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軍,程小龍
(寧縣第二人民醫(yī)院 甘肅 慶陽 745200)
在臨床上,肝癌指的是個體患者在多種因素作用下出現肝細胞惡性增生,并引發(fā)泄瀉、腹水、低熱、肝區(qū)鈍痛等一系列癥狀的疾病,而患者的發(fā)病與寄生蟲感染、遺傳因素、藥物因素等有關[1-2]。有關調查研究表明,此類患者的死亡率和發(fā)病率居世界首位,而經介入治療肝癌后癌腫殘留及復發(fā)率高是主要原因[3]。本文以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為時間段,選取我院經病例確診的行介入治療肝癌后癌腫殘留及復發(fā)患者50例作為本次對象進行研究,即分析了MRI與CT在介入治療肝癌后癌腫殘留及復發(fā)的早期診斷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內容。
以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為時間段,選取我院經病例確診的行介入治療肝癌后癌腫殘留及復發(fā)患者50例作為本次對象進行研究,回顧性分析其相關臨床資料,其中女21例、男29例,年齡范圍為45~66歲,年齡均值(53.5±2.6)歲。
入組標準:均符合介入治療肝癌后癌腫殘留及復發(fā)的相關診斷標準;均經臨床檢查、手術病理等確診;均意識清楚,且具有一定認知功能;均知曉本次試驗并簽訂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批準。排除不配合研究者、臨床資料不全者、對文中造影劑過敏者等。
所有患者均行MRI和CT診斷,具體為:(1)MRI檢查:即對患者膈頂至雙腎處采用SIEMENS 1.5T核磁共振儀掃描,對患者分別實施增強掃描、DEI(掃描序列為SE/EPI)、T2WI(掃描序列為PSE-XL)、T1WI(掃描序列為GRE)掃描。增強掃描時給予患者造影劑0.2ml/kg,注射20s后,掃描肝動脈,30s后掃描晚期肝動脈,50s后掃描肝門靜脈,3min后實施延遲掃描。(2)CT檢查:即采用美國GE 16排寶石能譜CT掃描儀進行檢查,主要掃描肝區(qū),相關參數設置:層厚2mm、電流220mA、電壓130kV,之后行CT強化掃描,將造影劑1.5ml/kg注射后,對肝動脈于25s后掃描,對肝門動脈于70s后掃描。由2位放射科醫(yī)生觀察和分析所有掃描圖像,并對病灶類型和數目予以記錄。
比較分析兩種方法早期診斷癌腫殘留及復發(fā)的情況。
采用SPSS22.0進行數據處理。t值用于文中計量數據檢驗,卡方用于文中計數數據檢驗,以P<0.05判定組間差異。
本組50例患者共82個病灶,其中陰性病灶18個、陽性病灶64個。經CT檢出病灶68個,其中陰性病灶15個、陽性病灶53個;經MRI檢出病灶80個,其中陰性病灶17個、陽性病灶63個。CT診斷準確率76.1%、敏感度82.9%;MRI診斷準確率95.1%、準確性97.6%,MRI診斷的準確性、敏感度等較CT均明顯較高,二者對比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種方法對癌腫殘留及復發(fā)病灶的檢出情況對比[個(%)]
針對肝癌患者,臨床在實施介入治療后及時評估其療效,對于其后續(xù)治療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臨床常用早期診斷癌腫殘留及復發(fā)的方法為MRI和CT檢查等[4]。與后者相比,MRI可對肝臟任意角度、切面如冠狀面、矢狀面、橫斷面進行組織觀察,且具有相對較高的組織分辨率,還能減少個體身體受電離輻射的損傷,因而安全性更高。同時與CT檢查相比,MRI可提升患者的病灶檢出率,但與CT相比其具有更長的掃描時間,因而可更加仔細的觀察患者病灶及其數目,從而提升早期診斷的效率[5]。本文的研究中,本組50例患者經CT檢出病灶80個,經MRI檢出病灶68個,MRI診斷的準確性、敏感度等較CT均明顯較高,二者對比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因此可見,在介入治療肝癌后癌腫殘留及復發(fā)的早期診斷中應用MRI具有積極作用和價值。
綜上所述,在介入治療肝癌后癌腫殘留及復發(fā)的早期診斷中應用MRI的準確性、敏感度更高,因此值得臨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