jiān)督管理。一方面,媒體工作者應該持有公正、謹慎的態(tài)度,進行準確和真實的報道,一方面也應該加強對于媒體的監(jiān)督管理:加強立法監(jiān)督,在保護言論自由的同時,打擊虛假報道、維護輿論秩序。
4.完善司法公開機制。將司法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予以公開,通過舉辦網(wǎng)絡發(fā)布會,網(wǎng)絡聽證會等方法使得司法程序在公民監(jiān)督下進行,一方面使得公眾更能了解司法,接受死刑判決,也是對于司法機關監(jiān)督的加強,也有利于提高司法的公信力。
(二)實踐層面
1.使民意走進司法程序成為可能
(1)民意表達。原則上每一個個人或組織,都可以對所關注的案件向有關司法機關表達自己的意見,使得民意具有廣泛性和主體不特性的特點。那么,我們首先應該提供給民眾表達民意的途徑,可以在法院或者其他有關部門設立供反應民意的接待點,意見簿等等,其次應注意對收集到的公眾意見及時公開和回應。
(2)審查起訴階段的民意聽證。由于刑事訴訟活動的階段性閉塞,特別是偵查機關因職能需要阻斷與公眾的交流,個案民意都是在進入案件審理階段,甚至是裁判后才形成,而且一旦形成,往往直接導致發(fā)回重審、再審改判等被動考量民意的不利后果,極大浪費了司法資源 。如果在起訴階段就注重對信息的公開透明處理,并由法院或者檢察院通過各種方式,主動了解民眾意見,并且積極進行回應處理,這樣既可以讓民眾意見得到充分表達,又可以使得法官在作出判決前充分考慮民意,避免司法資源的浪費。
2.對民意的回應
司法想要實現(xiàn)其合法性,其基礎就在于民意,因此司法機關不僅應關注了解民意,更應該有效的回應民意。重大刑事案件往往很容易吸引公眾的眼球,從而變成公眾所關注的新聞事件。只有用處理新聞事件的方式處理重大刑事案件,即及時全面的發(fā)布信息,才能不讓媒體作出猜測、歪曲性的報道,也能引導公眾合理思考,而不是對案件進行胡亂的猜測,從而掌握司法工作的主動性。
(1)事實認定的民意回應。公眾對于案件事實不了解或者只關注到了案件事實的一部分,是導致一些適用死刑的案件受到公眾猜疑或責難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案件審判階段,科學合理的指導案件事實的披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行為定性的民意回應。一個行為到底構(gòu)成了哪種犯罪,雖然公眾往往是基于對處理結(jié)果的關注而去探究法律的適用過程,但是法官仍應妥善對犯罪行為的定性進行回應,以此引導社會的認知。
(3)法律適用中的民意回應。引起公眾關注的死刑案件,案情往往并不復雜,但其中又通常包含了樸素的正義觀念。公眾大多關注的是具體的判決結(jié)果,也就是說,公眾對于隱藏在司法判決后面的諸多因素,例如司法程序、證據(jù)認定、犯罪情節(jié)考量等往往關注度并不高,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法官結(jié)合案情,準確適用法律,從而得出既符合樸素正義,又符合司法要求的判決。
(4)體制反思中的民意回應。在形成司法判決后的一段時間內(nèi),特別是當出現(xiàn)司法判決與公眾意見大相徑庭的時候,往往將引發(fā)公眾對司法制度的反思。這就要求司法機關能夠從個案中找到引發(fā)公眾思考的原因,并且結(jié)合立法、司法等多個層面對公眾進行回應。
(三)化解個案死刑適用與民意間的矛盾
1.公眾人物與民意。公眾人物亦稱公共人物,是指一定范圍內(nèi)具有重要影響,為人們所廣泛知曉和關注,并與社會公眾利益密切相關的人物。其以社會知名度和社會公共利益相關性為構(gòu)成要件,二者缺一不可,共同體現(xiàn)了公眾人物的特性 。如知名人士、明星等。言論自由是公民的重要權利之一,但公眾人物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他更易受到關注,他們的言論更易被傳播,也更易對大眾產(chǎn)生影響,甚至產(chǎn)生向?qū)缘淖饔?。因此,公眾人物應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不發(fā)表不實或是引人誤解的言論;公眾人物對于具有重大社會影響的案件發(fā)表自身觀點或進行傳播時,應更加謹慎的思考自身措辭,以免對公眾形成誤導。
2. 法律人與民意。強世功博士在其《法律共同體宣言》中所到的:“如果我們沒有共同的法律語言,對法律沒有共同的理解,沒有共同的社會信念,沒有共同承擔社會責任的勇氣和能力,由誰來支撐我們的法治大廈?由誰來抵制專斷權力的任性?由誰來抵制暴民政治帶來的無序和混亂?” 當民意與死刑適應發(fā)生矛盾時,作為一個法律人,不管是法官,律師,學者,學生,都應該本著公平正義的原則,去積極引導公眾的看法,應站在整個司法公正的高度去看待問題,而不是利用民意,為個人利益服務。
3.區(qū)分新聞報道與新聞評論。媒體應將新聞報道和新聞評論嚴格區(qū)分開來,若將兩者混同,那么在最終判決出來之前,媒體的行為將干預司法的獨立審判。也就是說媒體只能對案件發(fā)生的客觀事實進行如實的描述和反映,不能摻雜自己的主觀臆斷,更不能為了吸引讀者眼球而故意渲染,從而誤導民意 。媒體并不了解整個案件的情況,他也沒有專業(yè)知識對案件進行分析,因此媒體在報道案件時,只是一種個人對案件的主觀評價,而這種主觀評價很有可能是錯誤的,從而誤導民意。在案件未做出最終判決前,媒體想要滿足公眾知情權的需要,應只報道案件事實和案件處理中的程序性事項,這樣也符合了公開審判的要求,不允許在案件未生效時就給予適用法律或量刑的價值評判,如若不然,就有可能產(chǎn)生誤導民意,或者是損害犯司法獨立的后果。
總之,我們應充分處理好民意與死刑適用之間的矛盾,解決好死刑與民意的關系,在保證司法獨立的前提下,充分發(fā)揮民意對于死刑適用的監(jiān)督功能,以更好促進司法公正與司法發(fā)展。
注釋:
莊子.雜篇·說劍[N].
張敏.司法裁判吸納民意芻議[J].陜西青年職業(yè)學院學報,2011(3).
佚名.從公意到民意——讀盧梭《社會契約論》有感[EB /OL].2007-10-14.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15acdc01000b9y.html.
王松麗.我國廢除死刑的立法研究[M].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12.
邱興隆.死刑斷想——從死刑問題國際研討會談起[J].法學論,2004(5).
董慧凝,萬娟,崔萬朋.刑事判決與民意沖突的消解[J].國家檢察官學院報,2012(2).
黃叢梅.沖突與融合:對民意與司法的雙向考量[EB/OL].2012-08-13.WWW:jsfy.gov.cn.
張佳崇.死刑裁量民意介入機制研究[EB/OL].2012-10-29.http://fjlyzy.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5753.
曾曉.網(wǎng)絡服務商侵犯網(wǎng)絡隱私權問題研究——以人肉搜索為切入點[D].華中科技大學,2013.
強世功.法律共同體宣言[J].中外法學,2001(3).
參考文獻:
[1]祝銘山.中國刑法教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