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潔
摘 要:論文以研究中國古代織物紋樣的意義與啟示為論點,以西周“十二章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鳳斗龍虎紋”以及明清時期文武官員官服補子紋樣為例,探討中國古代織物紋樣不僅外形絢麗華美,其豐富的內涵也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對禮制的尊崇與借物寓意的文雅情操;探究我國古代織物紋樣承載的重要歷史信息和史學價值。通過古代織物紋樣的研究,可將其結果應用于現(xiàn)代紡織品及相關設計,應用于博物館、圖書館以及旅游開發(fā)區(qū)的旅游紀念品的開發(fā)設計上,以響應國家正在實施并大力推廣的“一帶一路”政策方針。
關鍵詞:中國古代;織物紋樣;意義;啟示
本論文以織物為載體,所指織物從狹義來講是指以絲、麻等材料織成的布料,而不局限于服飾;從廣義來講,是區(qū)別于青銅器、玉器和陶器等材料的一種紋樣載體。從織物上附著紋樣的層面來看,織物紋樣又有廣義和狹義的區(qū)分,廣義的織物紋樣是指布上附著的紋樣,包含涂繪、繪繡結合、刺繡、織造等多種制作技法;而狹義則專指以紡織工藝織成的提花紋樣。文中所列舉紋樣的載體部分來自于裝飾布料,大多數(shù)則來自于服飾,但如果僅以服飾紋樣為切入點顯出局限性,因而采用“織物紋樣”一詞為論文的關鍵詞。
一、織物紋樣的文化內涵
紋樣是人類最早的審美文化形式之一,織物上的紋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原始時期,人類生活在混沌和茫然的世界里,一切的自然現(xiàn)象和生活狀態(tài)均無法控制和主宰,人們?yōu)榱似砬笞匀坏亩髻n和保護,以及表達自身的期望,創(chuàng)造出巫術和圖騰等原始文化形式,并通過紋樣加以表達。這一時期,隨著工藝技術的進步,織物出現(xiàn)了,人們可以借織物為載體,以畫繪、刺繡、織造等手段制作出形式各異的織物紋樣,同時也將自己的各種精神需求融入到織物紋樣的制作當中。
《周禮》記載:“皇帝冕服,玄衣纁裳,用十二章,從公爵起視帝服降一等用之”[1]。這里的“十二章”就是十二種紋樣,是古代用在皇帝冕服上的有其固定模式的紋樣,自周代冕服制確立以后歷代皇帝冕服都沿襲使用的重要紋樣。古往今來,人們普遍認為十二章紋中的各種紋樣都代表著古代帝王所應具備的德行(圖1)??梢娂y樣在我國自古以來就有著重要的作用與地位。
除了十二章紋外,以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出土刺繡圖案為例,楚國織物紋樣中以鳳的紋樣占多數(shù),其中的鳳斗龍虎紋尤其精彩[3]。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人用鳳凰作為自己民族的象征[4],《楚辭·抽思》有載“有鳥自南兮,來集漢北”這里的漢北就是古楚國,在《史記》中,楚莊王也用鳥來比喻自己,“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毕鄬τ诔硕裕敃r的龍則是北方華夏民族的象征,虎在當時是周邊其它民族的象征,因此楚人在制作“鳳斗龍虎紋”的織物紋樣時(圖2),通過鳳踏龍、鳳打虎等藝術形式,表現(xiàn)出自己國家必勝的心愿[5]。
到了后期,我國古代官員補服的形制也是織物紋樣在古代歷史長河中典型的代表。例如,明清時期文武官員的官服前的補子分成飛禽與走獸兩大類,分別代表了文武官員兩種官職的服飾[6]。
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織物紋樣不僅外形絢麗華美,其豐富的內涵也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對禮制的尊崇與借物寓意的文雅情操。而這些都有力地說明我國織物紋樣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極高的文化地位。
織物紋樣作為遠古時期人類裝飾文化的演變與升華,與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有著息息相關的聯(lián)系。在我國古代時期,主要是農耕文化,男耕女織的社會形態(tài)幾乎伴隨著封建社會結束前整個中華大地的發(fā)展[7]。探尋紋樣的起源可以發(fā)現(xiàn),紋樣本身具有原始的記錄作用,也是文字表達的早期形式之一。因此,可以認為織物紋樣就是以織物作為載體,以紋樣作為文字表達的一種記錄方式。其本身也是人們在平實、單調的敘事之外,與文學創(chuàng)作、詩詞歌賦等作用類似的一種表達形式,是人們對所見、所思的一種凝練,一種升華。
同時,在文化學習尚未普及的古代社會,統(tǒng)治階級想要表達自己的治世理念,如果通過純文字的表達,恐怕會得不到廣泛的傳播與理解,這時,通過與人們日常必須穿著的衣物或日常使用的織物來記載和傳播一些禮制,這似乎是最能被人們所廣泛接受的一種傳播途徑了。當時,在我國古代社會織物及其紋樣的產生者主要是女性,而當時的女性幾乎沒有可以認字學習的機會。然而女性和男性一樣會思考,一樣擁有想要表達自己內心想法的強烈訴求,這就使得織物紋樣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不僅局限于美觀的外形,還一定承載了創(chuàng)作紋樣者想要表達的意圖在其中。女性的天生浪漫和愛幻想,也在歷史的長河中化作這一針一線、一機一杼之間。如果說男性把他們的精力用來促使農耕的發(fā)展,在戰(zhàn)場的廝殺,在文學上的揮斥方遒,女性則把她們的熱情熔鑄在這織物之上。所以,織物紋樣,就是以紋樣的形式來表達人們感情的與文字等并駕齊驅的一種媒介,是重要的信息載體。
二、織物紋樣研究的意義與啟示
在眾多古代文化研究門類中,織物是一個較小的門類,而織物紋樣更是小區(qū)域的研究點,尤為缺少對其形式特征及其演變規(guī)律的專門梳理。同時,有了對其外在形式的整理,也應該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充分的挖掘它的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這樣才能準確的得到其所帶有的信息,也可以通過這些信息來輔助其它的文化研究。
以歷史發(fā)展為主線進行紋樣研究,可以從社會背景和技術發(fā)展等角度研究織物紋樣藝術特征,梳理織物紋樣變化的形式特征的脈絡,通過對古代織物紋樣這一主題進行專門的搜集、整理與歸納,能夠在研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織物紋樣與古代禮制的關系,以及統(tǒng)治階級當時治理國家的手段在織物紋樣上的體現(xiàn),也希望能夠通過織物紋樣的工藝發(fā)展狀況能夠了解到當時社會文化、經濟的發(fā)展狀況。所以,在對我國歷史文化與藝術文化研究中,我們非常有必要對織物紋樣進行專門的研究。通過研究,讓這一承載著極其重要歷史信息的媒介傳播者可以作為古代文化藝術與史學研究的一部分。
另外,根據(jù)在這一研究中整理的成果,可以進行現(xiàn)代紡織品的相關設計。主要思路是將其應用在與博物館、圖書館以及旅游開發(fā)區(qū)的旅游紀念品的開發(fā)設計上。使設計有著中國古代優(yōu)秀藝術的靈魂,讓觀者、使用者從產品中感悟、體會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美好,激勵新一代年輕人的民族自豪感。同時通過對中國古代織物紋樣的研究,做出研究成果,以響應國家正在實施并大力推廣的“一帶一路”政策方針,可以對國家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些許微不足道的貢獻,為國家的前進與發(fā)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周汛.中國歷代服飾[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
[2]回顧.中國絲綢紋樣史[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1990
[3]劉詠清.楚國刺繡藝術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2
[4]崔松林.西漢“九頭鳥”紋圖案淺析[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03):14-16
[5]陳文利.東周楚國地區(qū)鳳紋研究[D].西華師范大學,2018
[6]劉威婷.明清官服補子中圖騰符號的設計應用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18(10):184-185
[7]夏學禹.論中國農耕文化的價值及傳承途徑[J].古今農業(yè),2010(03):8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