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應梅
教材簡介:
《十六年前的回憶》是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三組“緬懷革命烈士”中的一篇紅色教材,也是一篇回憶錄?!妒昵暗幕貞洝肥歉锩闰?qū)李大釗的女兒李星華于1943年在父親被害十六年后回憶父親被害的全過程而寫的回憶。作者通過對父親李大釗被捕前、被捕時、在法庭上與敵人堅決斗爭的情景及被害后一家人的悲痛之情的描寫,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業(yè)的偉大精神和面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zhì),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作者采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進行講述,內(nèi)容真實可信,語言樸素自然,既具有文學價值,又具有很強的史料價值。本文是一篇經(jīng)典之作,文中許多語言文字含蓄耐嚼,細節(jié)描寫突出,人物形象鮮明,運用了首尾呼應(前后照應)的寫法,通過描寫人物的語言、神態(tài)、動作等表現(xiàn)李大釗的精神品質(zhì)。編者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一是讓學生借助課文,激發(fā)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二是引導學生領悟課文前后照應的寫法。教師在教學時要讓學生讀讀寫寫“書籍、含糊、尖銳、抽屜、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殘暴、匪徒、拘留、窩頭、舅老爺、亂蓬蓬、啃、哼”等詞語,通過朗讀把握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感悟李大釗對工作高度負責及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受到生動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
教學過程:
一、解題導入,了解背景
1.談話導入,揭示課題。今天,我們能在明亮寬敞的教室里學習,這幸福的生活是誰為我們創(chuàng)造的呢?是革命先烈們!讓我們走進課文第三單元“緬懷革命烈士”,走進第10課《十六年前的回憶》,深深地緬懷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中國革命的先驅(qū)——李大釗同志。(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質(zhì)疑課題,初識人物。讀了課題,你能抓住課題中的關鍵詞提出哪些問題?(1)抓住“回憶”一詞,說一說課文寫的是誰的回憶?回憶了誰?(2)抓住十六年前一詞,說一說你能知道這篇文章是什么時候?qū)懙膯???)李大釗是誰?你們知道嗎?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借助課題質(zhì)疑,捕捉文本信息,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為課文的探究學習做好鋪墊。
二、檢查預習,掃除障礙
1.認讀詞語。
書籍 含糊 尖銳 抽屜 恐怖
粗暴 魔鬼 肥胖 苦刑
殘暴 匪徒 拘留 窩頭 舅老爺 亂蓬蓬 啃 哼
2.指導書寫。
“籍”的結構。
“哼”不要把右邊的“了”寫成“子”。
“舅”的書寫筆順。
設計意圖:課文中的新詞和要求會寫的生字比較多,但不少字詞學生通過平時的課外閱讀和課前的預習已經(jīng)很熟悉,抓住難讀易錯的生字詞進行正音、書寫,既結合了學情,又為后續(xù)教學進行了鋪墊。
三、梳理課文,整體感知
1.瀏覽課文,畫出課文中表示時間的詞句,想想在這些時間段都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學生匯報,教師梳理。(課件出示:1927年4月28日、那年春天、才過了兩天、第二天、4月6日的早晨、十幾天過去了、有一天、28日黃昏、第二天、昨天是4月28日)
2.小組合作,交流討論。在這些時間或時間段里發(fā)生了什么事?并試著加上小標題。
3.分組匯報,說一說在這些時間段里出了什么事。課件出示:
(1)1927年4月28日——父親的遇難日
(2)那年春天、才過了兩天、第二天——燒文件,出事了(被捕前)
(3)4月6日的早晨——被捕了(被捕時)
(4)十幾天過去了、有一天、28日黃昏——被提審(法庭上)
(5)第二天、昨天是4月28日——知道父親被害(被害后)
3.本文是按時間順序?qū)懙?,大家看看上面時間的排列,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4月28日被排到了最前面)4月28日發(fā)生了什么事?父親被害是這件事情的——(結果)。像這樣把事情的結果先寫出來,然后再介紹事情的起因和經(jīng)過的敘述方法叫倒敘。
4.學生讀一讀開頭一段和結尾一段。請學生說一說課文的開頭和課文的結尾有聯(lián)系嗎?這是一種什么關系?(前后呼應,讓我們體會到這個時間的特殊和難忘)
5.課文中還有一些句子是前后呼應的,請在文中找一找、讀一讀。
6.回憶全文,整體感知。
設計意圖:了解敘述順序,知道前后呼應的寫作手法,理清文章脈絡,能用簡潔的語言準確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認識,這是六年級閱讀教學中對學生分析概括能力的要求,也是本單元導讀中強調(diào)的學習任務。
四、研讀課文,走近偉人
1.默讀課文第2~7自然段。想一想:你看到了一位怎樣的革命者?寫出簡單批注。
2.匯報交流。出示:
(1)那年春天,父親每天夜里回來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時候他又出去了。(父親為什么而忙碌?這說明了什么?)(父親工作認真,也說明當時的局勢緊張)
(2)父親是很慈祥的,從來沒罵過我們,更沒打過我們。我總愛向父親問許多幼稚可笑的問題。他不論多忙,對我的問題總是很感興趣,總是耐心地講給我聽。這一次不知道為什么,父親竟這樣含糊地回答我。(那次,父親為什么含糊地回答?引導想象:父親如果同往日一樣如實、詳細地回答我的疑問,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后果?進而體會父親對“我”的愛,對工作的高度負責)
(3)局勢越來越嚴重,父親的工作也越來越緊張。他的朋友勸他離開北京,母親也幾次勸他。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xiàn)在是什么時候,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離開呢?”母親只好不再說什么了。(這段話中哪個詞引起了你的特別關注?)(從“堅決、不能輕易、哪能離開”這些詞語中能看出父親很倔強,為了革命,明知處境危險,也堅決不離開)
3.填空:被捕前的父親是一位(? ?)的革命者。
4.指導朗讀,體會父親的崇高。
設計意圖: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和感悟,讓學生在自讀、交流的基礎上,大膽講述自己的見解,同時結合學生的閱讀感悟,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的品質(zhì),進一步明晰作者所塑造的革命者形象。感情朗讀的指導則是讓學生的心靈與文字的發(fā)生碰撞,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作者的父親工作負責、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大無畏革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