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新
(河南大學體育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近幾年我國大學生身體素質逐年下降,為尋找解決大學生體質逐年下降的問題,國家頒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意見》《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等文件,意在增強學生體質,激勵廣大學生“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積極參加體育鍛煉,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學生自我保健意識和體質健康水平。在此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河南大學在2017—2018學年第2學期開始通過校園跑步軟件要求大一、大二的學生必須參加校園跑活動,并與期末的體育考試成績直接掛鉤。因此,對河南大學在校大二、大三參加過校園健康跑的大學生進行調查分析,分析校園健康跑開展近1年來對參加過校園健康跑的學生,是否養(yǎng)成良好的運動習慣的具體情況,從而采取相關建議,以促進河南省高校在校大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鍛煉習慣,提高身體素質。
大學生校園健康跑活動影響因素調。本文的研究對象主要為河南大學在校大二、大三大學生。
1.2.1 文獻資料法通過登錄河南大學圖書館,以主題詞“跑”和關鍵詞“大學生”在CNKI上進行檢索,共檢索期刊138篇,為本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1.2.2 訪談法向河南大學公共體育教研室主任和學校公共體育任課教師進行訪談,訪談時間為30min,主要針對大學生健康跑和運動習慣的養(yǎng)成等進行咨詢,并對訪談結果進行整理。
1.2.3 問卷調查法在河南大學隨機抽取在校大二、大三的非體育專業(yè)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 共發(fā)放問卷1000份,問卷回收990份,回收率99%,其中有效問卷為960份,有效率為96%。
1.2.3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運用Excel 2003 軟件對調查問卷進行數(shù)據統(tǒng)計,并用SPSS 23.0對調查結果進行分處理。
調查發(fā)現(xiàn),目前參加過校園跑的大學生,非常感興趣和感興趣的學生有34.46%,有39.17%的學生感覺一般,有24.37%的同學對校園健康跑不感興趣。有42.92%的同學認為有必要參加校園健康跑,但有57.08%的同學認為沒必要參加。如果沒有學分限制,愿意參加校園健康跑的有38.96%,有61.04%的同學不愿意參加,其中如果沒有學分限制,愿意參加校園健康跑的374名同學中,有38.77%的同學為了健康需要原因參加跑步活動,有21.66%的同學是為了社交需要,有25.40%的同學是為了釋放壓力,有14.17%的同學僅僅是為了消磨時間才選擇跑步的。在認為沒必要參加校園健康跑的548名同學中,有28.83%的同學認為校園健康跑活動無法滿足社交的需要,有38.87%的同學認為沒有時間,但有18.61%的同學認為耽誤學習,有13.69%的同學認為沒有達到心理預期。
調查發(fā)現(xiàn),有38.65%的同學認為學校目前所使用的校園健康跑軟件科學,但有61.35的同學認為目前學校所使用的校園健康跑軟件不科學。在認為不科學的589名同學中,有39.90%的同學認為學校目前所使用的校園健康跑軟件計步不準確,有14.09%的同學認為軟件數(shù)據上傳的限制多,有11.88%的同學認為軟件速度要求不合理,還有34.13%的同學認為軟件的其他功能(如約跑)等功能形同虛設。
調查發(fā)現(xiàn),在目前參加過校園健康跑的大二、大三的同學中,認為校園健康跑的運動負荷量很大的有17.08%,有36.56%的同學認為校園健康跑的運動負荷量較大,有20.21%的同學認為校園健康跑的運動負荷量適中,有19.06%的同學認為校園健康跑的運動負荷量較小,只有7.09%的同學認為校園健康跑的運動負荷量很小。
調查發(fā)現(xiàn),目前參加過校園健康跑的大二、大三的同學中,經過校園跑后或跑完規(guī)定的里程后中,有11.88%的同學依然會堅持跑,有47.60%的同學參加過校園跑后或跑完規(guī)定的里程后偶爾會繼續(xù)跑,但有40.52%的同學參加過校園跑后或跑完規(guī)定的里程后,不再繼續(xù)跑。其中,在堅持跑的114名同學中,有63.16%的同學每周跑1次,每周跑步兩次的同學有21.93%,只有14.91%的同學每周跑步的次數(shù)再3次以上或超過3次。在偶爾跑的457名同學中,有15.10%的同學跑步的次數(shù)為2周跑1次,有19.26%的同學跑步的次數(shù)為3周1次,有29.10%的同學每月跑步1次,還有36.54%的同學更久才跑步1次。不再堅持跑的389名同學中,有24.16%同學認為沒有時間繼續(xù)參加跑步活動,有31.62%的同學認為自己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跑步習慣,導致自己未能繼續(xù)參加跑步活動,有27.25%的同學認為跑步會耽誤學習,因此不再參加跑步活動,有16.97%的同學認為自己不能繼續(xù)參加跑步活動的原因是受到場地或天氣影響。
3.1.1 校園健康跑活動沒有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目前校園健康跑活動雖然可以起到部分的鍛煉意義,但活動本身具有強制性,再加上校園健康跑活動與學生的期末體育考試成績直接掛鉤,沒能尊重學生的自身興趣,而且沒有滿足大學生運動健身對多種運動項目的需求,使部分學生在參加校園健康跑活動中,對跑步這個活動本身具有抵觸和消極情緒,從而導致學生失去了跑步本身的樂趣。
3.1.2 學生自身對健身觀念認識不足雖然少部分學生認為校園健康跑活動開展很有必要,而且有部分學生甚至認為即使沒有學分限制,也依然會選擇主動跑步,但這不排除其中一少部分同學在校園健康跑活動開展之前就已經有跑步的習慣。然而大部分學生認為開展校園健康跑活動沒必要,說明大部分同學對運動健身的認識不足,對健身觀念不夠了解。
3.1.3 學校選擇的校園健康跑軟件的科學性不足且部分相關功能形同虛設有超過一半的同學認為學校所選擇的軟件不科學,存在一些缺陷,部分同學反映計步功能不準確、跑步數(shù)據上傳慢且限制多、GPS定位不準確、路線設計不完善等。還有部分相關功能(如約跑等)形同虛設,開啟約跑功能后,除了重點一樣,路線卻不相同,不能結伴跑步,無法滿足學生的社交、娛樂需要。
3.1.4 運動負荷量較大,沒有區(qū)別對待、因人而異有部分同學認為運動負荷量較大。學校同性別同學的運動負荷量完全一致,沒考慮到學生的差異,部分同學身體素質較好,可以輕松完成,但有少部分同學身體素質較差,平時沒有鍛煉習慣,卻要一樣的負荷量,從而導致負荷量大、身體受不了等情況,從而產生抵觸情緒,甚至出現(xiàn)找人替跑現(xiàn)象,更不利于養(yǎng)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3.1.5 跑步周期短,難以養(yǎng)成跑步習慣
由于規(guī)定的負荷量一致,部分大二的身體素質較好的同學,可能1個多月就能完成。身體素質一般的同學在突擊2個月左右也可完成,還有部分大三的同學在升入大三后,就逐步不再繼續(xù)跑步,甚至有同學直接隨后不再跑步,從而難以養(yǎng)成跑步的習慣。
3.2.1 尊重學生的興趣,滿足學生對多種運動項目的需求學校應該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尊重學生的興趣,因為興趣能夠推動正在進行的活動,而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對運動的興趣與熱愛是保障運動任務能夠完成、運動目標可以實現(xiàn)的基本保障。同時,學校要根據學生對不同運動項目的興趣,設計出不同的運動目標,豐富學生選擇的空間,滿足學生對多種運動項目的需求,從而讓學生在快樂中完成應有的鍛煉目標,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3.2.2 加強宣傳力度,對學生健身觀念進行正確的指導學校應該主動加強對健身鍛煉方面的宣傳力度,組織學生觀看健身方面的宣傳片,提高學生對健身方面的認識,只有是學生自身明白了健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學生的思想方面才會扭轉,才能化被動為主動,從而才能消除學生對健身的抵觸心理,才能主動完成要求的負荷量,最終養(yǎng)成良好的運動健身習慣。
3.2.3 選擇科學的校園健康跑軟件,完善并豐富相關功能學校在選擇校園健康跑相關軟件時,一定要注意軟件的科學性和完善性,避免因為軟件的不完善,影響學生對跑步和健身的態(tài)度。同時可以添加如天氣、空氣質量等內容,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空間,選擇不同的時段進行鍛煉。成熟的軟件和豐富相關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學生,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理,吸引學生主動參加,主動嘗試,學生在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后,更能主動參與,從而達到學生主動自愿參加運動鍛煉的目的。
3.2.4 因人而異、區(qū)別對待,制定適中的運動負荷量不同的學生的身體素質不相同,學校不能僅僅以性別來區(qū)分學生的運動負荷量,要因人而、區(qū)別對待不同的,不同身體素質的學生。教師可在學期開始時,對學生進行身體素質簡單測試,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后,然后再對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運動負荷量,與學生商議達成共識后,對不同身體素質的學生在軟件輸入不同的運動目標,從而避免因運動負荷量過小,沒有起到鍛煉效果;因運動負荷量過大,學生不堪重負,喪失運動信心,失去運動樂趣。
3.2.5 制定科學的跑步鍛煉周期,養(yǎng)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學校和教師要制定出科學的跑步鍛煉周期,根據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鍛煉周期,規(guī)定出每天的運動量,根據天氣、空氣質量、場地等不同的因素,在條件允許的情況,讓學生在合理的負荷量下,盡可能地延長跑步鍛煉周期的時間,從而幫助學生逐漸養(yǎng)成跑步鍛煉的習慣,進而主動鍛煉,達到預期的效果,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