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爽
【摘 要】 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的國際化發(fā)展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各高校采取形式多樣的國際交流策略以提升其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水平。本文以四川大學化學學院 “國際課程周”相關工作為例,分析這項活動對國際化提升的具體成效。
【關鍵詞】 國際化 國際課程周 國際交流營 跨文化交流
一、引言
高等教育是我國教育系統(tǒng)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載體,承擔著人才培養(yǎng)的重任。盡管我國高等教育現(xiàn)已取得長足發(fā)展和輝煌成就,但目前依然與歐美發(fā)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為進一步提升我國高等教育質量,實現(xiàn)與國際接軌,國際化已成為必然趨勢。國內各高校采取一系列國際交流策略:有的依托地理優(yōu)勢,側重教師學生派出;有的依托學科優(yōu)勢,注重學術科研國際合作;有的依托政策優(yōu)惠,積極引進留學生。四川大學采取多種國際交流策略的綜合模式,在師生派出、外教引進、留學生招收、國際會議申辦、國際合作協(xié)議簽訂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皣H課程周”作為一項頗具特色的國際交流活動,囊括多種國際交流策略,為學校國際化提升起到關鍵作用。
二、“國際課程周”介紹
四川大學“國際課程周”開始于2012年,是學校為推進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戰(zhàn)略開展的國際交流舉措,致力于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強化國際思維,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皣H課程周”在每年夏季小學期舉辦,為期兩周,包含以下內容:1)邀請世界一流大學或機構高水平學者來校為本科生開設全英文課程。2)邀請國外一流高校留學生來校,與川大學生一起開展國際交流營活動。近年來,各學院邀請外籍專家及留學生的人數(shù)不僅逐年增多,有更多世界排名前列大學的師生加入,充分說明這一活動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各學院也根據(jù)其學科特點,不斷優(yōu)化策略,制定具有本學科特色的工作方案,最大程度提升學院的國際化水平。本文將以化學學院近三年“國際課程周”為例,列舉學院具體舉措,分析其對學院國際化的促進作用。
三、化學學院“國際課程周”具體舉措
化學學院切實落實學校文件精神,成立由外事秘書、教學秘書及學生輔導員組成的工作小組,在學院領導班子的指導下,依托學院教師國際背景及資源,充分籌備每年的“國際課程周”相關工作。
(一)在外籍教師邀請方面,學院做出多方面考慮:1)盡量選擇就職于排名靠前的知名國(境)外高校、或在化學相關領域中成果突出的外教。2)由于開設課程主要面對化學類專業(yè)大二同學,學院充分考慮同學的專業(yè)水平及需求,對外教的課程申請進行遴選,確保開設課程讓同學最大程度受益。3)為確保課堂學術氣氛的純粹性,學院通過前期溝通,嚴格避免外教在授課過程中進行傳教等影響學生意識形態(tài)的行為。
(二)在外籍教師管理方面,學院配合學校安排,落實以下具體事項:1)前期通過郵件、電話等多種方式與外教落實住宿、簽證、保險、交通等事項,回答外教提出的問題,打消其對陌生環(huán)境的擔憂,讓其在到達之前就大體了解本地的環(huán)境和文化。2)為每位外教配備一名專業(yè)相關的研究生作為助教,協(xié)助外籍教師準備課程材料、促進課堂師生交流、協(xié)助安排考試及成績登錄等工作,確保教學活動順利開展。近幾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化學領域外籍專家申請參加“國際課程周”授課,一方面說明“國際課程周”各項工作愈加完善,更體現(xiàn)“國際課程周”有力地提升了學校的國際知名度。近三年來學院授課的外籍教師16人,開設課程涵蓋有機化學、無機化學、高分子化學等領域。
(三)在國際交流營方面,學院整合多種資源,充分調動青年教師和本科生的積極性,確保交流營活動學術性與趣味性并存,切實讓學生在收獲化學知識的同時擁有真正的“國際化”體驗。水質調查活動是化學學院傳統(tǒng)的學生實踐活動,作為主線貫穿整個國際交流營,這不僅體現(xiàn)了鮮明的化學學科特色,還將備受關注的環(huán)境保護問題融入其中。學院對參加交流營的學生進行分組,確保每組成員都有中外學生,最大程度促進同學們的跨文化交流。在學院專業(yè)教師的指導下,交流營活動讓中外學生通過水樣采集、存儲、再到實驗室水樣分析及實驗報告撰寫等一系列專業(yè)步驟中深入分析成都幾條河道的水質問題,并從中學習分析化學的知識及實驗操作技能。此外,中外學生還一起選修部分課程,共同參加課堂討論、合作完成小報告;一起參加學院學術性社團活動,在一個個有趣的小實驗中掌握實驗操作;一起參加體育活動,在輕松愉快的氛圍里增進交流。通過國際交流營活動,中國學生的英語水平得到大幅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得到鍛煉,為出國交流和深造打下基礎。學院會充分總結每年“國際交流營”經(jīng)驗,收集留學生反饋,以對下一年的活動作出優(yōu)化調整。目前,學院已收到多方積極反饋,合作高校樂意選送更多優(yōu)秀留學生來參加交流營。
四、“國際課程周”提升國際化的成效
“國際課程周”作為一項綜合性國際化策略,對學校及學院的國際化發(fā)展起到輻射帶動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促進師資國際交流:學院邀請外籍教師來校為本科生授課的同時,也為學院教師與國際知名專家在各自研究領域交流提供機會,促進師資國際化水平提升,搭建起國際科研合作平臺,為教師出國交流及海外師資引進提供了條件。
(二) 拓展學生國際視野:每年“國際課程周”期間,全校開設全英文課程多達200余門次,既包括專業(yè)課程,也包括通識課程。充裕的選擇范圍讓同學不出校門就能體驗世界一流大學的課堂教學、感受不同國家高等教育形式,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提升學術英語水平,為今后出國深造給予更理性的引導。
(三) 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以中外學生共同參與為主的國際交流營將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大學生聚在一起,通過相互交流合作學會理解并尊重對方文化。為期兩周的交流營讓同學們得以將書本上的英語知識運用于實踐,在與國外同齡人的交流中了解世界各地風貌、建立友誼。
(四) 提升學校國際知名度,為國際合作提供多方位支持:“國際課程周”作為四川大學的品牌活動,是向世界展示川大風采的窗口。隨著近幾年參加“國際課程周”的外籍教師和留學生人數(shù)持續(xù)增加,四川大學的國際知名度也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國外高校通過“國際課程周”增進對川大各個學科的了解,從而有力地推動了各學科科研、學術、學生等方面的交流,促進更多合作協(xié)議的簽訂。
(五) 提升管理人員國際交流水平: “國際課程周”工作要求外事、教學及學生等多個管理部門共同協(xié)作,這一過程促使相關工作人員提升英語交流能力、加強文化敏感度。“國際課程周”的開展為工作人員提供了學習的平臺,使其在跨文化工作環(huán)境中調整其固有工作模式,向世界展現(xiàn)“雙一流”高校國際化的專業(yè)管理及服務水平。
五、結語
全面推進國際交流合作、提升高校國際化水平是實現(xiàn)“雙一流”建設總體目標的必然要求。四川大學“國際課程周”是全方位推動學校國際化進程的重要舉措,為各學科學術國際交流、學生國際聯(lián)合培養(yǎng)提供了重要平臺。學院將繼續(xù)積極開拓國際交流渠道,進一步提升學院國際化水平。
【參考文獻】
[1] 陸小兵, 王文軍, 錢小龍.“雙一流”戰(zhàn)略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反思[J]. 高校教育管理, 2018, 12 (1).
[2] 董偉偉, 朱樹偉. 我國高校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問題與優(yōu)化策略. 科教論壇, 2019.
[3] 【大公網(wǎng)】川大“實踐及國際課程周”開幕. [2019-06-15]. http://www.scu.edu.cn/info/1202/29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