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冰慧
摘 要:《黔之驢》《驢皮本生》《披著獅皮的驢子》是季羨林先生《柳宗元〈黔之驢〉取材來源考》中出現(xiàn)的三個版本相似的寓言故事,三只命運遭遇相似的驢,分別蘊含著三種不同文化寓意:“全身遠禍”的處世思想、“為人以信”的交友之道、諷刺狐假虎威的沒落騎士。三個故事的驢都呈現(xiàn)出愚蠢呆笨的形象,但在世界文化中,驢的文化形象卻豐富多彩。
關鍵詞:驢;文化寓意;文化形象
季羨林在其《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中收錄了《柳宗元〈黔之驢〉取材來源考》一文,從考據(jù)柳宗《黔之驢》故事的來源著手,列出了世界范圍內與該故事相似的其他幾個故事。本文將在該文基礎上著重比較《黔之驢》《驢皮本生》《披著獅皮的驢子》故事的異同,分析同版本故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寓意,并介紹驢文化形象的多樣性。
《黔之驢》[1]是我國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短篇寓言故事《三戒》(《臨江之糜》《黔之驢》《永某氏之鼠》)中的一篇。此故事引出了“黔驢技窮”“黔驢之技”等成語,“黔驢”在中國文化史上成為了被嘲諷的對象?!扼H皮本生》[2]是古印度寓言故事集《五卷書》第四卷《已經得到的東西的喪失》中的故事?!杜{皮的驢子》[3]收錄于法國詩人拉·封丹的《寓言詩》,以詩歌形式呈現(xiàn),內容較短,但故事梗概完整。
《黔之驢》《驢皮本生》《披著獅皮的驢子》三個故事同出一源,季羨林認為該故事版本最先應產生于古印度,后流傳到世界各處,經當?shù)厝烁木幎刹煌?。故事究竟源于哪里,本文暫且不論,僅以文本內容作為主要研究對象。
一、同源故事的不同寓意
《黔之驢》《驢皮本生》《披著獅皮的驢子》三個故事的主人公都是驢,并且命運都不好:黔驢因不勝怒踢了老虎一腳顯出弱小的力量終落虎口;借虎皮吃麥子之驢聞母驢聲而歡騰的鳴叫引來了殺身之禍;蒙獅皮之驢因一點耳朵尖露出而被趕進磨坊。三只驢看似相似的遭遇背后,蘊含著不同的文化寓意。
第一,《黔之驢》詮釋了中國古代文人“全身遠禍”的處世思想。對《黔之驢》寓意的闡釋有很多:或認為柳宗元以黔驢影射外強中干的保守勢力,表現(xiàn)其對政敵的鄙視和不屈服于壓力的政治品質;或認為作者以黔驢諷刺那些徒有其表、作威作福嚇唬人的人,指出他們必然失敗的可恥命運[4]。黔驢似乎罪有應得,死得其所。筆者認為黔驢的命運是中國部分“驢脾氣”文人悲劇的影射,《黔之驢》在于告誡文人不要“出技以怒強”,應“全身以遠禍”。
從《三戒》序言和《黔之驢》文本來看,作者全身遠禍的處世思想較為清晰?!度洹沸驅懙溃骸拔岷銗菏乐?,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勢以干非其類,出技以怒強,竊時以肆暴,然卒殆于禍。有客談糜、驢、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盵1]《臨江之糜》的糜屬“依勢以干非其類”之物,《永某氏之鼠》的鼠屬“竊時以肆暴”者流,《黔之驢》的驢則影射因“出技以怒強”而身遭不幸的人們。黔驢僅因“不勝怒”的一蹄,便招來了殺身之禍?!肚H》結尾的議論揭示了寓言的主旨:“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作者認為,黔驢的可悲下場完全是因為它在其強大對手老虎面前顯露了自己的本領,如果它“不出其技”,老虎雖然勇猛也會因“疑畏”而不敢輕舉妄動,尚且能保全自己的性命?!肚H》在于告誡文人學士不要“出技以怒強”,要內斂鋒芒謹慎處世,在各種矛盾斗爭中以求全身遠禍。
從歷史中“驢脾氣”文人的遭際及柳宗元自身的處境來看,《黔之驢》的“全身遠禍”思想也很明顯。驢以性子執(zhí)拗出名,人稱“驢脾氣”。中國歷史上許多才情兼?zhèn)涞奈娜藢W士在精神和性格上與驢都有相通之處。他們學識淵博是治世之能臣,敢怒敢言,表現(xiàn)出桀驁不馴的“驢性”氣質,但在集團內部斗爭中,他們的顯才和倔強脾氣卻給其帶來了不幸。柳宗元就是一位有才學和抱負且極富“驢性”氣質的人,他正直勇敢,嫉惡如仇,在永貞革新運動中與宦官、豪強及舊官僚展開了尖銳的政治斗爭,直到失敗?!肚H》是革新失敗柳宗元被貶永州后所寫,黔驢曲折地表達了他的哀怨和痛苦。林紓曾明確指出《黔之驢》“全身遠禍”的寓意:“《黔之驢》,喻全身以遠禍也。驢果安其為驢,尚無死法,惟其妄怒而蹄,去死始近?!盵5]
第二,《驢皮本生》教育古印度人為人以信的交友之道?!扼H皮本生》所屬的《五卷書·已經得到的東西的喪失》的故事梗概為:海怪與猴子交友,海怪因老婆想吃猴子的心,欲請猴子到家中做客,以便殺之,猴子以計脫險后與海怪絕交。故事“講交友之道。交朋友要提防朋友變心,一旦變心要能使用妙計脫險。這同樣既適用于國王,也適用于一般平民。在國家大事和人民的生活中是常常會遇到這種情況的。因此,這種故事有普遍的教育意義?!盵6]
《驢皮本生》教育古印度人民為人應講誠信,交友應真誠,不能干損人利己的事情。驢被披上虎皮后吃大麥,聞母驢叫而鳴導致真相敗露,最后被憤怒的看地人打死,它的死似乎罪有應得。然而,這一切應該由驢主人洗衣匠來承擔,是他沒有食物把驢喂壯實,是他想出將虎皮披在驢身上讓其去吃麥子的投機之法,驢肥起來后他依舊把驢放出去吃麥子,是洗衣匠的貪婪造成了驢的滅頂之災。印度這一古老的寓言除教育人們要誠信交友、慎重交友之外,還告誡人們不要貪婪,更不能將自己的私利建立在損害別人利益的基礎上,一旦真相敗露,不僅驢死人手,還會落下不好名聲。
第三,《披著獅皮的驢子》諷刺了法蘭西騎士的狐假虎威。拉·封丹是法國著名寓言詩人,他常通過動物形象諷刺當時法國上層社會的丑行和罪惡,嘲笑教會的黑暗和經院哲學的腐朽。作者通過《披著獅皮的驢子》的故事諷刺了那些沒有武德和本領,只會借著騎士衣服作威作福的騎士。詩歌最后一句清晰地點出了主旨:“在法國有很多人名氣很大,這篇寓言用來比喻他們實在十分恰當。只要穿上一套騎士的服裝,就會使人顯得驍勇異常!”
《黔之驢》《驢皮本生》《披著獅皮的驢子》三個故事雖同源,主角驢都因現(xiàn)出原形,或死掉或回到磨坊,但在不同的文化系統(tǒng)中,故事被賦予了不同的文化寓意:“中國驢”詮釋著“全身遠禍”的處世思想;“印度驢”教育著“為人以信”的交友之道;“法國驢”諷刺著狐假虎威的沒落騎士。
二、多樣的驢文化形象
《黔之驢》中身龐聲洪技窮的“中國驢”,《驢皮本生》中為食色而亡的“印度驢”,《披著獅皮的驢子》中狐假虎威的“法國驢”,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呆笨、愚蠢。但驢在世界各國文化中的形象可謂復雜多樣,人們的評價褒貶不一,不是笨、蠢二字能簡單概括。
第一,難聽的驢叫和悅耳的驢鳴。驢愛叫,其聲音洪亮,氣勢宏大,尤其是公驢見到母驢而發(fā)情時的叫聲更是歇斯底里。驢叫聲廣為人知,然而,在不同文化中,人們對此卻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驢叫難聽刺耳。中國有劉繼莊“驢鳴似哭,馬嘯如笑”的對比;有山東“貓叫貓、老驢嚎、搶鍋鏟子、銼鋸條”的“四最難聽”。阿拉伯有《古蘭經》對驢鳴如同地獄般恐怖的貶低——“不信主的人們將受火獄的刑罰,那歸宿真惡劣!當他們被投入火獄的時候,他們將聽見沸騰的火獄發(fā)出驢鳴般的聲音,”“最討厭的聲音,確是驢子的聲音”[7]。也有人對驢鳴喜愛有加。驢有在夜晚換更時鳴叫的特點,中國古人將驢視為知更懂時有靈氣的動物;驢鳴聲遏行云,痛快淋漓。中國有曹丕帶著大家學驢鳴為生前喜學驢叫的王粲送行的趣聞;中亞有古波斯人利用驢氣勢磅礴的長鳴嚇到敵人的戲劇性戰(zhàn)例。驢叫難聽還是悅耳,不同人有不同的評判。
第二,愚笨的驢和聰明的驢。驢性情溫馴,聽從役使,上了套就順著路子拉磨拉車,被人騎也老老實實。同時驢生性執(zhí)拗、膽小,只向前難后退,只能順其毛,不能逆其毛,很固執(zhí)。鑒于驢的性格特點,不同文化中驢呈現(xiàn)著不同的形象。有人憎惡驢的呆笨,詆毀驢的無能。中國有“騏驥不能與罷驢為駟,鳳凰不與燕雀為群”的“蹇驢”;有“世有一等愚,茫茫恰似驢”的“蠢驢”。印度有一再相信豺狼和獅子最終落入獅口的“呆驢”。法國有面對數(shù)幾垛谷草不知先吃哪垛而活活餓死的“傻驢”。古希臘《伊索寓言》中,驢子多是色厲內荏、冒充智者的愚人,有的馱神像而自以為是,有的軟弱得因摔一跤而嚎啕大哭,有的馱鹽時因機關算盡而一命嗚呼。也有人贊揚驢的智慧,喜歡驢的耐勞。中國文化里,張果老倒騎毛驢走天下,驢沾有了仙氣;阿凡提笑騎毛驢游四方,驢充滿了幽默和智慧;孟浩然、賈島等人驢背上吟詩作對,驢帶有了詩性。《伊索寓言·驢子和狼的故事》中驢的聰明助它逃過狼口。《驢子和農夫》的故事里驢的智慧和堅韌救了自己。驢愚笨?驢聰明?全在于人們各自的看法和用途。
第三,罵人的代名詞和形象的標志。驢的外貌較為另類:形象似馬體型比馬小,頭大臉長耳長,胸窄肢瘦軀干短,體高和身長大體相等,呈正方型。加之特殊的聲音和矛盾的性格,驢在多種文化中是罵人的代名詞。中文諷刺人的無能用“黔驢之技”,比喻人表情淡漠用“拉長了驢臉”,嘲笑答非所問用“驢唇不對馬嘴”。英文中有許多以“驢”喻“笨”的語句。如“as stupid as a donkey”(和驢一樣笨),“as obstinate as a donkey”(頑固之極),“donkey act”喻指愚蠢的舉動。當然,驢的形象并非差至極點,世界不乏喜歡驢的國家和民族,驢還是不少地區(qū)形象的標志。在美國驢成為民主黨徽記標志的圖案;在意大利驢被稱為“人類最好的朋友”;在西班牙加泰羅尼亞人以“驢的傳人”自居;在墨西哥奧通巴鎮(zhèn)被稱為“世界驢鄉(xiāng)”,舉辦“毛驢世界杯”;在埃塞俄比亞驢是人們心中的圣物,也是女子最好的陪嫁;在中國,驢是陜北人的牲靈,當?shù)赜薪o驢駒“出滿月”的習俗。
驢的鳴叫,或悅耳動聽或刺耳難聽;驢的性格,或溫順或執(zhí)拗;驢的形象,或貶損或褒獎,不同文化對驢有不同的態(tài)度和看法,不是愚蠢、呆笨可以概括。《黔之驢》《驢皮本生》《披著獅皮的驢子》中的笨驢子,只是三種文化中驢形象的一些例子。
結語
《黔之驢》《驢皮本生》《披著獅皮的驢子》是版本相似的三個寓言故事,三只驢的遭際雖然相似,但在不同文化下,它們卻蘊含了迥別的寓意;雖然三只驢的智慧技能都低下,它們是愚笨的象征,但在世界范圍內,它們的同類卻呈現(xiàn)著不同的文化形象。認識不同文化系統(tǒng)下的驢形象,有利于我們更辯證地看待驢,從而有利于更清楚地了解不同文化賦予在相似版本故事中的不同寓意。
參考文獻
[1] 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編第一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51-352.
[2] 季羨林.五卷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335.
[3] 遠方.拉封丹寓言詩[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183.
[4] 董明.《黔之驢》的主題思想[J].釀酒科技,2007(8):82.
[5] 林紓.韓柳文研究法[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96.
[6] 季羨林.論《五卷書》[J].外國文學,1981(2):7.
[7] 馬堅.古蘭經[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