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浙江省基層黨組織黨員問卷調查"/>
章秀英 王 丹
提 要:黨員身份自我認同是黨員對黨員身份角色及價值體系、權利義務規(guī)范的理解、接受和確證,包括黨組織思想價值體系認同與信仰、身份角色認同與情感歸屬、身份規(guī)范認同與踐行三個層面。基于浙江省多階段分層抽取的1575名基層黨員樣本的問卷調查顯示,總體上浙江基層黨建工作成效明顯,基層黨員具有黨員身份自我認同意識,浙江基層黨組織在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發(fā)揮重要引領作用,但也存在黨員第一身份意識未充分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不夠堅定、身份規(guī)范認知與身份實踐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jié)等問題。而身份起點的功利化和信仰實用化、黨員身份社會比較優(yōu)勢弱化、基層黨組織意識形態(tài)教育薄弱、黨內組織生活缺失和民主生活滿意度不高是身份認同缺失的主要原因。身份意識培育需加強思想建黨,優(yōu)化信仰教育機制;強化政黨社會整合能力,立足黨員需求培育第一身份意識;加強入黨動機考察,把好入口與出口關;嚴肅黨內組織生活,錘煉黨性修養(yǎng),改變知行脫節(jié)。
中國共產黨在全面從嚴治黨的戰(zhàn)略布局中,高度重視黨員身份意識培育問題,開展了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等系列活動,強化黨員思想政治教育,黨員身份意識淡化現(xiàn)象得到一定改善。然而,現(xiàn)代社會的多元性、不確定性和流動性不斷增強,新的社會身份(非公經濟人士、自由職業(yè)者、社會組織人士等)不斷出現(xiàn),伴隨著新的行事規(guī)則和權利義務關系,這些新規(guī)則若與黨員身份職責發(fā)生沖突時,會使黨員身份認同出現(xiàn)反復,表現(xiàn)為身份角色歸屬意識、思想價值認同以及身份踐行中的種種問題,探討這些問題及形成原因,是培育黨員身份意識,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必須應對的挑戰(zhàn)。
近年來,黨員身份認同與身份意識培育問題引發(fā)學界關注。學者們對黨員身份自我認同的定義、存在問題及原因、培育路徑進行了探討。有學者將黨員身份認同界定為黨員對黨員身份角色的理解和領悟,對黨員身份的接受和確證,①李冰:《論黨員自我身份認同危機及教育對策》,《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李景玉:《大學生黨員身份認同現(xiàn)狀與身份建構路徑研究》,《改革與開放》,2015年第3期。在心理上將黨組織規(guī)范、準則、信念和價值系統(tǒng)內化為自我思想體系與人格一部分的過程,②參見余思新:《黨的建設科學化視域下黨員身份自我認同及其評估研究》,《毛澤東思想研究》,2015年第6期。是政黨認同的一個層次。③參見柴寶勇:《論政黨認同的含義及其要素》,《探索》,2009年第1期。有學者指出,當前黨員身份自我認同存在信仰變質和動搖、言行失范問題,④參見米霖:《論黨員身份空殼化及其扭轉》,《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社版),2014年第4期。與黨員角色要求有出入,甚至還出現(xiàn)偏解、漠視以及褻瀆角色職責的傾向與行為,具體為認知偏差、情感背離。⑤參見胡江霞:《黨性修養(yǎng)與黨員干部角色意識的完善》,《湖北社會科學》,2010年第9期。而黨的執(zhí)政環(huán)境變化、黨組織功能調整、信息傳播網(wǎng)絡化,⑥參見趙慧杰:《全面從嚴治黨視域下對強化黨員意識的研究》,《學理論》,2016年第12期。以及黨內政治生活基礎性制度不完善、黨員教育管理不嚴⑦參見梁程虎:《黨員意識與黨的政治建設》,《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18年第1期。被認為是影響黨員身份認同的主要原因。學界從嚴肅黨內政治生活、⑧參見楊春曉,史家亮:《嚴肅黨內政治生活與政黨認同》,《學習論壇》,2017年第12期。加強黨性鍛煉、強化榜樣引領等方面探討培育路徑。也有少數(shù)學者對大學生⑨參見陶劍飛、周德海:《大學生黨員身份認同感現(xiàn)狀調查及對策》,《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年第5期;廉思:《“95后”大學生入黨狀況的新特征——基于全國157所高校的實證分析》,《思想教育研究》,2017年第9期;任夢楠:《大學生黨員自我身份認同危機及應對策略——以廣州N高校為例》,《廣東青年職業(yè)學院學報》,2018年第2期等。和基層黨員⑩參見余思新:《當前我國經濟發(fā)達地區(qū)黨員身份自我認同研究——基于閩浙兩省黨員的調查》,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5年。黨員身份認同狀況進行了實證研究。但學界關于黨員第一身份意識及身份認同問題原因的實證分析較為欠缺。
為此,本研究試圖運用浙江省基層黨組織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獲得的數(shù)據(jù),分析基層黨員身份自我認同問題。依據(jù)2016年浙江省縣級行政區(qū)地區(qū)生產總值(GDP)排名從高到低,分別抽取了位于上游的義烏市、瑞安市,中游的臨海市、平湖市,下游的蘭溪市、浦江縣、磐安縣7個縣級行政區(qū),然后按照農村、國有企業(yè)、黨政機關、事業(yè)單位(主要是學校和醫(yī)院等)、“兩新”組織(非公企業(yè)和社會組織)、街道社區(qū)抽取黨員樣本,于2017年8月至9月發(fā)放問卷1700份,回收1603份,去除無效問卷,獲得有效樣本1575份。男943人(占59.9%),女621人(占39.4%),18-25歲有79人(占5%),26-35歲有419人(占26.6%),36-45歲的有440人(占27.9%),46-55歲有342人(占21.7%),56-65歲的173人(占11%),66歲以上111人(占7%)。受教育程度中不識字的6人(占0.4%),小學、未上學但識字的有50人(占3.2%);初中有190人(占12.1%),高中、職高、中專有312人(占19.8%),大專、大學有947人(占60.1%),研究生54人(占3.4%)。年收入1萬以下的有39人(占2.5%),1萬-3萬有119人(占7.6%),3萬-5萬有289人(占18.3%),5萬-8萬的有388人(占24.6%),8萬-10萬的有428人(占27.2%),10萬以上的有286人(占18.2%)。農村戶口有473人(占30%),城市戶口有1022人(占64.9%)。基層黨組織屬于農村的294人(占18.7%),國有企業(yè)142人(占9%),黨政機關297人(占18.9%),事業(yè)單位374人(占23.7%),“兩新”組織199人(占12.6%),街道社區(qū)185人(占11.7%),其他基層黨組織59人(占3.7%)。普通黨員1179人(74.9%),黨員干部354人(占22.5%)(以上數(shù)據(jù)不足100%的為缺失值)。
黨員身份自我認同是黨員對自我黨員這一身份的理解、接受和確證,包括認同黨員身份本身以及與黨員身份相關的價值觀念和角色期望。學界一般從認知、情感和行為模式三個層次理解身份認同。①參見張淑華等:《身份認同研究綜述》,《心理研究》,2015年第5期。借鑒此一思路,本文將黨員身份自我認同確定為三個層次,包括對黨組織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信仰、黨員身份的角色認同與情感歸屬,對身份職責規(guī)范的認同與身份踐行,并從三個方面調查黨員身份認同現(xiàn)狀,調查發(fā)現(xiàn)總體上浙江基層黨建工作成效明顯,基層黨員具有黨員身份自我認同意識,浙江基層黨組織在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發(fā)揮重要引領作用,但也存在黨員第一身份意識未充分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不夠堅定、身份規(guī)范認知與身份實踐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jié)等問題。具體來說:
黨組織思想價值認同是黨員對黨組織的思想價值體系的理解、接受、信服和敬仰,主要屬于身份認同的認知層面。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信仰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是身份認同的形成和確立的價值觀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②參見《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60頁。政治信仰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刻理解及真理性認同的基礎上,信仰的堅定來自理論的堅定。調查發(fā)現(xiàn),完全同意“馬克思主義只是一個理論流派,也會過時”為6.9%,基本同意8.8%,說不清楚9.8%,基本不同意22%,完全不同意51.9%,表明二成多的黨員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真理性不認同。在問及是否認同“基層黨員只要做好本職崗位就可以,學不學馬克思主義不重要”這一觀點時,完全同意占6.3%,基本同意占5.8%,說不清楚的為5.5%,表明一成多的黨員認識不到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是戰(zhàn)勝新時代各種風險和挑戰(zhàn),不斷前進的力量,這是部分黨員信仰不堅定的認知原因。
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對歷史規(guī)律的深刻把握為前提。馬克思主義深刻闡述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趨勢,構建了人類社會的終極價值——共產主義。毛澤東指出:“共產主義是無產階級的整個思想體系,同時又是一種新的社會制度?!雹邸睹珴蓶|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86頁。信仰馬克思主義就要確立共產主義的最高理想。調查發(fā)現(xiàn),完全同意“共產主義社會一定會到來”,基本同意占19.8%,說不清楚占12.6%。完全同意社會主義必然戰(zhàn)勝資本主義占63.8%,基本同意占17.6%,說不清楚占13.4%。完全同意“比起共產主義信念,還是房子、票子、位子、車子、孩子更重要”占4.6%,基本同意占8.6%,說不清楚占12.3%。三成多黨員雖在組織上入黨,思想上并未入黨,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共產主義信念不夠堅定。
黨員身份角色認同就是對黨員身份角色的確認和情感歸屬,即明確將自己歸屬于黨組織和黨員群體,并宣誓忠誠于黨組織?,F(xiàn)代社會中個體有多重身份,包括階層、國家、種族、職業(yè)等,而社會的多元性和流動性,以及主體性的增強使得人們可以擺脫各種人身依附關系,在相互交叉和沖突的多重身份中拓展選擇空間,確定第一身份。對個體而言,選擇何種身份為第一身份,往往彰顯出個體的價值追求和生存意義之所在。鑒于第一身份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黨同志要強化黨的意識,牢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產黨員,第一職責是為黨工作,做到忠誠于組織,任何時候都要與黨同心同德?!雹堋读暯秸勚螄碚罚本和馕某霭嫔?,2014年版,第395-396頁。黨員第一身份意識要求黨員始終把黨員身份放在自我意識的最高位置,放在家庭、職業(yè)、階層等諸種身份之前,恪盡“第一職責”,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調查發(fā)現(xiàn),完全同意“黨員身份比家庭角色、職業(yè)角色更重要”的占34.5%,基本同意占30.2%,說不清楚占15.4%,基本不同意占12.6%,完全不同意的為6.8%,說明黨員第一身份意識強的只有三成多,有二成多黨員完全沒有樹立黨員第一身份意識。
黨員身份規(guī)范認同就是黨員對黨章黨規(guī)規(guī)定的黨員權利、義務的堅守和踐行。擁有一種身份只是身份的開始,只有不斷踐行身份才能不斷趨近身份固有的內核。中國共產黨的職責和使命規(guī)定了組織對成員的先進性和純潔性要求極高,部分黨員在以下方面存在“言行不一”問題:
1. 宗旨意識。宗旨意識是指黨員將密切聯(lián)系群眾,為人民服務作為最根本的職責。宗旨意識形成與否是衡量黨員是否自覺內化無產階級政黨的價值追求,形成黨員身份自我認同的重要標志。調查發(fā)現(xiàn),完全認同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占79.5%,完全認同“群眾利益無小事,再小也要盡力辦”占77.2%,表明近八成黨員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意識認知非常清晰。但調查發(fā)現(xiàn)“當群眾有困難時,完全會挺身而出并想方設法為群眾解決”只有66.7%,“經常深入群眾,了解群眾的困難與訴求”占52.8%,總是參加“服務社區(qū)與群眾的志愿者活動”占43.2%,表明部分黨員雖然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認知清晰,卻無法在日常身份實踐中言行一致踐行。
2.黨章意識。黨章是黨的根本大法和最高行為規(guī)范,是全黨意志的集中體現(xiàn)。黨章意識就是黨員基于對黨章地位、作用、要求的認識和理解,把黨章內化為判別黨內一切行為之標尺的理性觀念。①參見劉濤:《論強化黨章意識》,《甘肅理論學刊》,1999年第1期。調查對象表示會“照黨章黨規(guī)要求,規(guī)范自己一言一行”占 74.3%。但在涉及經濟利益與黨規(guī)黨紀沖突時,完全不同意“嚴格按照黨性原則辦事,按黨規(guī)黨法辦事,經濟工作不一定能搞好”只有47.2%,表明部分黨員踐行黨章的行為傾向弱于黨章認知。
3.民主權利意識。民主權利意識是黨員了解并掌握黨員身份的權利,積極參與黨內政治生活,履行黨員身份的知情權、參與權、選舉權和監(jiān)督權意識。黨員民主權利意識高低不僅是發(fā)展黨內民主的根本保證,也是身份認同的重要體現(xiàn)。調查發(fā)現(xiàn),完全清楚并十分珍惜黨員權利的占66.7%,會積極參與黨內事務的占65.3%,表明六成多的黨員民主權利認知是清晰的。但在踐行黨員民主權利時,只有51.3%的黨員會在黨組織生活中積極表達不同意見,在自己的時間安排和參加黨組織的集體活動矛盾時,會將參加集體活動放在優(yōu)先地位占48.1%,表明一成多的黨員雖然民主權利認知清晰,但行使民主權利意識卻相對缺失。
4.忠誠意識。黨員的忠誠意識是黨員對政黨性質、宗旨、地位、歷史使命以及黨的綱領、路線和方針政策的理性認識基礎上,形成的對黨的事業(yè)穩(wěn)定的情感態(tài)度以及持久的責任行為。②參見王潔:《黨員忠誠意識的堅守與強化——來自蘇共的啟示》,《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5年第6期。忠誠意識培育事關新時代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建設。忠誠于黨要求黨員踐行職責使命不懈怠,即使有損個人利益也要堅決執(zhí)行黨組織分配的任務。調查發(fā)現(xiàn),雖有77.5%的黨員表示 “不管社會形勢發(fā)生怎樣的變化,我都會永遠跟黨走,絕對忠誠于黨”。但只有62.7%的被調查對象表示“即使損害個人利益,我也會堅決執(zhí)行黨組織分配的任務”,一成多黨員存在認知上愿意忠誠于黨組織,但實際行為中卻無法有效堅持的傾向。
身份認同是個體自我建構過程,是個體理解和回答“我是誰”的過程,也是個體身份選擇過程。關照現(xiàn)實個體選擇黨員身份和實現(xiàn)黨員身份外在轉變的動因,可以透視其對黨員身份意涵的理解,進而折射出黨員對政黨信仰體系的認知和認同。從本次調查看,10.6%的被調查對象入黨是為了獲得尊重,8.4%的是為了有利于自己發(fā)展,2.9%的是為了滿足家人期望,說明有二成多的黨員存在著身份選擇動機的功利化傾向。這種功利化傾向與中國人宗教信仰的實用主義傾向類似,①費孝通先生曾指出:“我們對鬼神也很實際,供奉他們?yōu)榈氖秋L調雨順,為的是免災消禍。我們的祭祀很有點像請客、疏通、活絡,我們的祈禱是許愿、哀乞。鬼神對我們是權力,不是理想;是財源,不是公道”,參見費孝通:《美國和美國人》,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5年版,第110頁。不是因為某種超驗價值而是因為世俗利益而信仰。一些實證研究也發(fā)現(xiàn),黨員身份確實能夠帶來收入溢價,②Dickson,B.J. ,"Who wants to be a Communist? Career incentives and mobilized lo yalty in Chinca Quarterly," vol.217,2014.PP.42-68; Appleton,S. et al,"The economics of Communist Party membership: The curious case of rising numbera and wage premium during China's transition," Journal of Develo pment StUDIES, vol.45(2),2009,PP.256-275.有助于拓展個人社會網(wǎng)絡,增加信息渠道,提高社會資本和職業(yè)身份,③Xie,Y.& E.Hannum,"Regional variation in earnings inequality in reform-era urban China,"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101(4),1996,PP.950-992;劉和旺、王宇鋒:《政治資本的收益隨市場化進程增加還是減少》,《經濟學》(季刊),2010年第3期。這就不可避免會吸引部分黨員是為了獲得權力或資源而入黨。在實現(xiàn)黨員身份的現(xiàn)實轉換后,受金錢至上、實用主義價值觀影響,部分黨員信仰實用化的傾向并未得到扭轉,仍然將追求自我利益置于為人民服務的職責上。調查表明,完全同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黨員也有自己的利益追求,很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占6.3%,基本同意占22.7%,說不清楚占11.7%。完全同意“黨員也是人,不能處處吃虧”占10.5%,基本同意占25.3%,說不清楚占11.7%,完全不同意只有30.2%。入黨動機的功利化和信仰的實用化不僅與黨的組織宗旨相違背,而且在面臨利益誘惑時,會激發(fā)其追求不合理利益動機,容易將黨性、人格和靈魂轉化為商品,難以堅持黨性。這也是43.2%的被調查對象認為入黨動機功利化是黨員意識弱化最主要原因的依據(jù)。
基層黨組織通過意識形態(tài)教育引導黨員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牢記黨的宗旨,為黨員身份認同提供思想動力。然而,一些基層黨組織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較為薄弱。根據(jù)調查,最近五年從來沒有參加過黨員教育培訓活動的黨員占1.8%,偶爾參加的占3.4%,有時參加的占13.7%,經常參加占29.6%,只有50.8%表示總是參加。有4.4%的黨員從來沒有通過課堂、網(wǎng)絡教育平臺、微信公眾號學習黨課,6.7%的黨員偶爾有,17.3%的黨員有時有,只有29.3%的黨員經常有,41.5%的黨員總是有。不僅如此,受師資力量和場地、時間等因素影響,富有創(chuàng)意的基層教育實踐活動并未全面鋪開,有5.7%的黨員表示從來沒有參加過考察紅色文化教育實踐基地活動,3.7%的被調查黨員從來沒有參加過諸如重溫入黨誓詞、慶祝入黨生日等教育實踐活動。一些基層黨員受文化程度限制,對黨課中宏大深奧的理論無法理解和同化,無法全面系統(tǒng)地掌握馬克思主義精神實質,一些基層黨員對讀報、學習黨章和政策文件等方式積極性不高,理論內化程度低。依據(jù)調查,對“兩學一做”教育實踐活動成效非常滿意只有37.7%,比較滿意32.1%,說不清楚5.7%,不太滿意7.2%,非常不滿意16.6%;對當前黨支部教育管理黨員工作非常滿意36.6%,比較滿意34.4%,說不清楚5.7%,不太滿意7%,非常不滿意16.6%。正因如此,當各種西方非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思潮,例如歷史虛無主義、自由主義、純粹民主社會主義,通過電影、圖書、雜志、網(wǎng)站和游戲軟件傳播,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進行競爭時,黨員意識形態(tài)教育薄弱使部分黨員受西方意識形態(tài)和錯誤思潮影響,用經典作家在特定時代背景下具體論斷的局限性來否定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將改革開放中借鑒西方先進經驗與做法,特別是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看作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否定,對科學社會主義運動中的挫折——蘇聯(lián)和平演變看作是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的體現(xiàn),動搖了黨員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身份認同。
身份作為標識社會成員社會位置的概念,核心內容包括權利、義務、責任、忠誠對象、認同和行事規(guī)則、責任和忠誠存在的合法化理由。若這些理由發(fā)生變化,社會成員的忠誠和歸屬就會發(fā)生變化。①參見張靜:《身份認同研究:觀念、態(tài)度、理據(jù)》,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頁。身份認同過程就是社會成員身份類化、社會比較和積極區(qū)分的過程,積極認同來自于內群體和外群體的比較,身份附屬的社會支持與利益資源是社會比較的重要標準。社會身份比較優(yōu)勢是社會成員身份認同形成的內在動因。在計劃經濟年代,公有制一統(tǒng)天下,基層黨組織擁有全能的資源配置功能,個體只要加入中國共產黨,保持政治忠誠,與其他社會群體比較,黨員身份能夠使個體獲得各種利益與資源,包括經濟利益、政治榮譽、社會尊重和社會支持等等。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轉型,民營經濟發(fā)展迅速,單位制逐漸式微,不少黨員從國有企業(yè)、集體企業(yè),甚至行政事業(yè)單位流動到“兩新”組織,黨員身份與經濟利益、社會尊重的勾連弱化,②參見程名望等:《市場化、政治身份及其收入效應——來自中國農戶的證據(jù)》,《管理世界》,2016年第3期。教育及其人力資本、職業(yè)成為判斷社會成員社會分層的重要標準。調查發(fā)現(xiàn),8.4%的被調查對象認為“體會不到黨員榮譽感”是黨員意識弱化的原因,5.1%的被調查對象完全同意“現(xiàn)在技術水平看職稱、身價水平看收入、社會地位看級別、是不是黨員不重要”,9.8%的被調查對象表示基本同意。與黨組織相比,家庭在教育及人力資本積累,特別對求職過程具有更重要影響。③參見張文玉:《家庭社會資本、動員能力與大學生求職》,《中國青年研究》,2017年第12期。相應地,67.4%的黨員將家庭安全與和諧列為人生價值目標第一位,國家安全與穩(wěn)定位列第二位(66.6%)。人生最重要價值排序中的首位價值往往居于個體自我概念的中心,影響個體第一身份選擇。視家庭安全與和諧為第一價值必然會弱化黨員第一身份意識。
黨內政治生活是黨員身份實踐的重要場域,也是黨組織教育管理黨員和黨員進行黨性鍛煉的主要平臺。黨內政治生活是各級黨組織、黨員按照黨章、準則及黨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進行的政治活動的總和,包括黨內教育、黨員管理、民主監(jiān)督等等活動。④參見陳金龍、周建偉:《論黨內政治生活的內涵、要素與功能》,《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6年第6期。調查發(fā)現(xiàn),當前基層黨組織黨內政治生活實踐不規(guī)范:
黨內組織生活開展不規(guī)范?!包h的組織生活是黨內政治生活的重要內容和載體,是黨組織對黨員進行教育管理的重要形式。”⑤《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人民日報》2016年11月3日。黨組織通過“三會一課”、黨員領導干部民主生活會,督促黨員干部向黨組織匯報思想、工作和學習情況,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做好黨性分析和民主評議,進行自我剖析和自我教育,管理、教育、監(jiān)督黨員,幫助黨員保持身份認知與踐行一致。然而,調查發(fā)現(xiàn),基層黨組織從來沒有按照黨章要求執(zhí)行“三會一課”制度占1.1%,偶爾有占2.4%,有時有占6%,經常有占24.3%,總是有占65.7%;從來沒有參加過組織生活會,開展民主評議黨員活動的占1.1%,偶爾參加占3%,有時參加占10%,經常參加占30%,總是參加的占55.4%;從來沒有向黨組織做過思想?yún)R報的黨員占3.2%,偶爾匯報占6.7%,有時匯報占27.5%,總是匯報占43.9%;所在的黨組織從來沒有“通過談話,幫助教育、督促自己,使自己符合黨員的要求”的占3.7%,偶爾有占5.1%,有時有占14%,經常有占29%,總是有占46.8%;所在的基層黨組織從來沒有及時對犯有錯誤、違紀的黨員進行批評教育的占2.1%,偶爾有占3.6%,有時有占10%,經常有占28.8%,總是有占54.4%;對當前黨內組織生活會召開質量完全滿意占37.3%,比較滿意占30.7%,說不清楚占7.9%,不太滿意7.8%,非常不滿意16.3%。調查結果表明,黨內組織生活缺失是黨員身份知行無法一致的重要原因。
黨內民主集中制貫徹不力,黨員對黨內民主生活滿意度不高。民主集中制是黨的根本組織原則,也是黨內政治生活運行的基本規(guī)范。只有堅持民主集中制,才能拓寬黨內民主成長空間,有效保障黨員的民主權利,推動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增強黨組織的活力。調查發(fā)現(xiàn),對黨內民主集中制執(zhí)行情況完全滿意 38.6%,比較滿意29.8%,說不清楚的7.9%,比較不滿7.6%,非常不滿意15%。從黨員個體來看,只有在組織生活中體驗到當家做主的主人翁地位,體驗到組織生活中的歸屬感和尊嚴感,才能認同身份職責并努力踐行。然而,對當前黨員在黨內政治生活中實現(xiàn)民主權利的情況完全滿意37.7%,比較滿意30.7%,說不清楚7.9%,不太滿意7.5%,非常不滿意16.2%。16.1%的被調查對象認為“黨員體會不到自己的民主權利”是黨員意識薄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黨內監(jiān)督條例規(guī)定黨員有檢舉揭露黨員干部違法違紀、評議黨員領導干部,與消極腐敗行為作斗爭的責任和權利,民主監(jiān)督權利是黨員民主權利的有機組成部分。然而,對當前黨內監(jiān)督制度執(zhí)行情況完全滿意36%,比較滿意33.5%,說不清楚5.3%,不太滿意7.2%,非常不滿17%。黨員對黨內民主生活滿意度不高,黨員身份職責知行統(tǒng)一缺乏內在推動力。
入黨動機事關黨員思想純潔性。馬克思、恩格斯對黨員純潔性問題非常關注,在《國際工人協(xié)會共同章程》中規(guī)定:“每一支部應對接受的會員的品行負責?!雹佟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4頁?!耙粋€共產黨員,在任何情況下,能夠不能夠把自己的個人的利益絕對地無條件地服從黨的利益,是考驗這個黨員是否忠于黨、忠于革命和共產主義事業(yè)的標準?!雹趧⑸倨妫骸墩摴伯a黨員的修養(yǎng)》,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4頁。作為一個擁有世界上最多黨員人數(shù)的執(zhí)政黨必須要避免功利色彩濃厚的投機分子進入黨的組織,否則,會渙散黨組織凝聚力,損害黨的團結和統(tǒng)一。由于動機是內含個體精神層面的內容,很難客觀準確地區(qū)分,但可以通過構建扎實的入口機制和順暢的出口機制保障黨員隊伍的純潔。首先要做好源頭管理,在入口關培養(yǎng)聯(lián)系人制度,認真負責地考察入黨積極分子的思想覺悟、政治品質和學習工作,通過平時觀察與定期分析,多層面多方面地調查考察,嚴把入口關,確保新黨員的質量。同時,在出口方面完善退黨機制。在黨員入黨之后不能放松對黨員的監(jiān)督和管理,應當構建上級、同級和群眾三位一體的監(jiān)督機制,將正規(guī)評議和群眾輿情、反映相結合,對于那些“滿腦子都是資產階級的和小資產階級的觀念”的“冒牌分子”,“絕不能留在黨內”。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39頁。列寧也強調:“世界上只有我們這樣的執(zhí)政黨,即革命工人階級的黨,才不追求黨員數(shù)量,而注意提高黨員質量和清洗‘混進黨里來的人’?!雹凇读袑庍x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1頁??偨Y我們黨歷史上整風運動的經驗,加強對黨員日常表現(xiàn)的評議與考核,以黨章為遵循,以履行黨員職責為考評標準,對于不按照黨章要求履行黨員權利義務,只關注自我利益實現(xiàn)的投機分子予以清退,及時處分違紀黨員,是純潔入黨動機,保障黨員信仰純潔性的基礎。
信仰的力量來自認同。馬克思說:“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務的根本?!雹邸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頁。中國共產黨在堅持和實現(xiàn)政治信仰過程中,曾經歷了三次信仰危機和信仰缺失,④參見關海庭:《中共的政治信仰是如何堅持和發(fā)展的》,《中共黨史研究》,2017年第12期。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加強思想建黨是解決危機的重要經驗。新時代,須深化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研究,彰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時代魅力,為黨組織的思想價值認同提供扎實的理性支撐。
當然,個體理想信念的形成必須依靠教育和學習。由于政治信仰的理論體系較為深奧,要根據(jù)普通黨員的接受心理,優(yōu)化知情意行相互協(xié)同教育機制。首先,要將深奧的理論轉化成較易接受的明白通俗認知,注意系統(tǒng)地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重在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其次,鑒于現(xiàn)代社會理性發(fā)達,依托宗教信仰尋求精神安頓日益減少,通過精神信仰來獲得精神安慰成為主流,⑤參見彭彥琴、孫瓊:《精神信仰的心理功能及其作用機制》,《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年第3期。要激發(fā)黨員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認同情感。將馬克思主義以全人類的解放為旨歸的理想,放置于為美好生活而奮斗的中國情境中,通過黨史國情教育,參觀考察紅色革命教育基地,體驗黨的光榮奮斗史,體驗馬克思主義為人類解放奮斗帶來的自我超越的崇高情感,通過入黨儀式、入黨生日等莊嚴肅穆的儀式教育發(fā)揮馬克思主義信仰在情緒調節(jié)、安全感提升,獲得歸屬與愛、社會支持等作用,增強情感上的認同和接受。最后,基層黨組織通過組織黨員踐行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教育引導黨員立足本職工作,埋頭苦干,密切聯(lián)系群眾,在服務社區(qū)的志愿者活動中,在創(chuàng)先爭優(yōu)中,在發(fā)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中確立對黨的思想價值體系認同。
樹立黨員第一身份意識是中國共產黨對其組織成員的角色期待。黨員身份若能在個體生存中凸顯重要價值與意義旨歸,則第一身份意識形成具有內源性力量。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雹蕖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頁?!包h允許黨員在不違背黨的利益的范圍內,去建立他個人的以至家庭的生活,去發(fā)展他個人的個性和特長。”⑦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yǎng)》,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0頁。執(zhí)政黨首先要加強社會資源整合能力建設,滿足黨員正當利益需求,強化黨員身份的社會支持。要著力解決基層黨組織“邊緣化”問題,構建以政黨為核心的,包括政黨各類外圍組織等在內的組織體系,走向政黨主導的社會整合,強化黨員身份在個體社會救助網(wǎng)絡和參與公共生活中的地位,滿足黨員身份的合理利益訴求,為黨員第一身份意識提供外在推力。其次,推進家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政黨認同的統(tǒng)一,為黨員第一身份意識獲得正當性依據(jù)。在決定人的思想意識方面,除了物質利益和需要,對于“正當”的判斷和相信是不可或缺的。傳統(tǒng)家族文化強調個體對家族的服從、認同和義務。被奉為家族教育經典的《顏氏家訓》,極力提倡“喪身以全家,泯軀而濟國”。家族認同是國家認同或其他整體認同的基礎,正如中國古代的家長認同可擴展為君主認同一樣,現(xiàn)代的家族認同也可擴展為國家認同,①參見岳慶平:《家族文化與現(xiàn)代化》,《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4年第6期。而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只要將國家認同與政黨認同高度統(tǒng)一,黨員第一身份意識建構就具備正當性依據(jù)。最后,在日常身份的沖突中加強黨性教育,確立第一身份意識。日常生活中的黨員個體,總要面臨各種誘惑、挑戰(zhàn)與沖突,包括與家庭角色、職業(yè)身份等諸種身份碰撞和沖突,如何解決沖突和矛盾,是磨練黨員意志,踐行第一身份的絕佳情景?;鶎狱h組織要及時給予關懷和指導,幫助黨員理性選擇,嚴格規(guī)范言行,強化紀律教育,增強黨性修養(yǎng),強化第一身份意識。
黨員身份自我認同是黨員在黨內政治生活中產生的復雜而穩(wěn)定的政治心理體驗,是行為意向與現(xiàn)實行為的一致,僅依靠黨員自身的修養(yǎng)還不夠,還要加強黨內政治生活“大熔爐”的錘煉:首先,以黨章為根本遵循,嚴肅黨內組織生活。2014年10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強調“嚴肅黨內政治生活貴在經常、重在認真、要在細節(jié)”②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0頁。。推進“三會一課”制度貫徹落實,按照黨章黨規(guī)規(guī)定開展民主生活會和組織生活會,推進黨員談話制度和黨員評議制度貫徹落實,保證黨組織內部成員之間的良好溝通,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予以糾正。消除怕丟面子、怕得罪人的心態(tài),用好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武器,按照黨員規(guī)范要求進行自我檢視,有助于滌蕩心靈,改變知行脫節(jié)。其次,推進民主集中制的貫徹落實,充分發(fā)揚黨內民主,保障普通黨員在黨內選舉、民主監(jiān)督、黨內決策等民主政治生活中的權利,提高黨員參與黨內民主政治生活的積極性,增強黨員的民主權利意識和參與意識,在參與中提升黨員的紀律意識和忠誠意識。最后,加大黨員干部教育管理力度,嚴肅黨紀,發(fā)揮黨員領導干部的表率作用。黨的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是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的關鍵??己它h員領導干部參與組織生活,履行黨員身份職責情況,將考核結果作為選人用人和政績考核依據(jù),為普通黨員的宗旨意識、黨章意識、民主權利意識、忠誠意識等黨員意識的知行合一提供榜樣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