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琳
摘要:作為大學新生群體“領頭雁”的班干部,是架設在學校與新生、教師與新生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實現(xiàn)學生自我教育、管理、服務的重要依靠力量,更是做好新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關鍵一環(huán)。因此,在高校需加強思政教育的新形勢下,培根鑄魂的新使命下,輔導員應深度思考傳統(tǒng)高校學生干部管理模式中的弊病,探求高校新生班干部隊伍建設的新機制、新思路。
關鍵詞:00后新生;班干部;隊伍管理;機制
歷經閱檔了解、報到感知、軍訓觀察、臨時負責、競聘選舉而選拔出的新生班干部,真正開展班級工作時并非輕車熟路。作為00后新生隊伍的一員,他們工作熱情高漲,思維靈活敏捷,但出現(xiàn)對新角色的轉變不清晰、缺乏明確的工作方法和思路、班委成員間渙散等問題。常常表現(xiàn)為忙忙碌碌,但效率低下、主次不分,工作效果參差不齊;班長、團支書包攬全部工作,而其他班委“可有可無”;自我意識強烈,但團隊意識較弱,缺乏團隊合作精神;以“官”自居,消極應付,缺乏服務和責任意識。作為“引路人”的輔導員,應在新生班干部隊伍中樹好旗、聚群力、筑通路、施柔法。
一、樹目標管理之旗
大多數(shù)的新生班干部都有學生干部經歷,但卻忽略了大學生活與中學的根本區(qū)別,仍以慣有的思維和方法去工作,無法清晰領會崗位職責和目標,導致他們著手工作時伴隨迷茫感,忙碌卻效果不佳。尤其班長、團支書被視為班級的“代言人”,其他班委被視為“閑職”,存在感極低,久而久之,職務使命感不斷降低,造成惡性循環(huán)。
彼得·德魯克最先提出“目標管理”概念,即有了團體目標后,才能確定每個人的工作。根據(jù)目標管理的思想,學期初倡導新生班級開展班規(guī)班紀、學業(yè)目標的制定。通過定標定規(guī),規(guī)范行為,激發(fā)全體同學的主人翁意識和班級歸屬感。并以班規(guī)為導向明確班委會、團支部各自的工作職責,使他們心有目標、行有方向,使班級管理運行有章可循,有矩可依。
二、聚團隊合作之力
作為網絡時代的00后大學新生,他們中大部分為獨生子女,缺少同齡玩伴和集體游戲的機會,他們常常獨立、自我卻又脆弱,缺少同理心和合作精神。以傳統(tǒng)的培訓、講座、經驗交流等教育模式來應對學生干部中的渙散和矛盾常常顯得蒼白無力,因此需要以新的思路,以學生們的興趣點—實踐入手,層層深入,抵達內心深處,打造一支強有力的班干部隊伍。
團體輔導和素質拓展訓練是企業(yè)管理方法在班級建設中的運用,是學生干部培養(yǎng)走向科學化的一條有效途徑。對班委進行團隊健康度診斷,分析團隊的優(yōu)勢和不足,進而根據(jù)目標設定寓教于樂的“團隊游戲”項目,通過“體驗—分享—交流—整合—應用”的方式,增進隊員之間的溝通、理解和合作,使得學生們在平等寬松的游戲中感悟與他人的相處之道,發(fā)現(xiàn)自我和他人的價值,歸屬自己團隊,進而提高團隊的凝聚力。
例如,為增加班干部之間的信任,在班委例會中我曾設計“秘密大公開”游戲環(huán)節(jié)。每人寫下自己的一個秘密,隨后重新抽取他人的秘密,并交流所想。其中一位同學抽取到他人的“我的父母離婚了”秘密,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尊重父母的選擇和自由,記得他們永遠愛我”?;顒雍?,班干部們都反映“似乎我們這個團體多了一些默契”。
三、筑完善機制之路
大一新生處于大學適應期,自我管理和約束力尚待提高。由于對新生了解不夠全面,對新生班干部的選拔機制也未必完善,致使有的班干部起不到先鋒模范作用,出現(xiàn)諸如消極應付、官本位意識太強等問題。而班干部既是被管理者又是執(zhí)行者的多重角色決定了其行為的影響力遠遠大于普通同學,因此需建立完善而有效的學生干部管理體系。
針對新生班干部群,需建立班干部例會制和考核制。通過定期例會制度,打通輔導員與學生干部間的溝通和信息通道,發(fā)揮班干部“紐帶”的作用,同時設立分享環(huán)節(jié),每期例會由指定班干部分享活動組織經驗、工作心得、疑難問題等方面內容。分享環(huán)節(jié)的設立,打破了各班級班委小團體“單打獨斗”的閉塞循環(huán),使得整個專業(yè),甚至不同專業(yè)所有班級形成交流互動的大團體,共同協(xié)作,齊心前行。
考核制遵循“三結合”的原則,引導班干部主動思考,觸發(fā)其工作的興奮點。一是自評與他評相結合。要求學生定期進行個人總結、述職,同時引入教師評議、學生干部交叉互評及群眾評議,營造民主的班級氛圍,督促班干部注重工作方法,增強服務意識。二是與綜合素質測評相結合,建立公開承諾制度。結合德、智、體、能四方面綜合評價,并要求班干部制定目標并將承諾在班級微博、微信、QQ群等公開空間進行公布,施以適度壓力,逐步走向成熟。三是與職務調整相結合,建立獎懲激勵制度。輔導員需深入班級,結合民主評議,及時調整不能勝任職務的學生干部,使職務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從而解決班干部消極應付的情況。
四、施柔性教育之法
00后是有知識、有主見、有個性的新一代大學生,單純施以規(guī)章約束為主的剛性管理,會制約學生干部的個性和能力。運用“剛柔并濟”的管理藝術,是新時期滋養(yǎng)學生干部成長的有力力量。柔性教育需以“生”為本和相互尊重為前提,以情感為紐帶,以理解和賞識為關鍵,以引導和鼓勵為手段,是觸及情感的“柔軟劑”。
(一)率先垂范、魅力化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為輔導員,要不斷強化學習,提高自己政治理論、思想教育、學生管理、心理咨詢、溝通藝術等各項素質,同時向優(yōu)秀案例看齊,汲取好的管理方法和處事水平。同時要提升內在修養(yǎng),以真誠樂善、理性樂觀、果敢堅韌的人格魅力硬的學生干部的尊重與好感,從而給他們春風化雨般的影響。
(二)平等對話、因勢而新
學生干部期望被關注、被尊重,他們的傾訴是內心的表達。輔導員通過與新生班干部的交流來及時了解學生和掌握班級動態(tài),如若以“高姿態(tài)”對話,就有可能失去了班干部這個強有力“紐帶”上傳的效用,因此需要在交流中耐心傾聽,細致分析。讓平等成為常態(tài),以誠待“生”,彼此敞開心扉的同時不失時機地表達個人想法,點撥啟發(fā)學生。
此外,新媒體浪潮下的大學生,其情感認知、思維特質、生活觀念、行為方式、話語表達均呈現(xiàn)出鮮明的網絡化特征,他們更喜歡靈活通俗又不乏寓意的表達。為避免交流中的“代溝”感,在日常工作中用新媒體平臺及流行語,比如利用班級微博、學生干部QQ群、微信群、公眾號等點贊、評論、轉發(fā)或發(fā)起活動,與學生“同頻共振”。
(三)指航引標、不吝鼓勵
帶著中學時期班主任留下的烙印,經歷過入學前新生群答疑和軍訓時輔導員的“事必躬親”,新生班干部對輔導員存在某種程度的依賴。這時就需要輔導員適度放手,委以重任壓擔子,給他們足夠的信任和自我發(fā)揮的空間。做“教練式”輔導員,讓學生干部先提思路,再予以點評和修改,在活動過程中有效監(jiān)督,活動后給予積極反饋和及時鼓勵,形成學生活動從始至終的完整閉環(huán)。
比如要開展新生學風建設月活動,可采取“招標”模式,向各班班委發(fā)出“邀標函”,由他們提供的“標書”,決定由哪個班主導策劃及實施整個專業(yè)的學風建設活動。這樣的“指航”讓舵手們積極性倍增,活動成效顯著。
高校新生班干部的培養(yǎng)之路漫漫,重點應施力于強化其團體、責任及服務意識,引入剛性機制,融合柔性教育,帶領班干部盡快進入角色中。以班干部為抓手,以“點”帶“面”,從而輻射并帶動全體學生工作穩(wěn)步向前。
參考文獻:
[1]馬驍.高校輔導員加強班級管理方法的研究[J].民營科技,2013(04).
[2]田燕飛.以人為本,加強高校班級的學生自主管理[J].中國校外教育,2013(07).
[3]王耿華,郭旭陽,李俊豐,宋正凱.新形勢下高校學生干部培養(yǎng)面臨的問題和應對策略[J].教育現(xiàn)代化,2017(48).
[4]廖志華.論高校學生干部培養(yǎng)體系建設——以華南農業(yè)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學生會為例[J].文教資料,2014(17).
[5]牛凌燕,劉羽,王森浩.高校德育體系下學生干部培養(yǎng)及影響路徑研究[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