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軍
內容提要:書寫的技能是學問的基礎,鋪墊在每個人學識的底層。所以,書法最容易被其他學問之名掩蓋,由此產生掩名現象。學優(yōu)則仕,書法與學優(yōu)是成正比的??逃〉募寄芤缶邆涔盼淖帧⒐盼奈锏葘W科基礎。印宗秦漢,學識亦與藝術成正比。湖北近現代書家、印家承接晚清學風之緒,或為詩名所掩,或為政績所掩,或為畫名所掩等,但對于當代的藝術發(fā)展以及重塑中國文化自信有著不可或缺的歷史價值。關鍵詞:掩名;湖北;書家;印家
回看近現代的湖北,書家、印家多如星辰。中國文化的基因深深扎根在每個人心里和日常生活之中,讀書識字須臾不離毛筆。書寫的技能成為每個學者知識結構建構的基礎與開端,鋪墊在每個人學識的底層。同時,學問又成為書法藝術不斷提升品質的基礎。宋代田錫的《擬古》云:“小節(jié)不掩名,勛庸自輝赫?!碑a生掩名現象其實是很正常的。因為過去一個人的學問是綜合而統(tǒng)一的,今日的情況卻非若是。這是專業(yè)化、職業(yè)化的結果。過去要求讀的書雖然不多,但讀后能明白道理,可有效地付諸實踐。現在要求讀的書很多,但是讀后常常讓人迷失價值判斷,與現實脫節(jié)。加之名號的宣揚,頂禮膜拜之后,后學者常常不易識“廬山”真面。
在梳理湖北較有代表性的書家、印家時,我們發(fā)現學優(yōu)則仕,書法與學優(yōu)是成正比的。書法的優(yōu)劣是可以判斷一個人的學識功夫與品性的。入仕為官,多記其政名。因為為官者書法普遍較好,加之學優(yōu),所以多遺詩文之集傳世,雅好者甚至還有畫作、書作、印作流傳?,F在這些有趣的文化現象被后人解讀,我們常常感嘆于其書名或為學問所掩,或為政績所掩,等等。辛亥革命后,科舉制廢,但書法依然是一切學問的基礎。繪畫者也有書法童子功,從小習文弄墨,所以書名也有為畫名所掩者。下面我們分別舉例來考察這類現象。
一、學問掩名例
這類例子頗多,蓋因近現代的中國社會,讀書必由習書始,大家關注的重點在學問;但對于書法,則是將其作為學問的一部分,尤其是篆字小學的功夫被視為學問的基石。
張陸崶(1801—1862),字佩巌,號韻泉,晚年號淡如居士,漢陽縣豐樂里(今在東西湖區(qū)柏泉農場—筆者按)人。十歲時,張陸崶能作詩文,暢曉大意。其舅見之,甚喜,總帶他在身邊學習。后來,張陸崶隨舅家至京師,且得到名師授讀,學問因此大進。張陸崶一生十二次赴京科考,九次獲薦,終不及第。這樣的經歷使得他形成豁達淡泊、樂天安命的性格。他任國子監(jiān)學正時,拔舉后學,扶助困弱。對于書,他無所不讀,以經史為宗,精通天文、星數諸學,所著詩文古奧。其書法則宗“二王”,兼涉隋唐名家,各得精髓,自成一家??上堦憤ゲ恍加谑沾?,因而流傳于后世的文集、書作罕見。
影響晚清政治與學術的當屬湖廣地域的曾國藩。其門生以張裕釗、黎庶昌、吳汝綸、薛福成為代表,史稱“曾門四子”。其中武昌人張裕釗(1823—1894),字康卿,號濂亭,道光二十六年(1846)舉人,道光三十年(1850)為國子監(jiān)學正,授內閣中書。他推尊桐城派古文義法,而又除桐城派氣弱之弊,強調文以載道,要在雅健,有《濂亭文集》八卷、《濂亭遺文》五卷、《濂亭遺詩》二卷等傳世,當時禮部侍郎曾國藩極稱賞其文。光緒十二年(1886),張裕釗撰《南宮縣學記》碑并書丹,文中論及科舉制度弊端,發(fā)出教育改革的先聲。光緒十三年(1887),張裕釗于蓮池書院收日本學生宮島詠士為弟子,由此其學術影響達到日本。張裕釗晚年勤于學術傳播,南歸湖北后遂講學于武昌江漢書院、經心書院以及襄陽鹿門書院;后又遠赴陜西,任西安書院山長。其書法本源于晉唐,寓剛柔俊逸于毫翰,勁拔雄奇,氣骨兼?zhèn)?,熔北碑南帖于一爐,形成似圓實方的獨特面目,以中鋒運筆,微妙轉指,再配合用墨、用水等技巧,形成“飽墨沉光,精氣內斂”的特色。章太炎曾贊嘆其書法“如百斛明珠”。論張裕釗書法,康有為譽為“千年以來無與比”,這肯定是言過其實了。但是,張裕釗門徒眾多,學術豐碩者如張謇、宮島詠士等,確為史實。(圖1)
影響日本學術的,湖北還有宜都鄰蘇老人楊守敬(1839—1915)。光緒六年(1880),楊守敬東渡日本,隨身攜帶一萬余件碑拓,為日本書界打開了一扇新視窗,開啟日本近現代書法以“北碑”古樸雄渾為風尚的新時代。雖然僅有短暫四年,但是其影響極為深遠,被日本尊奉為“現代書法之父”??计湟簧趭^治學,博聞強記。論其學問成就,楊守敬應被視為集大成于一身的大學者。他在輿地學、金石學、碑版目錄學等方面著述八十余種,其中《水經注疏》已成酈學之典。羅振玉稱譽他的輿地學與王念孫、段玉裁的小學以及李善蘭的算學并為清代“三絕”。其門人熊會貞稱其“傳世書法古茂,直逼漢魏,蓋世無雙”。此語雖有過譽之嫌,但從十四卷《楷法溯源》可窺見其學識宏闊矣。湘人陳上岷稱其“熔漢鑄唐,兼有分隸引楷之長”,可謂中肯。楊守敬還著有《學書邇言》《評碑記》《望堂金石》等專門討論書法金石。近年來,我們還發(fā)現中國國家圖書館存有他的《印林》,約一千六百方古璽漢印原印蛻,可補已出版的《楊守敬全集》。
盛魯(1882—1953),字善卷、圣傳,號蓼庵,安徽太平人,為晚清拔貢,算是遺老,世居武漢的漢陽。其學問極好,潛心金石考據,平時以書畫篆刻自娛。民國時期,盛魯是學者們到武漢必定拜訪的人物。在他家,不僅可以看到其珍藏的金石古籍、字畫印譜等,還可以與其討論經學、詩文??梢哉f,盛魯是極具影響力的人。他著有《蓼庵詩剩》《雙桐館印譜》。在篆刻方面,他告誡學生:“印人必宗秦漢,猶詩家宗唐、詞家宗宋。否則雖足以驚俗駭世,終不免為野狐禪耳?!保▓D2)
陸和九(1883—1958),本名開鈞,后以字行,號墨盦,湖北沔陽(今仙桃市—筆者按)人。 其出身科舉,一生以教育為業(yè),并致力于金石學、文字學、古器物學研究,著述豐厚。著有《中國金石學講義》《石刻名匯》《文字學》《中國古器物學》《金石文淵》等。陸和九少年時以歐、顏為基,后取北朝碑版以及趙之謙等近代書風。他還兼工繪畫。至于篆刻,馬國權《近代印人傳》稱,陸和九承繼家學。其家學治印之風至陸和九已傳七代,《介石山房印景》珍本即其先人所刻。陸和九得漢印神髓,擅長雙刀治印。其富于收藏金石,精于鑒賞鑒定。西泠印社葉舟與之友善,切磋學問。
與陸和九致力金石學研究相類者,還有潛江人易忠箓(1886—1969),其字均室,號稆園,早期同盟會會員。1905年,他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經濟科畢業(yè)。在民國時,他被選為湖北省議會議員。1928年,他任湖北省立圖書館館長。后來,他創(chuàng)辦藝甄社及《藝甄》月刊,并先后任教于湖北省立第一女中、私立武昌文華圖書館學??茖W校、私立武昌藝術??茖W校,教授金石學。其書法各體皆擅,尤以金文為時所重。他在印學方面的成就也得益于其金石學的功夫。他所珍藏金石拓片一般以金文寫題目,再以清雅俊秀的小行楷寫跋,且跋文之詞優(yōu)美,極具書卷氣息。
湖北省蘄春黃氏是宋代黃庭堅后裔。蘄春人黃侃(1886—1935),原名喬馨,字梅君,后改名侃,又字季子,號量守居士。其幼承家學,精于文字、聲韻、訓詁。其書率逸,非求書名而洛陽紙貴于當時,蓋因其學問耳。其父黃云鵠(1819—1898),字翔云,咸豐三年(1853)進士出身,官至四川按察使,為張之洞密友。黃云鵠晚年歷任湖北兩湖、江漢、經心三個書院的山長,善書,近似黃庭堅,工寫蘭竹,亦善彈古琴,著有《歸田詩鈔》《學易淺說》《清畫家詩史》《益州書畫錄續(xù)編》等。
劉賾(1891—1978),字博平,號簡園,湖北廣濟人,生于湖南牛鼻灘舟中,又自號牛鼻灘生。1917年,他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受業(yè)于黃侃,專研語言文字學。歷任上海暨南大學、武漢大學教授,主講文字、聲韻、訓詁、周易。其著述《聲韻學表解》成于1932年,章太炎為是書作序,許為其再傳弟子。有《說文古音譜》《初文述誼》《小學札記》傳世。其書法端莊和美,非刻意作書,卻書卷氣息濃郁。其篆刻刀法頗似缶翁。
二、政績掩名例
近現代是志士仁人奮起的時代。湖北地域一直是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抗戰(zhàn)時期武漢還一度成為陪都。革命者、愛國民主人士學問一般較高,更有善書治印者。
張難先(1873—1968),原名紹良,字義癡,湖北沔陽人。年輕時參加推翻清政府的斗爭,同盟會會員。民國初年任黎元洪秘書,后歷任廣東省土地廳廳長、湖北省財政廳廳長、浙江省政府主席等。他工詩詞、善書畫,尤其愛畫梅花。值得一說的是他的破鋒行草書,勁健剛毅,頗為符合他的個性。
聞一多(1899—1946),本名家驊,字友三,黃岡市浠水縣人。武昌藝專創(chuàng)辦之初,聞一多是校董之一。他因為愛國行為而遭特務殺害,由此聞名全國。學界都公認其為新月派代表詩人和學者,但鮮有人知道聞一多善治印,尤其是古璽,極為高古典雅。他取法古璽之風,十分重視形制大小,多以三晉古璽風格,寬邊欄、細朱文。(圖3)
王云凡(1909—1978),號摩訶詞客,別署鄖上,四川雅安市天全縣人,愛國民主人士、學者、詩人。其幼承庭訓,博聞強記,喜好書法,七歲書碑而聞于鄉(xiāng)里。及長,王云凡師從川中大儒楊滄白、蕭辛園、趙熙,又趨于右任、章太炎座前聆教。1936年,王云凡完成四年學業(yè),畢業(yè)于日本早稻田大學。1957年,他致函毛澤東主席,獻八條“建國大計”,因而得到禮遇。豈料,次年他亦因此事而獲罪,直到“文革”后才得以平反昭雪。王云凡一生長期從事詩詞研究與創(chuàng)作,被何魯稱為“詞仙”。王云凡為人耿介磊落,所交皆為當時名士,如何魯、謝無量、黃侃、郭沫若、成仿吾、施蟄存、喬大壯、張善孖、張大千、謝稚柳等。其書法最善小楷、草書,書卷氣十足,展卷即可感受到學者風流,不落俗格?,F有《王云凡詩詞書文集粹》四卷傳世,其中千余首詠史、唱和詩詞,還有《樊敏碑考釋》皆為學界重視。
三、繪畫掩名例
繪畫本與書法同源,人們往往記住的是書家的畫名,殊不知繪畫的功夫基礎其實是來自書法。
張肇銘(1897—1976),號宜盦,武漢人,曾任武昌藝術??茖W校校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武漢分會主席。他對美術事業(yè)的貢獻,不僅是留下眾多繪畫作品,而且培養(yǎng)了許多美術人才。所以,他是當之無愧的湖北美術教育事業(yè)的奠基人。1920年,張肇銘考入北平藝專,師從陳師曾、姚茫父、王夢白等。張肇銘早期研究惲南田和華喦的繪畫,兼收陳淳、徐渭、李鱓、趙之謙、任伯年和虛谷的藝術特色,將寫生與寫意、形象和寄情兩兩統(tǒng)一,鮮艷明快,無脂粉氣,形成樸實凝練、意趣雋永的風格。真是畫品彰顯人品,風格即是人格。他抱定、堅持一個“寫”字,不論點、線、面、染,橫斜平直,逆來順往,筆筆皆以書法;又不離物象,直抒胸臆。其畫蘭草就是最見功夫的例子。由于他始終用羊毫作畫,練就了運筆依靠腕、肘、臂的功夫,以柔毫寫剛健。
王霞宙(1902—1976),號懷約室主,湖北棗陽人。其家境殷實,少年聰慧。他曾就讀于襄樊師范學校;后考入南京藝專,與馬萬里、歐士道、聞鈞天等人同班,1924年畢業(yè)于該校。后來,他回武漢參與武昌藝專創(chuàng)建,并教中國畫。他善畫工筆仕女及佛像。20世紀60年代后,他專攻花鳥,間作山水。其一生探究中國繪畫,于沈石田、徐文長、陳淳、華嵒、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等畫理、畫法兼收并蓄,其實也是書畫融通。(圖4)
徐松安(1911—1969),原名徐石,筆名木公、木長、松庵、天池后身等,湖北武漢人。書畫篆刻無所不通,且長期從事書畫古器鑒定工作。與張肇銘沾親,又與唐醉石、鄧少峰最為友善。青年時的徐松安擅長臨摹而直逼張大千之仿真。其用筆雄逸而不離規(guī)矩,瀟灑而豪邁出塵。其篆刻更為大氣奔放,直逼趙之謙之氣格。(圖5)
鄧少峰(1905—1986),名壁,號立翁、思惕庵,湖北漢口人。家族世代行醫(yī),故自幼承家學習中醫(yī)。但鄧少峰自幼更喜好文墨繪畫,十歲時榜書便已驚座父輩好友。他一生致力于金石書畫篆刻的研究,深受吳昌碩的影響。1927年,鄧少峰本欲拜師吳門,但是年吳昌碩已歸道山。于是,他考入上海美術??茖W校,1930年轉回武昌藝專,并畢業(yè)于該校。鄧少峰書法立本于唐楷,上溯周秦、漢魏六朝,所作篆、隸、北碑之書沉雄高古,氣象博大。其繪畫正是得益于此。他還兼工詩文,深究古字,其篆刻刀法沉郁暢快,深得吳昌碩神髓。20世紀80年代,他任東湖印社第二任社長。鄧少峰自認為篆刻第一、書法第二、繪畫第三、詩文第四,但是今日我們大部分人只知其畫矣。
張振鐸(1908—1989),原名鼎生,字聞天,浙江浦江人。師承山陰畫派,從經亨頤、呂鳳子、潘天壽游。其擅長花鳥畫,兼作山水、人物,工書法,善詩詞。1927年,張振鐸畢業(yè)于上海美專;1932年,他與潘天壽等創(chuàng)建白社畫會。張振鐸從事美術教育事業(yè)60余年,歷任上海新華藝專、昆明國立藝專、重慶西南美專、武昌藝專、湖北藝術學院教授。其與李苦禪并稱“南張北李”。(圖6)
唐大康(1944—1998),原名達康,祖籍湖南長沙。其自幼聰慧,得其父親唐醉石教導,工書印。1960年起,唐大康師從徐松安學習中國畫、書法、篆刻?!拔母铩苯Y束,他考取湖北藝術學院研究生,師從張振鐸,畢業(yè)即留校任教。1983年,他移居美國。其一生致力于中國畫的現代創(chuàng)新。其題畫多以篆書,開張雄肆。
四、自隱之例
在湖北還有一些處世不求聞達者,算是晚清逸民。從中華民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之后,他們銷聲匿跡,其書法、篆刻便不為世人所認識。
劉問山(1890—1977),名壽聃,號樂山老人,湖北咸寧人。在民國時期,他創(chuàng)辦私立武昌群化中學,并任校長,一生為教育事業(yè)奮斗。他每日讀書習字,以書法、篆刻自娛。凡唐以前石刻、吉金文字,其無不精心臨撫。他收集西周金文集成聯句,還廣羅名碑石刻,如《泰山金剛經》《天發(fā)神讖碑》《華山碑》《始平公造像》等,摹刻刊石,以供學生臨習。民國三十七年(1948),他撰成《學書初步》并上石刊行。其為人低調,亦不求聞達,遂隱。(圖7)
翟公正(1908—1983),字竹如,號篆廬,湖北廣濟人。其髫齔之時即嗜愛金石、詩文,遍習秦漢碑刻法書,尤善鐵線篆。他擅長填詞作曲。五十多歲時,翟公正拜唐醉石為師,深研浙派印風,沿流探源;又師事劉賾,研討篆字,會通正變。他為人嚴謹端良,不張揚,從藝虛懷若谷,曾自篆刻“老小學生篆分”“小學生”以表其志。(圖8)
陳定可(1916—1990),名在鼎,字仲彝,后更字定可,以字行,號寒漪、鍥庵、鍥翁,祖籍江西新城,民國五年(1916)生于武昌。其幼承庭訓,少負聲名,受教于其父陳病樹、長沙徐楨立。陳定可書法初以顏真卿為根基,及長,用功于米芾、趙孟兩家,旁涉秦漢諸碑和莫友芝篆書,自成寬博蕭散面目。其篆刻初習浙派印風,后游學海上,視野大開,于秦漢古璽、明清諸家皆有涉獵。白文印以仿漢印為宗,兼及浙派;朱文則得趙之謙神髓。《寒漪館印譜》所收印稿博采眾長,儒雅濃郁。其為人清正,勤奮好學,主觀上卻不以書家、印家自居,以至于聲名不顯。
楊宜年(1917—2000),生于武昌。他師從盛魯,專心研究篆字印章。其篆書穩(wěn)重平實,取法受到盛魯、王福庵的影響,講究和諧妥帖。他治印追求整體貫氣,既有獨立,又有顧盼。這與其外柔內剛的性格十分一致。20世紀60年代,武漢成立東湖印社之初,楊宜年為人淡泊,為藝謙讓,不為大家知道。后來唐醉石曾兩次登門,方請其入社。70年代后,他便隱于遠安縣,不再為世人認識。(圖9)
結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在重塑與堅定文化自信的當下,我們應當不忘本來。我們回看湖北近現代書家、印家,便覺其有著不可或缺的歷史價值。當下從事書畫印者不乏其人,聰明伶俐者也大有人在,但是大家為什么總感慨世風不古、人心浮躁呢?當今信息資訊發(fā)達,全球一體化,但是大家為什么總感嘆古人高不可及、應接不暇?筆者認為,近現代湖北書家、印家的掩名現象正說明一個道理,即文化的自信要具備真才實學的功夫。自修功夫,其實與名利無關。近現代,中國處在民族危亡、國家衰落的內憂外患狀態(tài)之中。大道至公,每個書家、印家莫不投身于此。比如,張肇銘、王霞宙等以畫展義賣數次,捐資抗戰(zhàn),保存教育,其心可鑒。他們的藝術成就其實是與時政緊密地融合的。他們的顯隱應該不能依據今日專業(yè)化、職業(yè)化的名利觀而視之。無名者非無功夫。時空阻隔,隱者不顯揚而令后學無聞,學脈斷絕,良為痛惜也哉!
中國傳統(tǒng)知識譜系正在經受現代西學的思維、知識系統(tǒng)的“解讀”“重構”。融合的過程應該明中國之本源,而不是“自墮家風”“自廢武功”。近現代的湖北書家、印家這個群體看似零散,但是他們的基本功夫卻是驚人的。“大匠誨人,必以規(guī)矩,學者亦必以規(guī)矩?!睂W成規(guī)矩在平實,而不在妄動。功夫一事,如人飲水,非關名顯。在零散的人與事中,功夫是需要畢生以付的,然付出畢生精力也未必練成,更何況也未必能被來者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