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彤
雖說國家抗癌藥的審批加快了速度,事實上,真能指望上的抗癌藥,是很有限的,即便你很有錢,由于醫(yī)學發(fā)展的局限性,吃藥能解決的相對都是小病,真到不治之癥,拼到最后的,其實是病人的人生格局。
中國有句老話:治得了病,救不了命。病可以找“藥神”,但命卻歸自己,真遇到醫(yī)學不及之處,遇到不治之癥,最后能戰(zhàn)勝病魔的人,都有一顆豁達的心。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何裕民教授,是中醫(yī)腫瘤專家,他的很多病人很有錢,他們除了買得起昂貴的藥,還能為了養(yǎng)病移居到環(huán)境很好的長壽之鄉(xiāng),然后每年回來檢查一次。然而這些人之中,有的每次檢查指標都有問題,有的最終還是復發(fā)了。何教授解釋說:再先進的藥物,再優(yōu)良的環(huán)境,充其量只是提供了一種疾病康復的可能,最重要的是病人的內里有沒有改變。
有些病人在有錢買藥的同時,往往寄全部希望于藥物,自我救贖的心靈之力開始懈怠。但是,癌細胞是生命,是生命就有自救本能,癌細胞不斷出現(xiàn)的耐藥性,就是它對付人類抗癌藥時的“自救”。畢竟抗癌藥的研發(fā),趕不上癌細胞耐藥性的產生,再有錢的人也會面臨無藥可買的情形。
何裕民教授的導師,是我國第一屆“國醫(yī)大師”裘沛然教授。裘老身體并不好,甚至是一身毛病,而且煙不離嘴,但裘老97歲時才駕鶴西去。還有周有光先生,從小體弱多病,患肺結核,醫(yī)生斷定他活不到35歲,可周老先生是在112歲去世的。
為此,何裕民教授給出一個結論:他們有很強的“抗癌力”。如果說癌癥有救贖之“神”的話,這就是每個人的“抗癌力”。
但是“抗癌力”并不是身體的免疫力,“抗癌力”強的人,也未必身體強壯。何教授定義的“抗癌力”是:機體總協(xié)調力+個體生活方式+外界環(huán)境因素。其中,機體總協(xié)調力是核心,這個核心中最根本的是“怎么想”,而“怎么想”就決定于人生的格局。
中國有句古語:仁者壽??胺Q仁者的人,往大了說,他們看世界的層面是高遠的,寬廣的;往小了說,他們面對現(xiàn)實時不較勁,不計較,在這樣的思維方式之下,他們的心是輕松的,情緒波動很小,身體受情緒的影響也很小。而情緒,是很多內生疾病的病因。裘沛然、周有光兩位先賢,雖然身體并不強壯,外界環(huán)境也不好,但他們卻有一個共同點:心胸開闊。光是這一點,就足以使他們最終以健康長壽勝出。
“人體是個開放的復雜巨系統(tǒng)”,這是錢學森先生很早就提出的。而統(tǒng)領這個“復雜巨系統(tǒng)”的就是中醫(yī)說的“神”。中醫(yī)學說的這個“神”,在西醫(yī)學可以說是類似于“大腦——下丘——垂體”這個內分泌軸。和思維、情緒相關的大腦,是這個軸的最高“統(tǒng)領”,軸心終端,就是接受情緒,直接影響這個調節(jié)系統(tǒng),借此對身體產生巨大影響。
一個人被生活壓力、各種欲望追剿得渾渾噩噩時,他就“失神”了。這個時候,身體的“內亂”也就開始了。
“內亂”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神經功能的紊亂,最常見的病名是“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人會失眠、心煩、頭暈、健忘、莫名其妙的這疼那疼;另一個是內分泌紊亂,這種人會肥胖、甲亢甲減、不孕不育……
這些身體的疾病,其實都是情緒鬧出來,心理想出來,精神壓出來的。而精神、心理、情緒,就是人生格局的具體體現(xiàn)。如果每天想的東西不是擔心這個,就是操心那個,身體就會在各種扭曲中被傷到,由此一點點地鋪就通往疾病的路。而每個人的性格、心理,其實都是他人生格局的外在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