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經建
當一列列火車疾馳在祖國大江南北,如大鵬翼羽掃起的疾風搖扯草木,在不少文人的筆下,這勁風彰顯的是強悍剛勁之勢。但在鐵路設計者們的設計圖紙上,這風也曾讓他們一度大傷腦筋,最終這非自然的雄悍疾風竟被順勢利用,成為助力鐵路行車安全的“神器”。在西安鐵路局管內電氣化鐵路線路隧道頂端安裝的風力掃冰器,便是利用列車通過隧道時產生的風力為動力,驅動葉片旋轉,將在帶電設備周圍半徑500毫米范圍內的洞壁裂隙滲出的冰水在其形成冰柱初期利用葉片將其掃掉。在環(huán)境溫度為-40℃至-70℃情況下正常使用10年,避免在電氣化鐵路隧道里,因2萬多伏高壓的接觸網短路而造成的行車故障。
說起除冰神器的發(fā)明,不得不從楊志國會長帶領的陜西鐵路老科協(xié)研發(fā)團隊說起:隧道打冰這個看似與鐵路運輸毫無關聯(lián)的工作,其實伴隨我國首條電氣化鐵路寶成線的開通,至今已57年。當年由于隧道開挖釆用落后的爆破技術,山石松動致使隧道內裂縫多,滲水嚴重,夏季滴水成線,冬季結冰為溜,這種現象尤在穿越秦嶺和關山的寶成寶天寶中鐵路線上更為嚴重,尤其冬季隧道頂部懸掛如錐的冰溜,一旦距2萬多伏超高壓接觸網放電范圍以內,就會放電短路,造成電力機車供電線路故障,甚至引起接觸網承力索燒斷,中斷行車。為保證列車安全暢通,鐵路供電部門常年設有四個月的打冰職工隊伍,他們夏季查看漏水處,冬季確定結冰點,僅寶雞供電段管內的隧道內就有1000多處結冰點,打冰隊每年要出動7萬多人次,支付加班費就達400多萬元。如今科技飛躍進步,人們能使衛(wèi)星上天、飛船登月、蛟龍潛海、高鐵縱橫,但鐵路打冰人卻依然以最原始的方式堅守在秦嶺山中,只為鐵路運輸一路平安。這些年來,以新技術改變人工打冰作業(yè)方式,也曾引起一些專家技術人員關注,但終因情況特殊無果而終。
2011年,陜西鐵路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xié)會成立了,選舉楊志國擔任會長并產生新的領導機構。下屬29個會員單位輻射于五千多公里的鐵道線上。這里聚集了西安局集團公司幾百名從崗位退下來的各類專業(yè)技術人員,如何充分發(fā)揮這些老科技工作者的作用,為鐵路安全運輸生產貢獻余熱,成為協(xié)會領導首先要理清的思路。楊志國帶領協(xié)會一班人走出去、請進來,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明確提出堅持為社會經濟和鐵路發(fā)展服務這條主線不變,抓住科技創(chuàng)新和建設和諧之家兩個關鍵,全力推進解決隧道打冰問題等重點科研項目。他們成立了專業(yè)委員會,組建專家組很快向西安局公司提出了科研攻關的意見并經科委同意立項。
從此,研發(fā)團隊踏上了漫長而辛苦的創(chuàng)新之路。
解決隧道人工打冰問題,關鍵是用什么方式替代人力除冰?水遇寒結冰,冰逢熱化水。面對這個問題融冰是最合理的思路。他們聯(lián)想到參考住宅地熱取暖方法,制作電熱板安裝在隧道結冰點上,化冰為水解決除冰問題的可能性。這一方案很快得到研發(fā)團隊和現場技術人員的一致認可。接著,他們帶上初步設計方案在山區(qū)鐵路線上走區(qū)間、進隧道,與現場工人和技術人員探討實際應用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經過多次模擬試驗,終于生產出隧道電融冰裝置產品,并現場安裝180塊達到設計效果,通過了路局評審,成功取代了沿用幾十年的人工打冰作業(yè)方式。
成功給大家?guī)淼南矏偸遣豢裳杂鞯?,但科學創(chuàng)新是永無止境的。當年寶雞供電段裝了180塊電熱板后,研發(fā)團隊又開始思考新的問題。電力除冰要取電變電送電,隧道內需架設電纜,不僅成本造價高,而且安裝檢修也復雜,能否找到更好的方法解決除冰問題呢?一次次實地查看后,“能否借助列車通過隧道時產生的自然風,帶動風葉旋轉橫掃如錐懸掛的冰溜”成了研究課題,并最終獲準立項。完成了理論計算,制作樣機,模擬試驗和型式試驗等工作。經過兩年的實驗,目前已通過路局評審,在西安供電段隧道安裝50臺風力除冰設備,取得良好除冰效果。
科技創(chuàng)新的道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陜西鐵路老科協(xié)研發(fā)團隊的成員平均年齡已65歲,更深刻感受到時間的緊迫和創(chuàng)新路上的辛苦,他們一直忘不掉過去經歷的那些事——
那一年冬天,氣溫特別低。在安徽合肥的小市場上,有幾位被冬服裹得嚴實的客人走街串巷,逢感興趣的店鋪便問這看那,他們在一家店鋪拿起各種電纜問型號查質量詢價格,店主熱情地詢問:我一看你們就是搞裝修的吧,我這貨全,什么都能提供。就是這幾位搞“裝修”的人,恰恰在這里采購到了滿意的材料。
還有一年夏日炎炎,連續(xù)幾天近40℃的高溫已使關中大地如處蒸籠。在咸陽街道上,幾個老科協(xié)成員滿臉汗水,一家家尋找合適的“風葫蘆”店家。店主看他們挑來揀去,問東問西,不厭其煩,誤以為是為豬場買通風散涼設備的,拍著胸脯說:你們是辦養(yǎng)豬場的吧,我這風扇好用,好幾個大場家常來釆買,放心用!
秋高氣爽的十月,在山西太原街頭,幾個陜西來的漢子為了幾毛錢的差價,與山西老板議了多時。末了還是賣主說:如果搞試驗用量少,這個暫不要錢,先用,只當幫我們做做廣告吧。試驗成功了一定要用我家的貨!科協(xié)成員每次出去都能感受到商家的熱情,但也真實地遇到上面所述的善意誤解,讓研發(fā)人員既尷尬又十分感動。
踏破鐵鞋無覓處,任何收獲得來卻是要費功夫的。有一次楊志國在澳大利亞看望家人,正值風力除冰裝置研發(fā)改進時。他在觀察房頂安裝的風動換氣扇時得到啟發(fā),興奮地在萬里之外發(fā)微信探討想法;曾是分局黨委副書記的閆寶樹多方溝通,上下聯(lián)絡,運轉協(xié)調;曾擔任鄭西客運專線總指揮的金書君是老科協(xié)顧問,不辭辛苦出謀劃策;曾是機車司機成長起的西延公司副總經理汲萬本查資料、備方案,常夜不能寐;曾是鐵路局科研所長的程紹忠在技術上定向把關,兢兢業(yè)業(yè);曾是陜西鐵通總經理的黃廷禹幾年來為了老科協(xié)的事,開著自家車行程萬里,不計得失。他們僅僅是研發(fā)團隊的代表,卻足可以反映出鐵路老科技工作者在創(chuàng)新之路上不畏艱辛,勇于攀登的品質和風貌。
如今,陜西鐵路老科協(xié)的研發(fā)團隊又先后開發(fā)推廣低溫融敷技術,解決線路軌道電路分路不良的問題,研發(fā)應用液壓減速頂更新產品,提高編組作業(yè)效率和安全性。最近,在中國老科協(xié)工作表彰大會上,會長楊志國榮獲2017年度中國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xié)會獎,并獲突出貢獻獎提名。拿著金燦燦的獎章,他感嘆地說:“這榮譽是研發(fā)團隊的,是鐵路老科技工作者的。與個人在職時曾得到的任何榮譽相比,我更加珍惜這塊獎牌,因為退休后獲得成功的路更辛苦,榮譽來的更不容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