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山
我和恒云兄同村,村旁有一綿長而挺拔擁翠的小山,名曰“仙嶺”,喻示著我們的出生地仙屯之名的來源。遠觀山頂,其狀如兩位仙人對坐暢談,又似在眺望遠方。這是一座能使赤子初心暢朗的靈山。故近些年來,恒云兄每每提筆作書,落款常是“仙嶺恒云”。山上的草木枯榮,陪伴和見證了他和我的成長。雖然恒云兄年長我十多歲,我們卻是促膝相談的摯友。我一直對恒云兄敬重有加,不僅因為我們多年來彼此坦誠以待,更因他對書法的癡迷、對古典和民族文化的堅守,以及他的文人風骨和魂牽夢繞的家國情懷。
恒云兄是國內(nèi)書法名家,現(xiàn)為廣西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崇左市文聯(lián)主席。他的書法佳作屢屢入選中國書協(xié)主辦的中國首屆書壇新人作品展,全國第五、六屆書法篆刻展覽以及廣西近三十年來重要的書法展覽活動。他多次擔任廣西書法展賽和“銅鼓獎”評委,并曾榮獲廣西政府文藝創(chuàng)作最高獎—“銅鼓獎”和“廣西首屆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家”稱號。他出版有《云光墨象—農(nóng)恒云書法集》,作品被國內(nèi)多地博物館、風景區(qū)、碑林收藏或刻石。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這是我所收藏的恒云兄書作中最心愛的一幅條幅。恒云兄非常鐘情這首有點暗合仙嶺情境的詩。恒云兄在我心中尊貴至高,我擔心自己筆力不勝,難以描摹。這也是我多年來對這位可敬可親的兄長一直未敢提筆寫頌詞的緣故。
我剛讀小學時,恒云兄已離開仙嶺在外地工作,他堪為村鄰楷模的成長故事,我多是從家鄉(xiāng)父老及同輩人口中得知的。20世紀60年代初,恒云兄出生在廣西大新縣仙嶺之下。他的父親是我們當?shù)赜忻男悴?,曾當過鄉(xiāng)村教師,后務農(nóng)終老,年幼就開蒙隨師讀詩習字,且喜好笛子、二胡等樂器,精于書畫,尤其是一手行云流水的行草書,深得鄉(xiāng)親們的喜愛。其父為人謙和耿直,逢年過節(jié)時總忙著為鄉(xiāng)鄰書寫對聯(lián),而我亦是經(jīng)常圍觀的眾多孩童之一。父親的言傳身教,引發(fā)了恒云兄對書藝的濃厚興趣,其書法的童子功自此漸漸養(yǎng)成。年及弱冠,他便能洋洋灑灑地揮寫草書,且一發(fā)不可收。
20世紀80年代初,書法狂潮席卷全國,剛從山村考到南寧求學的恒云兄,恰逢其時而投身其中。一管七寸毛筆,一塊巴掌大硯臺,幾本古代碑帖,成了他課余飯后不可或缺的陪伴。寒暑易往,他長年游弋在旁人看來簡單乏味而他認為趣味無窮的筆墨世界里,樂此不疲。
十年后,恒云兄得到廣西書法名家陳政、鐘錦榮等廣西書界名宿的悉心指點,兼收陳先生魏體的碑意和鐘先生大草的酣暢。恒云兄沉浸《張猛龍碑》以及歐、顏等魏碑唐楷,漸諳于筆法、結體、章法,練就了扎實的基本功。此后,他傾情揮寫心儀的草書,通讀《書譜》,窺視書法堂奧,悉心研究草書規(guī)范,進而觸及張旭、懷素、黃庭堅、王鐸等狂草藝術,以大開大合之勢直抒胸臆。在草書世界里徜徉多年后,他又追本溯源,回歸秦漢,旁通二篆,俯貫八分,大量臨習《散氏盤》及漢代《張遷碑》《楊淮表》《石門頌》等篆隸經(jīng)典碑帖,以求線條渾厚圓通、古意盎然,從而增其草書點線的婉通、圓潤、厚重、韌勁、雄渾、樸茂之質(zhì)感。這使他的書法臨習與創(chuàng)作有了質(zhì)的提升和飛躍,實現(xiàn)由求形似到形神兼?zhèn)?、氣韻生動的勃發(fā)。
20世紀90年代,剛剛而立之年,恒云兄便擔任大新縣多個部門負責人,后因長于書道,又被調(diào)任崇左市文聯(lián)。工作崗位的頻繁變換,歷練了其淡泊明志的心境,他恪守執(zhí)政為民的從仕之道,在紛紜的俗世中磨礪著守正的人品,進而滋養(yǎng)了俊逸雅正的書品。
通過長期對書寫技法的錘煉及對書法史的系統(tǒng)研讀,恒云兄的目光與思維已不再唯書法而書法。他深深感悟到,書法藝術必須由嫻熟技法與高雅審美兩大因素來維系,兩者不可偏頗。為此,他將大量的精力放在讀書和心境的歷練上。 他研讀中國古代哲學、古代書畫論、古典詩文、中外美學等,了解相關藝術學科以不斷增加自身學養(yǎng)與審美能力,又兼習八大山人和弘一之體,力求筆下充盈一種靈氣、雅氣、靜氣、逸氣。
恒云兄深信并踐行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古訓,幾十年來云游五湖四海,廣結當代書壇俊彥,走遍大江南北,踏訪名山大川,尋山水之清趣,發(fā)思古之幽情,開闊視野,陶冶性靈。特別是近年來,恒云兄把求知的觸角延伸至潛藏在天下名勝古跡的古代碑刻里,漸悟歷經(jīng)歲月洗禮后碑刻的金石及山野之氣。大新縣,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命名的中國土司文化之鄉(xiāng)和中國儂垌文化之鄉(xiāng)。這里是壯族人民的世外桃源,曠世絕美的人間勝跡和古風濃郁的民族風情,滋養(yǎng)著一代代的大新人。古州衙、古炮臺、古墓葬、古寺廟、古摩崖石刻、古碑文……這些曾經(jīng)輝映過大新土司歷史的文化遺跡,如山花般默默地散落在青山綠水間。恒云兄數(shù)年間利用工余,跋山涉水,攀崖鉆洞,研讀、探秘這些摩崖石刻與碑文。他通過對土司時代遺留的精英文化的解讀,理清了中越邊疆土司時期當?shù)氐臅ㄅc文學藝術深受中原儒家文化影響的歷史脈絡,并不斷挖掘、整理并豐富大新的歷史文化資料。同時,恒云兄將這些摩崖石刻上的優(yōu)美詩文,一一化育成自己的書法作品,用他獨具個性的書法藝術來傳承和弘揚廣西地域文化。這是一位當代書法家激蕩在血脈里的家國情懷!無獨有偶,這種舍我其誰的文人風骨,正暗合了恒云兄所發(fā)現(xiàn)的一位明代先賢在大新會仙巖石柱上的題詩:“一柱擎山岳,春秋幾萬年。我來應未晚,梅與雪鮮妍?!?/p>
戊戌深秋,中國藝術報社和廣西書法家協(xié)會在山東省高密、青州兩市聯(lián)合舉辦“翰墨時音—農(nóng)恒云書法學術邀請展”,展出了恒云兄創(chuàng)作的七十多幅書法作品。這些書法作品不乏他近年來所整理的大新土司及古代南北文化交流的詩文,以濃重厚實的筆觸和不同形式展現(xiàn)于孔孟之鄉(xiāng),博得了眾口稱贊。中國書協(xié)理事、中央國家機關書協(xié)副主席羅楊先生親臨現(xiàn)場觀展后,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農(nóng)恒云的書法,是一種文化和筆墨技巧的完美結合,他不是用眼睛在看世界,而是用心靈在觀察世界,靠的不單是純粹的筆墨功夫,更是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內(nèi)在功力。
英華積蓄, 跬步漸移。恒云兄數(shù)十年磨一劍,外儒內(nèi)道,凌云健筆意縱橫。唯愿恒云老兄如“仙嶺”峻拔入云,如嶺上白云,云錦天章,云舒霞飛,自得風流。這也是我等仙屯人的祝愿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