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嘉鑫
【摘 要】 本文利用2010年-2016年全國31個省市的相關數據分析考察財政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本文從支出規(guī)模與支出結構兩方面考察財政支出與地方經濟增長關系。通過建立計量模型,利用Stata11軟件從理論角度對地方財政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二者之間存在明顯的函數關系。本文中所提及得地方財政支出規(guī)模指地方總的財政支出數額,地方財政支出結構是指根據財政支出用于公共服務、經濟建設、社會服務的數額。隨著地方財政支出/地方GDP的比例增加,其中,地方經濟增長率先下降后上升,同時對東中西部的財政支出規(guī)模與經濟增長率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發(fā)現西部地區(qū)地方財政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大于東、中部地區(qū)。因此,在促進地方經濟增長的過程中,應側重對西部的財政支持,合理確定財政支出的規(guī)模,優(yōu)化財政支出結構,發(fā)揮地方財政支出對地方經濟增長的正向作用。
【關鍵詞】 財政支出結構 社會性支出 經濟建設支出
一、引言
目前我國經濟發(fā)展正處于L型發(fā)展的直線處,從高速增長轉變?yōu)槠椒€(wěn)增長,追求“穩(wěn)中求進”。財政支出是政府履行職能的表現,會對經濟增長產生密切的影響。財政支出來源于財政收入,而財政收入主要的一部分構成即稅收收入。因此可以說政府的支出取自于納稅人履行納稅義務,國家行使征稅權力獲得的稅收。這說明財政支出存在較大的機會成本,過多占用納稅人的經濟資源使得經濟增長緩慢。另外,地方財政支出反映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稅收反映為公共產品的價格,財政支出規(guī)模越大,地方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能力越強,越有利于經濟的發(fā)展。
陰曙光、閆敬文(2017)利用2014年31各省市財政支出的數據,通過建立計量模型,分析不同地區(qū)財政支出與區(qū)域經濟增長的關系。通過實證分析不同地區(qū)財政支出的差異和發(fā)展情況,得出各省市要根據各自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狀況,不斷優(yōu)化財政支出規(guī)模和結構。楊鎮(zhèn)標(2017)創(chuàng)新性的在變量中引入對外開放度,利用各省2007年至2015年地方財政支出的數據分析對外開放下地方政府財政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結果顯示不論是全國整體還是分地區(qū),財政支出規(guī)模與地區(qū)經濟呈現正向關系。 袁寧(2017)利用河南省17市1990 -2012年相關數據,通過建立面板數據模型,對各市財政支出與經濟增長關系進行分析,得出相關結論:財政支出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正向關系,財政支出每增提高1%,GDP增加69%。方華(2014)利用對我國2003-2012年的珠江三角洲地區(qū)政府支出和GDP的數據,采用EVIEWS6.0軟件,引入國民收入、政府消費性支出2個變量,結果表明在隨機效應模型,政府財政支出與經濟增長存在同等增長的關系。
對以上文獻進行分析,基本上對經濟增長的指標選擇的都是人均GDP的增長率,由于每個地區(qū)人口因素對經濟增長也會產生影響,因此本文在對經濟增長指標選擇上,剔除了人口因素,選擇GDP年增長率作為指標,同時引入了工資水平、對外開放水平、居民消費水平控制變量。
二、財政支出規(guī)模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
在對以往文獻的分析上,充分考慮對經濟增長有決定影響的各個變量,建立基礎模型:git=α0+β1feit+β2zit+εit ? (1)
其中i表示不同省市;t表示年份;εit是誤差項;git表示i省市第t年的經濟增長率;feit表示i省市第t年的財政支出,用當地財政支出/當地GDP表示;Zit表示其他可能影響經濟增長的控制變量的集合,包括:居民消費水平consume,依據居民消費水平指數,以2009年為基數1,對2010-2016年的消費水平指數進行調整;對外開放水平,用各省市經營所在地進出口總額的增長率表示;還引入全行業(yè)工資水平wage變量,反映出社會經濟增長間接影響。ζit表示擾動項。各個省份的省情、地方政策等均有所不同,各個省份之間的經濟增長率可能存在很大的地區(qū)差異,因此在基礎模型中引入表示個體固定差異μi,2010年-2016年我國經濟發(fā)展處于不同的階段,現階段我國處于L型的直線處,前期階段經濟增長速度較快,可能會因為時間對經濟增長率產生影響,因此本文考慮在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引入時間差異的ζt。其中居民消費水平指數由中國統(tǒng)計局統(tǒng)計得出,以2009年為基期,對居民消費水平指數進行調整;對外開放水平open數據來自中國統(tǒng)計局經營所在地進出口總額(千美元),為了消除量綱的影響,轉化為增長率指標。
引入財政支出變量的二次型,研究非線性影響,回歸結果如下表:
由表可知,財政支出的平方項對地方經濟增長率具有顯著性影響。個體固定效應與雙向固定效應顯示財政支出一次項系數顯著為負,平方項系數顯著為正?;貧w結果表明地方財政支出規(guī)模與地方經濟增長率之間呈現“U”型關系,財政支出規(guī)模開始由于邊際效應遞減規(guī)律呈現遞減趨勢,說明地方經濟增長緩慢;發(fā)展到一定階段,體現出財政支出對經濟的擴張效應。居民消費水平對地方經濟增長率呈現顯著的負相關,原因可能是居民消費更多地集中在生產性產品上,因此為了促進地方經濟的增長,要合理的調整居民的消費結構。
三、財政支出結構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
將財政支出分為公共服務支出、社會性支出、經濟建設支出三種,其中公共服務支出包括一般公共支出、公共安全支出、外交支出、國防支出,但國防支出數據不完整,本文中的公共服務支出不涉及國防支出;社會性支出包括教育支出、科學技術支出、醫(yī)療衛(wèi)生支出、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經濟建設支出包括農林水務支出和交通運輸支出。在模型檢驗中顯示模型存在時間和地區(qū)的固定效應,因此對模型進行雙向固定效應回歸,結果見下表。
表5的結果表明從整體來看,公共服務支出和經濟建設支出與地區(qū)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顯著的“U”型關系。從財政支出結構來看,社會性支出與地方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不顯著;公共服務支出、經濟建設支出與地方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顯著的影響,而且公共服務支出一次項系數為-0.0264161,平方項系數為0.0076075,經濟建設支出一次項系數為-0.067854,平方項系數為0.0096643,說明經濟建設支出對地方經濟的u型影響更為顯著。
四、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研究得出的基本結論是:①從整體來看,地方財政支出規(guī)模與地區(qū)經濟增長率之間呈現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關系。②分區(qū)域看,西部地區(qū)的“U”型關系更為顯著,其次是東部、中部地區(qū)。經濟增長和財政支出規(guī)模具有對應關系,無論是本省還是外省,過大過小的財政支出規(guī)模將不利于區(qū)域經濟協調發(fā)展。③從其他變量來看,對外開放水平對地方經濟增長存在顯著的正效應,尤其是東部地區(qū)和中部地區(qū)。在西部地區(qū),居民消費水平對西部地區(qū)經濟增長產生顯著的負效應。④從財政支出結構看,應該減少經濟建設支出和公共服務支出,加大社會性支出的力度,提高教育支出、科學技術支出、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醫(yī)療支出。
第一,明確劃分政府與市場的界線范圍。在無形的手市場能充分發(fā)揮決定作用的領域,政府要退出,讓位于市場,減少產生負效應的財政支出。
第二,嚴格控制財政支出規(guī)模。最優(yōu)化的財政支出應該是與地方經濟保持相適應的增長。各地區(qū)地方政府應實行相應的財政政策,將財政支出與產業(yè)發(fā)展政策相配套,加強財政支出管理,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監(jiān)督制度,控制財政支出規(guī)模,促進經濟長期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
第三,降低經濟建設支出在總支出中的比重。隨著工程的不斷完善,發(fā)展環(huán)境的提升,經濟建設支出的邊際收益不斷遞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就會越低。因此各級地方政府需要減輕自身的生產職能,向社會型政府轉變,降低經濟建設支出比重,擺脫過分依賴財政投資推動經濟發(fā)展的增長方式。
第四,提高社會性支出在總支出中的比重。社會性支出在促進經濟增長與保障社會公平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僅可以提高全民文化素養(yǎng),也可以優(yōu)化社會分配格局。因此,應該加大對公共衛(wèi)生、社會保障等的支持,拓寬融資渠道,刺激私人投資,拉動經濟增長。
第五,加大對外開放水平,發(fā)揮對外開放程度對地方經濟增長的正面作用。加強沿海港口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對外開放布局;引進外資,鞏固和穩(wěn)定市場。
【參考文獻】
[1] 陳高,王朝才.中國地方財政支出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基于 1990~2012年省際數據的線性混合模型分析[J].財政研究,2014(08):42-45.
[2] 鄧旋.財政支出規(guī)模、結構與城鄉(xiāng)收入不平等—基于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經濟評論.2011(04):63-69.
[3] 高新雨,王葉軍.財政支出對城市經濟增長的影響[J].財經問題研究,2018(07):109—117.
[4] 韓芳明.地方財政支出對區(qū)域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2015(05):8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