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報社原高級編輯卜金寶15年來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采訪了上千位開國將士,搶救性地積存下了一大批第一手軍史資料和原聲視頻,它們是記錄光榮傳統(tǒng)、永存紅色基因的極佳載體,更是我們當前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難得教材。所以今年一開春,他就支持我們在《雷鋒》雜志微平臺開設了《金寶說事》專欄,以每周不少于1篇的頻率,讓廣大網(wǎng)民共享這些鮮為人知的珍貴史料。其中有些篇章經(jīng)過時間的沖洗愈發(fā)耐人尋味、值得細品久藏,因此我們在微平臺已經(jīng)發(fā)表的作品中通過二次篩選,擇出醇度更高的精品落到紙媒上,從本期開始選載,欄名更新為《金寶說事·開國將士話初心》,敬請讀者關注。
2015年8月21日,風云人物汪東興在北京逝世。當天,我與汪東興在一起的1張照片在網(wǎng)上瘋傳。
汪東興,曾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他對中國社會的轉(zhuǎn)型發(fā)揮了獨特的作用。
淡出權力中心后,他很少參加社會活動,也很少接受采訪。我見汪東興,源于一個機會。
2008年年初,原蘭州軍區(qū)總醫(yī)院籌劃院慶活動。摯友、時任總醫(yī)院政委朱自清在查詢資料時得知醫(yī)院第一任政委是汪東興,眼前一亮:借這個機會拜訪老前輩。他給我打電話,相約一同拜訪。我說:“有緣”。我在解放軍報組織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宣傳時,刊登過1位老將軍的文章,內(nèi)容就是講汪東興的故事,正好拿給首長看看。
那年的5月8日,美麗的北京,藍天白云,陽光明媚。我們按照約定,趕到汪東興住處??吹竭@位過去只在新聞里見過的傳奇老人,我連忙向他敬禮。他仔細端詳我的肩牌、姓名牌后說:你叫卜金寶,大校。什么地方人啊……
這個開場白,讓人感到格外親切。
剛一落座,汪東興就招呼我們喝茶、吃水果。老人穿的襯衣洗得發(fā)白,袖口已經(jīng)破了,但十分整潔。我對他說:“2006年,我在解放軍報組織紀念長征勝利70周年宣傳,邀約70位老紅軍口述長征。開國將軍、原濟南軍區(qū)副政委歐陽平發(fā)給我的口述:《有一口氣就要走出去》。里面講道,長征路上他在中央軍委干部團的一個連隊當政治教員,您是指導員。四渡赤水的時候,他突然得了一場重病,持續(xù)發(fā)燒,戰(zhàn)事又緊,感覺走不出去了。您非常關心他,強行把他按在擔架上,和戰(zhàn)士一起抬著他走,后來又從土豪家里搞來一匹馬讓他騎,鼓勵他一定要堅持住。就這樣,他終于挺了過來。歐陽平說,他這一生中最忘不了的就是您的救命之恩?!?p>
說著,我將報紙拿給汪東興看。聽我介紹這些,汪東興十分平靜。說:“歐陽平與我一個連隊,都是干部團的。那時,干部團隸屬于中央軍委,長征前由紅軍大學與兩個步兵學校、一個特科學校整編而成,轄3個步兵營、1個特科營和1個上級干部隊,團長陳賡。我和歐陽平在干部團三連。新中國成立時,我們連就剩3個人,除歐陽平,還有1名衛(wèi)生員?,F(xiàn)在就剩下我和歐陽平了。”
接著,汪東興給我們講長征路上紅軍傷員救治的情況;講蘭州軍區(qū)總醫(yī)院的歷史;講毛澤東主席嚴格要求子女的一些細節(jié);講他在毛澤東主席身邊的一些事情——
他說,1935年1月28日,在土城戰(zhàn)斗中,他們連戚連長腿部負重傷,寄宿在一老百姓家養(yǎng)傷。2月下旬,部隊二渡赤水返回貴州行至原路時,他和歐陽平帶著學員代表,攜帶物品和銀元,去探望戚連長和其他重傷員。為防止敵人搜查,老百姓將他們轉(zhuǎn)移到較安全的石洞。戰(zhàn)友相見,抱頭痛哭。他們給戚連長和其他傷員留了些銀元和食品,便匆匆告別……
他曾建議毛主席,從他的稿費里拿出一部分來,給孩子們改善生活。毛主席不同意。說:“他們都是有單位、有組織的,有人管著,不能搞特殊?!?/p>
他還講了第一次授銜的事。他說,彭德懷找他,說要給他授少將。他說不要,給個上校就行。彭德懷說,毛主席說了,給你授個少將。他說,毛主席說了我就要。彭德懷說,你就聽毛主席的,不聽組織的。他說,毛主席就是組織。說到這里,汪東興開懷大笑。
我們聽他講話,就像聽故事一樣有趣。他的幽默和睿智,給我們留下很深的印象。
時間不知不覺過去了。一上午,汪東興和我們談得特別高興。告辭時,朱政委拿出看望老干部的一點慰問金,說:不知該買點什么,算是大家的一點心意。朱政委的話音剛落,汪東興臉色立變,說:“你們這是干什么呢?我們共產(chǎn)黨人是有規(guī)矩的嘛!”見狀,朱政委連忙收起慰問金。此時,汪東興的臉色轉(zhuǎn)陰為晴,又和我們講了好多奇聞。臨走時,他滿面笑容地一直送我們到大門口 。
從汪東興的住處出來,我和朱政委都十分感慨:艱苦歲月闖蕩過來的老前輩,就是不一樣。當時單位看望老領導,是約定俗成的“潛規(guī)則”。作為領導,是真拒絕還是假拒絕,都寫在臉上。如果我們的黨員領導干部都能像汪東興那樣,艱苦奮斗,愛護部屬,廉潔自律,我們的黨、我們的軍隊將無敵于天下。
末了,朱政委對我說:不虛此行。我們拜訪汪東興,其實是接受了一次最生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光榮傳統(tǒng)教育。
汪東興,江西弋陽人,1916年生,1932年由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團員轉(zhuǎn)為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同年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中共中央第九屆政治局候補委員,第十屆政治局委員,第十一屆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第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2015年逝世,享年10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