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偉 錢可敦
摘 要:北方的皇家園林是我國古典園林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與藝術審美價值,對我國園林景觀設計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僅從御花園的景觀視角出發(fā),分析了御花園中建筑的營建樣式與景觀的風格形式,通過御花園初步探討了北方皇家園林蘊含的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與藝術魅力。
關鍵詞:御花園;皇家園林;景觀
御花園位于紫禁城中軸線的北端,是供皇帝與后宮嬪妃游覽休憩的地方。御花園以重檐盝頂?shù)臍J安殿為中心主體建筑,呈中軸對稱式布局,園內(nèi)整體風格古典莊重、肅穆端莊、富麗堂皇,與紫禁城的整體風格實現(xiàn)了完美的融合,充分彰顯了御花園作為皇家園林所應有的宮廷格調(diào)。雖然御花園占地面積并不大,但其憑借精巧別致的建筑、郁郁蔥蔥的古樹名木和各具特色的假山怪石,使得整個御花園景色秀美,盡顯溫和婉約氣質(zhì)的同時,又不失皇家威儀與宮廷正氣。
自午門進入紫禁城,沿線景觀始終是格局嚴謹、壯麗莊嚴而又彰顯皇權的宮殿廊廡,直至穿過了坤寧宮,景色倏而一變,綠草如茵、郁郁蒼蒼、清新淡雅,這種充滿生機的景觀格調(diào)與紫禁城莊嚴肅穆的風格大相徑庭,而這個仿佛一片自然密林的景點正是御花園。
“天一門”是御花園的正大門,與欽安殿中供奉著北方神玄天上帝一樣,照應著陰陽五行之中的水。[1]天一門是由青磚砌成的單洞券門,這也是皇城內(nèi)為數(shù)不多的青磚建筑之一。之所以使用青磚,有多重原因:首要的原因是關于天一門修建的背景,天一門修建于嘉靖年間,建成后由嘉靖皇帝親自為其題名。在此之前,紫禁城曾多次走火,因而無論是天一門的取名,還是青磚式的材質(zhì),均反映出避火防災的意愿。此外,青磚這一材質(zhì)形式也是道家建筑中常見的材料,因而這和嘉靖帝一心修道也不無關聯(lián)。再次就是與景觀風格的關系,作為御花園的大門,天一門承載著一個景觀過渡的作用,工藝考究而又清素淡雅的青磚,既與御花園內(nèi)的景觀環(huán)境相協(xié)調(diào),又能保持莊嚴的氣派。從這一點上來看,天一門之于御花園,仿佛御花園之于紫禁城,無論是前兩者還是后兩者都體現(xiàn)的是景觀中局部的獨特風格和整體的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
穿過天一門,便是整個御花園的中心建筑——欽安殿。欽安殿始建于明永樂年間,后多次改建修整,明仁宗時欽安殿是皇帝的寢殿,而嘉靖朝以后,欽安殿開始用于供奉道教神像和從事道教活動,清朝入主紫禁城以后,仍以欽安殿作為道教的活動場所、祭祀場所,在欽安殿供奉玄天上帝。事實上,欽安殿是故宮內(nèi)保留下來的為數(shù)不多的明代中期建筑之一,殿頂造型獨特、精工細致,配上金黃色的琉璃筒瓦、華麗的璽彩畫和生動形象的云龍雕刻,打造了富麗堂皇、壯觀莊嚴的欽安殿。
欽安殿的東北側是著名的堆秀山、御景亭。堆秀山是由太湖石堆砌而成的一座假山,假山的正前面設有門洞,洞門上刻有乾隆御筆“堆秀”二字,沿著洞內(nèi)左右兩側的石階向上,均可到達山頂,登上御景亭。御景亭居高臨下,整個御花園盡收眼底,是一處絕佳的觀景點,從御景亭上,向南望去,滿目密如魚鱗的黃金琉璃瓦,向遠處眺望,則可以看到北海的白塔和青蔥的景山。
除了御景亭,御花園內(nèi)另有11座小亭子,而這11座小亭子中,除了四神祠外,其他10座亭子是呈對稱分布的。千秋亭和萬春亭是兩座造型相仿的亭子,分別位于御花園的東西兩側,遙相呼應。兩座亭子均為四方形主體,圓形尖頂,對應天圓地方之意。浮碧亭和澄瑞亭則都建在長方形的水池之上,浮碧亭是一座三面開敞的涼亭,而澄瑞亭是一座四周都有圍墻的暖閣形式的亭子,凝香亭和玉翠亭是用于點綴景色的小景,未設匾額楹聯(lián)。其余的小亭子分別為欽安殿東西兩側的小亭和萬春亭南側、千秋亭南側的兩座方形的八角井亭。
四神祠雖名為祠,但從其結構觀之,應當稱之為亭,這座亭子造型獨特,由八角形的祠室和四邊形的敞軒拼接而成,因為其中供奉著風、雷、云、雨四神和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方神仙,故名“四神祠”。[2]
除了上述這些建筑外,御花園內(nèi)共有建筑20余座,整體上均以欽安殿為中心,呈中軸對稱的布置格局。建筑風格古樸典雅、富麗堂皇,屬典型的北方皇家園林中的建筑風格形式。而除建筑外的綠化景觀,也是御花園最主要的特色,園內(nèi)古樹達160余棵,以松、柏、竹等為主,使得御花園保持著四季常綠的景觀效果。
事實上,御花園只是一座微型的花園,遠小于太液池、靜心齋等皇家御苑。雖則如此,御花園作為紫禁城的后花園,相較于一般的園林,仍不失皇家氣派和藝術美感,小小的園子中有大大小小20余處景點。除了氣勢恢宏的皇家樓閣和造型奇特的古樹怪石外,御花園內(nèi)存留著許多康熙和乾隆帝題寫的匾額和楹聯(lián),這些匾額楹聯(lián)或是體現(xiàn)了帝王的政治思想,或是寓意封建的神祇哲學,或是被賦予了深刻的政治內(nèi)涵,或是純粹地體現(xiàn)了對該處景觀的贊頌,具有豐富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雅平,范暄.紫禁城建筑中的道教元素——以故宮天一門為例[A].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第八輯(下)[C]. 2012.
[2] 丁山.移天縮地在君襟——皇家園林[M].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劉家偉(1998—),男,江蘇徐州人,南京林業(yè)大學風景園林學院本科在讀。
通訊作者:錢可敦(1992—),男,江蘇常州人,研究生,南京林業(yè)大學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