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灝
[摘 ? ? ? ? ? 要] ?隨著2017年版《英語課程標準》的推出,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成為英語教學改革的目標。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由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個方面構成,但在日常英語教學中,文化品格的培養(yǎng)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作為文化品格培養(yǎng)載體的英語教材除了教授語言知識,還應具有傳承歷史文化知識的功能,而東莞英語鄉(xiāng)土教材則實現(xiàn)了鄉(xiāng)土知識與課本知識的融合。以Unit 5 History and Culture of Dongguan為例,探索在東莞英語鄉(xiāng)土教材的教學過程中如何巧用教材,有效地“植入”文化品格的培養(yǎng),引領學生學會思考、評判和鑒賞,從而達到塑造學生文化品格的目的。
[關 ? ?鍵 ? 詞] ?核心素養(yǎng);東莞英語鄉(xiāng)土教材;文化品格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5-0108-02
一、引言
核心素養(yǎng)是教學改革的目標。英語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體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由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和學習能力四個方面組成(王薔,2015),這四個方面是相互依賴、相輔相成的。
二、文化品格
程曉堂、趙思奇在《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實質內涵》一文中指出,文化品格核心素養(yǎng)不僅指了解一些文化現(xiàn)象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還包括評價、解釋語篇反映的文化傳統(tǒng)和社會文化現(xiàn)象,比較和歸納語篇反映的文化,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場與態(tài)度、文化認同感和文化鑒別能力。強調文化品格的培養(yǎng),有助于幫助學生加強國際理解,增強國家認同感和家國情懷,學會做人做事,成長為有文化修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的人。(程曉堂、趙思奇,2016)
青少年時期是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發(fā)展重要階段。英語學科對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有著的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我國,文化品格培養(yǎng)的實施現(xiàn)狀不是十分理想。在目前英語教學中,還大量存在“重語言、輕文化”的現(xiàn)象。澳大利亞語言學家赫德曾經指出“從嚴格意義上講,在中國真正使用文化教學的課堂是非常少的”。張紅玲的調查也表明“學生學習文化知識和文化能力較之其語言能力和知識相距甚遠”。因此,英語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通過學習語言了解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對不同文化的品鑒欣賞能力,具備一定的跨文化溝通能力和傳播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能力以及最終形成他們自己的文化品格。
作為文化教育的載體,英語教材除了教授語言知識,還具有承載和傳播歷史文化知識的功能。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可以盡量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fā)點,挖掘教材內容,聯(lián)系鄉(xiāng)土知識,促進鄉(xiāng)土知識與課本知識的結合。對比鄉(xiāng)土文化與異國文化,從而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實現(xiàn)文化互補(謝曉麗,2015)。東莞英語鄉(xiāng)土教材則實現(xiàn)了鄉(xiāng)土知識與課本知識的結合,凸顯了實踐性和活動性的特點,有利于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鄉(xiāng)土,體會鄉(xiāng)土,習得鄉(xiāng)土,傳承家鄉(xiāng)的優(yōu)秀歷史文化,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從而推動學生文化品格的塑造。
三、教學過程中滲透文化品格的培養(yǎng)
筆者以下以東莞英語鄉(xiāng)土教材Unit 5 History and Culture of Dongguan為例,說明如何在東莞英語鄉(xiāng)土教材的教學過程中巧用教材,塑造學生的文化品格。
(一)課前預習要滲透文化品格的培養(yǎng)
Unit 5的第一部分Warming up中的 A的任務是讓學生把九幅圖片和它們所對應的事件或活動的名稱一一配對。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簡單地呈現(xiàn),就達不到本環(huán)節(jié)的文化意識目標。因此,筆者引導學生解了東莞的兩個重要的歷史事件——鴉片戰(zhàn)爭和虎門銷煙和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并能用英語表達出來。這樣在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文化交流能力的同時,又增強他們對家鄉(xiāng)歷史和文化的了解,熏陶他們的文化素質。
(二)課堂導入中要滲透文化品格的培養(yǎng)
在Unit 5的第一部分Warming up導入時,教師可以將其設計為一次穿越時光的“東莞之旅”。先展示今日東莞圖片,再展示相關的東莞以前的圖片時,然后設計一個以小組為單位的“There are more changes in the above fields in Dongguan. Can you tell us more?”的頭腦風暴活動,并引導學生談論對東莞今昔變化的感受。教師通過這種方法,使學生對家鄉(xiāng)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也讓學生意識到自己作為新時代的東莞人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在閱讀賞析中滲透文化品格的培養(yǎng)
筆者在教授東莞英語鄉(xiāng)土教材Unit 5的閱讀課時,先觀看視頻。
Watch a video: Play a part of the TV play about Chashan Dolls
Why do they make Chashan Dolls?
通過播放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活學生的茶山公仔的文化背景知識,為進一步深入學習搭建支架。
然后引導學生閱讀并完成表格。
通過快速閱讀完成表格,學生對整篇文章有了總體把握,閱讀興趣得以提升,接下來轉入對課文的詳細閱讀。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把握文章的細節(jié),理解語篇所傳遞的意思,發(fā)現(xiàn)文章的靈魂,欣賞東莞民間藝術所蘊含的美,從而提升學生對文化的鑒賞能力。
從學習者的角度看, 閱讀過程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亦是一個人格塑造的過程。因此, 借助有著豐富人文內涵的文本教學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培養(yǎng)人文精神是順理成章和責無旁貸的事情。(張伊娜, 2013)
接下來,筆者設計了學生動手親身體驗環(huán)節(jié),努力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
因為閱讀學習,學生對文中所介紹的茶山公仔文化藝術形式有了大致的了解。接下來設計了Free talk環(huán)節(jié)。Free talk:Would you like to learn to make a Chashan Doll? Why?
教師首先教給學生制作茶山公仔的基本步驟,可以通過觀看茶山公仔的教學視頻,甚至借助非遺項目進校園的活動邀請非遺項目傳承人林暖欽親自做示范,然后放手讓學生自己進行簡單的圖案設計,自己動手親身體驗茶山公仔的藝術魅力。在此過程中,學生紛紛雀躍欲試,通過體驗式的學習,學生有效發(fā)揮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加深了對茶山公仔藝術的了解,進一步增強了傳統(tǒng)文化意識。
接下來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為鑒賞民間藝術瑰寶, 提升學生藝術品位。
Discuss in groups: Whose Chashan Doll is the most beautiful? Which one is the most creative?
在學生完成了自己的茶山公仔作品后,以小組為單位,設立不同獎項,組織評選出最有創(chuàng)意、最有藝術性等的作品進行獎勵,鼓勵學生進一步用英語進行探討交流。這種通過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不但能增強同學之間的感情交流,讓學生體會到小組合作的樂趣,還能分享到彼此的智慧,提高學生的藝術欣賞水平。
小組評選討論結束后,學生接下來觀看了一段關于茶山公仔非遺項目傳承人的林暖欽的視頻,欣賞到一個個制作精美的藝術作品在創(chuàng)作者手中下誕生出來。學生驚嘆于有著光鮮的色彩、栩栩如生的藝術作品,又得到了更多的領悟:褪去光鮮的色彩,茶山公仔的內核是質樸的泥塑,看似簡單的泥塑公仔,其實制作工藝艱苦且枯燥,它需要摔、需要捏,制陶如塑人,在經過這些磨難之后,陶土才有了形,變成神態(tài)各異的樣子。通過大師作品與學生自己的作品進行對比,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也讓學生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任何學科的教學都不是僅僅為了獲得學科的若干知識、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時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生成與提升。學科教學要有文化意義、思維意義、價值意義,即人的意義(余文森,2016)。
(四)在課后寫作作業(yè)中滲透文化品格的培養(yǎng)
除了Unit 5中介紹的茶山公仔之外,東莞共有80多項國家級、省級和市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千角燈(Qianjiao Lamp)、龍舟制作技藝(Dragon Boat Production)、木魚歌(Muyu Songs)、舞麒麟(Qilin Dance)、粵曲(Cantonese Opera)。筆者提出針對本土文化的藝術形式進行深入探討,F(xiàn)ree talk: What else do you know about the folk art in Dongguan?學生討論完畢后,用所學知識寫一篇介紹家鄉(xiāng)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短文。這樣借助有著豐富人文內涵的文本教學,激發(fā)學生積極投身建設家園,傳承東莞的文化與傳統(tǒng), 把開放、包容、國際化的東莞推向更高的歷史舞臺。
四、結束語
在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順應了時代發(fā)展的要求。文化品格目標性顯著提升了英語課程的育人價值,是我國外語課程的重要發(fā)展(高洪德,2017)。教師應該在英語課堂的各個階段中有效地滲透文化品格的培養(yǎng),在引領學生學會思考、評判和鑒賞,幫助學生塑造形成自己的文化品格,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從而達到塑造學生文化品格的目的。
參考文獻:
[1]Hird B.How Communicative Ca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be in China?[J].Prospect,2010(3).
[2]程曉堂,趙思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實質內涵[J].課程·教材·教法,2016(5):79-86.
[3]高洪德.文化品格目標:英語課程的重要發(fā)展[J].英語學習(教師版),2017(1):6-9.
[4]王薔.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到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新挑戰(zhàn)[J].英語教師,2015(16):6-7.
[5]謝曉麗.高中英語鄉(xiāng)土教材的開發(fā)和利用[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5(2).
[6]余文森.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意義及其培育[J].今日教育,2016(3):11-14.
[7]張紅玲.從跨文化交際看中國外語教學改革:中國外語教學中文化現(xiàn)狀調查[A].吳友富.外語與文化研究[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332-334.
[8]張伊娜.新課程背景下中學英語閱讀教學的問題與思考[J].江蘇教育,2013(5).
[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編輯 張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