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慧,劉春紅
大慶油田總醫(yī)院麻醉手術科,黑龍江大慶 163001
術后蘇醒延遲,臨床上是指停用麻醉藥物后超過30 min患者仍對刺激無反應狀態(tài),此類患者容易出現(xiàn)術后的認知功能障礙、人格與記憶改變,同時合并有時間與空間定向能力障礙的術后認知功能障礙表現(xiàn)[1]。術后蘇醒延遲主要的誘發(fā)因素有術中低血壓、圍術期的呼吸抑制、術后呼吸道的梗阻、過度通氣、機體缺氧導致的腦低氧血癥而并發(fā)的意識障礙、以及高血糖、低血糖和電解質紊亂等[2-4]。對于術后蘇醒延遲處理上主要針對所應用的麻醉藥實施針對性干預,如使用拮抗藥物,確保氧供需平衡,維持內環(huán)境穩(wěn)定等[5],同時應注重加強監(jiān)護護理,保持患者吸道通暢及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確保腦氧供需平衡十分重要[6]。
術后蘇醒延遲好發(fā)于高齡患者,可能與患者機體代謝能力,對藥物的敏感度、血流動力學參數(shù)以及合并的內科疾病等多因素有關[7]。而手術時間長,麻醉時間長,藥物劑量大、勢必對患者神經(jīng)細胞功能造成一定影響且隨著時間延長,部分麻醉藥物可能在體內蓄積,而引起術后蘇醒延遲[8]。針對術后蘇醒延遲患者,醫(yī)師積極處理同時,應加強患者的護理干預,為更好地提高術后蘇醒延遲患者的麻醉復蘇效率,該研究選擇2018年1—10月該院收治的結腸癌實施腹腔鏡下結腸癌根治術患者80例,并針對術后蘇醒延遲患者進行干預,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該院收治的結腸癌實施腹腔鏡下結腸癌根治術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經(jīng)病理組織活檢確診,結合術前影像學檢查及術中所見確定腫瘤部位。入組前簽署入組同意書且申報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入組者其預計生存時間超過6個月,術前意識清醒、精神神經(jīng)功能正常,能進行主動語言溝通。排除其他部位明確腫瘤者、腫瘤病灶轉移至神經(jīng)系統(tǒng)者、術前存在嚴重心肺、肝腎功能障礙者、腫瘤惡病質者、合并精神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障礙者、文化程度在小學以下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0例。觀察組:男23例,女 17 例,年齡 50~73 歲,平均(61.6±2.5)歲,腫瘤TMN分期:Ⅰ期者14例,Ⅱ期者16例,Ⅲ期者10例,入組時ASA分級:Ⅱ級及以下者21例,Ⅲ級及以上者19例;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50~73歲,平均(61.5±2.5)歲,腫瘤 TMN 分期:Ⅰ期者 15例,Ⅱ期者15例,Ⅲ期者10例,入組時ASA分級:Ⅱ級及以下者20例,Ⅲ級及以上者20例,兩組性別、年齡、腫瘤TMN分期和ASA分級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針對麻醉蘇醒延遲實施預防性護理:首先注重患者生命體征的觀察,在患者進入復蘇室后,詳細與巡回護士及麻醉醫(yī)師交班,了解患者術中情況,同時應用改良Adrete評分預測患者蘇醒情況,做好詳細記錄,對于停藥后30 min仍未蘇醒者,在加強患者生命體征監(jiān)護同時,了解患者是否存在低體溫,確?;颊哐獕?、呼吸、心率及血氧飽和度在穩(wěn)定范圍,同時遵醫(yī)囑測定血氣分析,了解患者內環(huán)境情況、電解質情況等,排除低血容量、低體溫、高碳酸血癥、代謝性酸中毒等原因導致的蘇醒延遲,同時注意觀察患者雙瞳孔變化,排除發(fā)生腦血管意外可能,另外注意患者保溫措施,維持體溫在正常范圍,避免和預防術后寒顫發(fā)生,針對老年患者還應加強肢端保暖,尤其應加強其外漏部位,如肩、手、腳、頭等部位的保暖,必要時應用暖風機提高保暖效果,而且在輸注液體是應做好液體加溫處理,另外將室溫調節(jié)至26~28℃亦對提高患者體溫有一定價值,有效減少因低體溫導致的各種麻醉并發(fā)癥。最后還要做好患者呼吸道通暢程度的維持,鑒于麻醉患者其氣管內纖毛活動能力降低,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在留置氣管導管時,患者尚可通過機械通氣維持呼吸,而當脫離呼吸機后,則無法適應呼吸肌無力情況,繼而出現(xiàn)高碳酸血癥等,此時應適當使用拮抗藥物,并將患者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以免呼吸道分泌物堵塞氣道。針對老年及肥胖患者,因其容易出現(xiàn)舌根后墜而導致呼吸道不通暢,可在拔管后留置口咽通氣道,或使用面罩加壓給氧結合托下頜動作,開放氣道保持呼吸道通暢,當患者有明顯痰鳴音時,可負壓吸痰,在吸痰過程中注意無菌操作、控制單次吸痰時間,并將口鼻腔吸痰管分開使用,盡量減少醫(yī)源性損傷。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主要以麻醉醫(yī)師處理為主,遵醫(yī)囑配合治療,待患者蘇醒后送患者返回病房。
比較兩組麻醉蘇醒時間與呼吸機輔助通氣時間,統(tǒng)計兩組干預過程中 (離開麻醉復蘇室時、術后6 h及術后24 h)神經(jīng)功能評分,了解兩組出現(xiàn)的麻醉相關并發(fā)癥,如:惡心嘔吐、呼吸抑制及低血壓的比例。
認知功能主觀評定借鑒歐洲期間簡易智力狀況檢查法(MMSE)實施,共評定7大項目,30題,總分0~30分,7大方面,分值在27分以下者提示認知功能障礙,分值與被檢測者認知功能呈正比。
使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均數(shù),如蘇醒時間、呼吸機輔助通氣時間、復蘇室停留時間,以及離開麻醉復蘇室時、術后6 h和術后24 h患者神經(jīng)功能評分比較,使用t檢驗,組間率主要包括麻醉相關并發(fā)癥如惡心嘔吐、呼吸抑制及低血壓比例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蘇醒時間、呼吸機輔助通氣時間、復蘇室停留時間均早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麻醉蘇醒時間與呼吸機輔助通氣時間對比[(±s),min]
表1 兩組麻醉蘇醒時間與呼吸機輔助通氣時間對比[(±s),min]
組別 麻醉蘇醒時間 機械通氣時間 復蘇室停留時間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26.2±1.8 39.9±2.3 29.667 0.000 13.8±2.1 19.9±3.6 9.257 0.000 30.2±3.1 35.0±3.9 6.094 0.000
離開麻醉復蘇室時、術后6 h及術后24 h,對照組神經(jīng)功能評分分別為(71.7±1.6)分,(83.1±2.0)分,(91.2±2.1)分,觀察組神經(jīng)功能評分分別為(76.8±1.7)分,(87.5±2.1)分,(94.9±2.4)分,離開麻醉復蘇室時、術后6 h及術后24 h,觀察組神經(jīng)功能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干預過程中神經(jīng)功能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干預過程中神經(jīng)功能評分比較[(±s),分]
組別 離開麻醉復蘇室時 術后6 h 術后24 h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76.8±1.7 71.7±1.6 13.817 0.000 87.5±2.1 83.1±2.0 9.596 0.000 94.9±2.4 91.2±2.1 7.338 0.000
觀察組發(fā)生麻醉相關并發(fā)癥,如:惡心嘔吐、呼吸抑制及低血壓的比例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出現(xiàn)的麻醉相關并發(fā)癥比較[n(%)]
麻醉蘇醒延遲屬于臨床麻醉過程中較為常見的現(xiàn)象,其發(fā)病與患者機體狀況、合并疾病、手術及麻醉時間、使用的手術方式、術中麻醉藥物應用、失血量、體溫等多種因素有關[9],其中麻醉藥物的殘余作用及過量是引起麻醉蘇醒延遲最常見的原因,另外圍麻醉期的二氧化碳蓄積,導致高碳酸血癥甚至二氧化碳麻醉亦不可忽視,同時低體溫、內環(huán)境紊亂、失血等均是導致術后蘇醒延遲的相關原因。針對麻醉蘇醒延遲,主要由麻醉醫(yī)師進行處理上,但有效的護理對于促進患者蘇醒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針對麻醉蘇醒延遲患者,觀察組實施該研究針對性護理,相對于常規(guī)護理,比較兩組麻醉蘇醒時間與呼吸機輔助通氣時間發(fā)現(xiàn),觀察組蘇醒時間、呼吸機輔助通氣時間、復蘇室停留時間均早于對照組(P<0.05)。 此結果與錢淑英等[10]研究提示,實施針對性護理后,患者蘇醒時間在25min左右、呼吸機輔助通氣時間在15min左右、復蘇室停留時間不超過30 min的數(shù)據(jù)相符。提示針對麻醉蘇醒延遲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對促進患者麻醉復蘇,縮短呼吸機輔助通氣時間及復蘇室停留時間均有重要意義。另外統(tǒng)計兩組干預過程中神經(jīng)功能評分發(fā)現(xiàn),離開麻醉復蘇室時、術后6 h及術后24 h,離開麻醉復蘇室時,觀察組神經(jīng)功能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周曉萍[11]研究提示,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患者術后24 h其神經(jīng)功能評分基本恢復正常值,且達到95分以上,兩組研究結果相一致。針對麻醉蘇醒延遲患者,在麻醉復蘇室即開始行針對性護理,對改善患者神經(jīng)功能評分有重要價值。最后針對兩組出現(xiàn)的麻醉相關并發(fā)癥,提高麻醉復蘇安全性。麻醉后蘇醒延遲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其中麻醉藥物作用、患者機體因素、手術刺激、體溫、失血等均有相關性[12]。對于麻醉蘇醒延遲患者容易出現(xiàn)蘇醒期間高血壓、患者躁動、低氧血癥等。王小清等[13]認為有效的預見性護理能將麻醉復蘇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降低至10%以內,該研究觀察組發(fā)生的并發(fā)癥比例為7.5%,兩組數(shù)據(jù)結果相一致。故麻醉復蘇室護士應該全面有效的掌握麻醉蘇醒延遲的相關醫(yī)學知識,做好積極應對,在有效監(jiān)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同時,加強對可能出現(xiàn)麻醉蘇醒延遲患者的正確評估與及時干預,從而對縮短麻醉復蘇時間,改善患者預后,提高麻醉安全性有重要意義,最終達到促進手術患者安全、平穩(wěn)、舒適的度過麻醉蘇醒期。
綜上所述,針對麻醉蘇醒延遲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可有效的縮短麻醉復蘇時間,促進患者麻醉恢復,減少并發(fā)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