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靜
當孩子們在一起玩的時候,總免不了小吵小鬧,甚至打起來,同時也會有孩子哭著告狀。這時父母該怎么辦?
孩子之間的矛盾,家長最好少介入。因為大人一旦出面,事情就升級了,涉及的利害關系也就越來越大,自保的本能就會讓雙方偏離事實本身,很難有一種從容的心態(tài)和充分的思考,結果陷于情緒化之中,簡單的事情也弄得復雜。
關注孩子的情緒感受
關注孩子的情緒感受,而不是事情的本身。也許真實發(fā)生的事情很小,如果孩子哭著跑來找你,此時,你首先要關注孩子覺得被欺負的委屈和痛苦的情緒感受,而不是呵斥孩子讓孩子馬上停止哭泣和追問孩子到底怎么了、被誰欺負了或者被打了哪里、被搶了什么東西等問題,更不要看到孩子哭了就二話不說跑去打罵另一個孩子。
這樣做很容易讓孩子形成“我的感受不重要”的印象,讓孩子跟你溝通的大門漸漸關緊。在沒搞清楚真正發(fā)生了什么之前,輕易去教訓另一個孩子,不僅會傷害被你教訓的那個孩子,還很可能讓哭著找你求援的孩子形成依賴心理,養(yǎng)成膽小怕事的性格。
家長要少進行對錯評判
家長不僅要關注來求援孩子的情緒感受,還要關注沒主動找你的孩子的情緒感受。要記得一個巴掌拍不響,大多數(shù)情況下,孩子們之間的沖突是雙方造成的,不要偏袒其中一方,即使是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起沖突,也不要不分青紅皂白地就認為是別人家的孩子問題。
孩子起沖突時,不需要大人來進行評判對錯,孩子們的打鬧其實也是他們溝通的方式,只要沒受傷,作為父母不需要過分介入,只要關注孩子的情緒感受,并引導他們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來進行溝通。如果是特殊情況,比如某個孩子確實是專門欺負另一個孩子的,那就需要你去跟那個孩子的父母談談,同時教會自己的孩子自我保護,盡量回避那個總是打人的孩子。
家長應保持冷靜
針對孩子之間的矛盾,家長應私下里和孩子溝通,搞清楚矛盾的起因,和孩子達成共識,教給他解決的方法,然后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受傷了,先處理孩子的傷,給予受傷的孩子安撫,千萬不要羞辱他,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特別是在其他小朋友也在場的時候,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甚至害怕跟人交往,導致孩子孤僻,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孩子患上社交恐懼癥或其他心理障礙。其實,家長不介入孩子們之間的戰(zhàn)爭,漸漸地,他們也會平息戰(zhàn)爭,學會和諧地溝通和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