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妍
華南虎偽照風波過去12年,“周老虎”化身“周蜜蜂”。如今,養(yǎng)了40年的蜂,終于成了獵人周正龍的謀生之道。
相比老虎,蜜蜂雖會蜇人,但隨處可見,帶來的實惠也更多。周正龍一邊開蜂場,在淘寶上賣蜜;一邊指導很多貧困戶養(yǎng)蜂,也幫他們銷售。
64歲,這個執(zhí)拗的人,仍在最熟悉的山里折騰。
人口僅6萬的陜西鎮(zhèn)坪縣是國家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四面環(huán)山。2007年,因華南虎照片真?zhèn)沃疇?,周正龍堪稱那一年中國最著名的農民。在那之后,多少官員、學者和記者,都曾繞過連綿山岡,來到疊嶂峰嶺中,找這個了不得的農民。而今,更多找上門的,是當地貧困戶——來找他學養(yǎng)蜂。
周家的房子在文彩村算氣派的。三層樓,外頭貼著“野生蜂蜜”的海報,和公司招牌一樣顯眼。
蜜源最好的春季,巴山深處野芳幽香,嘉木繁蔭,有經驗的養(yǎng)蜂人會在此時“搬家”,帶著蜂群住到高海拔的大山里。
到了山上的土坯房里,周正龍的妻子羅大翠在收拾碗盆,周正龍安然坐在地上。他出手利落,搬箱熟練。在山林里,這位喜歡穿迷彩服的老獵人,即使扛著蜂箱、躬身走路,那步子,一般人都跟不上。
“你工資高不高?”剛有空坐下抽煙歇會兒,周正龍問的第一句話就非常直接。
不知是性格使然,還是因為有過多次與媒體打交道的經驗,他應對自如,表現得游刃有余?!拔腋嬖V你,寫報道最主要是標題。我給你說個標題,‘中國最苦的農民是周正龍,60多歲了還在繼續(xù)帶貧困戶,這個點擊量絕對好多萬。”
周正龍的確深諳傳播之道。2018年,他家的蜂蜜在電商平臺上線。店面沒什么裝飾,照片里的蜂蜜也只是裝在塑料瓶中,透著一股粗糙的原生態(tài)質感。產品介紹寫著“真假自由檢測,公道自在人心”,周正龍本人的黑白頭像分外惹眼。
“我的銷量一直很好,云南、山東的人都來找過我,去年簽單都簽太多,發(fā)不出貨,一天退了700多單?!敝苷堈f的這數字,被兒子周松糾正了——“其實沒有一天退700單那么多,那一段時間一共退了300多單,而且不只是蜂蜜,還有一些土特產。”
周正龍家的600斤蜂蜜,2018年銷售一空?!胺涿垡驳每啃麄?!我這個地方山清水秀,蜜蜂飛到哪兒都是花,采百花蜜,鎮(zhèn)坪土生土長的藥有1000多種,蜂蜜在我們這里叫‘百草藥。”周正龍說。
他主動展示了一箱“相當好”的蜂,拎出一脾,蜜蜂爬滿了兩面,蓋子里都是糖,單這一箱能產幾十斤蜜。
他一臉驕傲神色,“我再給你掂一脾,這箱蜂好得很,淡黃色的,全是蜜?!卑撮g隔距離細致碼好后,他又小心翼翼地蓋上蓋子。
現在養(yǎng)蜂規(guī)模大了,夫妻倆天天經管著都生怕看不過來,特意請人來裝了3個監(jiān)控探頭。不過,他的口氣還是挺大,“我沒丟過蜂蜜!連我的蜂蜜都敢搞,活得不耐煩了嗎?”
鎮(zhèn)坪縣是國家級貧困縣,也是秦巴山區(qū)連片扶貧開發(fā)重點縣,路邊時??梢姟懊撠氈赂豢?,全靠產業(yè)帶”“依山依水依湖,扶貧扶志扶根”等標語。這里的產業(yè)建設圍繞著脫貧攻堅,飼養(yǎng)生豬、野豬、林下烏雞,發(fā)展生態(tài)漁業(yè),建設茶園和中藥材基地,2016年產業(yè)脫貧1471人,2017年全縣仍有貧困人口1.08萬人。
巴山深處環(huán)境好,腐殖質多,是適宜藥材和魔芋生長的好地方。山上原來有很多中藥重樓,一斤能賣百元,山民挖藥材一年就有兩三萬元收入,而今這些野生藥材幾乎被挖沒了。
按當地標準,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低于3015元就是貧困戶。如今上山干活的人都是貧困戶。
靠山吃山,周家在鄉(xiāng)親中算是走得遠的。周家的淘寶店,注冊了蜂蜜、臘肉、醬菜等20個品類。羅大翠笑著說:“就是鎮(zhèn)坪的土特產全都可以銷。”剛還瞇著眼、嘴角上揚的周正龍突然拉下臉,“誰說只是鎮(zhèn)坪的?你多話!”
“正龍這個商標早都被注冊了,我注冊的是‘周正龍3個字的,網上有好幾家都用我的,這不是侵權嗎?我讓兒子告他們,結果在網上一說,他們就不敢用了?!闭f到自家商標,周正龍翹起了腿,“國家商標局的局長給我打了個電話,你知道他啷個說的?我是國家商標局局長,老周,你早就要注冊商標了,我提前給你批下來你好使用?!?/p>
不過,他這話又被兒子糾正了——“商標這事情不是局長給他打的電話,是我們請的西安一家代理公司給辦的?!?h3>“周蜜蜂”免費教貧困戶養(yǎng)蜂 貧困戶以外的人,要收費
“說話!說話!我這兒信號不好!”接起電話的周正龍語調高了起來,“你聽我給你說,聽好!現在蜂子多不多?蜂子不多你就莫動它?!?/p>
掛掉電話,他嘆:“太忙!自己養(yǎng)了這么多蜂,還帶了十四五家貧困戶,這女的今天打四五個電話了。”
在鎮(zhèn)坪,周正龍帶的徒弟不少,用他的話來說,“我是持證上崗的”。當地人社部門為推動技能扶貧和社區(qū)工廠就業(yè)扶貧新模式,辦了安康創(chuàng)客學院,給周正龍發(fā)了講師聘書。
周正龍樂意接受聘任。名氣這東西,在他看來有利無弊——可以幫自家賺錢,也可以給當地蜂蜜打開銷路,還能帶貧困戶養(yǎng)蜂脫貧。
一直給他打電話的是貧困戶朱亮梅。她丈夫丁先平去年開始養(yǎng)蜂,但他們不會侍弄,一個冬天蜜蜂都凍死了。今年開春,負責扶貧的相關部門領導幫他們聯(lián)系了周正龍。
“我的手機你們都打不通最好,清凈,但是貧困戶打不通電話就會來請我”。周正龍說。
“她能干,超不過陰歷六月就能脫貧。我?guī)?,肯定不會返貧!”周正龍覺得,能吃苦的人一定能脫貧,而自己也愿意為他們奔波,“人都是感情動物,怕聽好話。人家來請,我懂這個技術,再忙都要去,每年我還免費給貧困戶的蜂打藥?!?/p>
但若是要幫貧困戶之外的人,他就要按小時計費,不對脾氣的人他會直接攆走。
太陽西斜,蜂聲嗡嗡。采訪全程,周正龍一直念叨著眼前飛舞的這些蜂,不再講述當年是如何與老虎擦肩而過的。
老虎御風疾行,無需遮蔽,而他終要俯身入戶,回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