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染
關鍵詞:后現(xiàn)代主義設計展示空間設計隱喻與象征設計語境
引言
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在20世紀60年代,起源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是哲學思想、文學文化、藝術設計等方面針對現(xiàn)代主義設計的—次思想變革,而設計界最早的思想變革發(fā)生在建筑領域,是建筑設計師們對標準化設計的反思與突破。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可以看作是一種對于現(xiàn)代主義建筑形式上的—次修正,以及對裝飾和對歷史的思考。
展示設計的設計目的在于表達和敘事,強調設計語境的營造,因而展示設計的形式化研究是展示設計研究的關鍵,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的設計理念在展示設計中得以更深刻的體現(xiàn)。
一、后現(xiàn)代主義
(一)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設計的形成
工業(yè)革命迎來了工業(yè)化的生產方式,批量生產的模式,大量的產品標準化生產,加速也普及了生產與使用。這個時代迎來了現(xiàn)代化、標準化的現(xiàn)代主義建筑設計。勒·柯布西耶用建筑五要素精簡了建筑構成形態(tài),同時強調了建筑形態(tài)的標準化,密斯提出“少即是多”的設計思想,是現(xiàn)代主義設計中標準化、理性化的體現(xiàn)。
二戰(zhàn)結束后,面對社會環(huán)境的動蕩與突變,人們開始反思這個被標準束縛的時代,開始批判并突破現(xiàn)代主義設計的理性規(guī)則,而迎來了后現(xiàn)代主義設計運動,而建筑領域的設計運動是后現(xiàn)代設計運動中最先發(fā)生的。
被譽為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設計之父的羅伯特.文丘里于1966年,出版發(fā)表了《建筑的復雜性與矛盾性》一書,書中明確表達著對于現(xiàn)代主義思想的批判,和對現(xiàn)代主義設計風格的突破。到上世紀80年代后,當西方建筑界開始關注后現(xiàn)代主義作品時,后現(xiàn)代主義愿意吸收各種歷史建筑元素,并運用折中風格和諷刺手法。
(二)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設計的特征
后現(xiàn)代主義的設計理念,是在現(xiàn)代主義和國際主義設計的基礎上采用歷史裝飾手法,通過折衷主義的裝飾形式,和象征隱喻的裝飾手法,實現(xiàn)裝飾設計的建筑設計風格。主要具備以下五個方面特征:
1.在設計中恢復裝飾并且強調追求建筑的形式裝飾;
2.采用具有歷史裝飾動機的,并且建立在現(xiàn)代主義基礎之上的折衷主義:
3.具有諷刺、戲謔或者調侃的情緒色彩:
4.在處理裝飾細節(jié)上較為含糊,
5.對于建筑形式的追求大于對于建筑功能的追求。
后現(xiàn)代主義的建筑裝飾目的更多的是完成建筑家們對建筑藝術語言的追求,也是建筑功能和結構需求方面的物質過甚的產物。例如弗蘭克.蓋里在設計的洛杉磯迪士尼音樂廳,如圖1。建筑師對于建筑的裝飾形式及其內部樂曲展示的強調遠遠勝于建筑結構,建筑的設計不再局限于建筑的物質存在,而更傾向于一種形而上學的探討,是人性化的、生活化的思想。著名建筑評論家查爾斯.詹克斯曾在他的書籍中提到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的表達,他認為,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即表達了特定的建筑形式藝術語言,又表現(xiàn)了大眾對某種生活方式的興趣。
綜上所述,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我們可以總結其三大特征:注重建筑形式的、具有傳統(tǒng)動機的折衷主義裝飾和貼切人性生活的設計。
二、展示設計
(一)展示空間
展示空間區(qū)別于其他的空間,設計目的在于呈現(xiàn)展示內容、傳達信息,其裝飾設計的目的是通過各種顯性或者隱形的形式,在短時間內向受眾傳遞信息并說服受眾。
(二)展示空間的構成
展示空間設計中包含三個要素:“建筑空間”、“敘事空間”、“想象空間”?!敖ㄖ臻g”是一個建筑從建筑外觀到物理性的建筑空間形態(tài)?!皵⑹驴臻g”是通過情景的營造,傳達展項的思想、知識、文化,以講故事的形式,敘述空間內部的故事。而如何引導觀眾的想象,這需要空間的氛圍營造、多媒體的互動,就構成了“想象空間”。建筑空間和敘事空間所構成的是由具體的有形之物構成的空間形態(tài),而想象空間是一種精神空間,其追求的是在思維、感受上與觀眾達成共識。
(三)展示空間的類型
文章根據(jù)展品的不同,大致將展示空間分為三類。來分析這三要素是如何構成具體的展示空間形態(tài)的:
1.藝術類展示空間
藝術類展示空間的受眾是對藝術價值有一定理解和追求的觀眾,這是一小部分群體,大部分的普通觀眾是在這樣的展陳空間中與展示作品是存在疏離感的。
此類的展示空間的展品以藝術作品為主,空間由于展示內容以其藝術精神含義為主導,幾乎不存在敘事空間,而絕對性的強調想象空間。建筑空間多為白盒子空間,極少裝飾,是以展陳的功能性為主導設計空間。
2.文物類展示空間
此類的展示空間的展品以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物為主,其展示的任務在于向觀眾傳達出一個歷史時期的文明,具有一定的文化教育傳播的色彩。此類空間的受眾是相對大眾化的。
這要求空間十分注重敘事空間,設計目的是向觀眾完整講述展品的故事。想象空間的設計目的是氛圍上形成空間的敘述語境,在空間中完成輔助敘事的工作。
3.歷史紀念類展示空間
空間與文化類展示空間較為相似,不同的是展示內容主要為人物、事件。它向觀眾傳達著故事或者人物的精神內涵,例如:宋慶齡故居、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等。
空間對三要素的要求和文物類展示空間類似的。不同點在于,其一,類似宋慶齡故居,坐落于其原始住宅中,其建筑空間在展示設計中是原本存在的,它自身帶有想象空間的成分。其二,只有少量具體文物作為輔助介紹,想象空間的成分就要加強。
三、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設計思想在當代展示設計中的體現(xiàn)
最早的博物館展示空間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繆斯神廟”,是在公元前三世紀,托勒密.索托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創(chuàng)建的,專門用來珍藏文化珍品,被公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梢姡┪镳^的最初功能就是珍藏文化珍品。隨著物質生產生活不斷發(fā)展,當代展示空間功能和形式也更加多元化,人們越來越強調文化珍品的“文化”,展示空間的建筑形式和裝飾特征也圍繞著文化,裝飾設計手法圍繞三個展示空間的構成要素,構成展示空間與展品文化的聯(lián)系,尋找文化與受眾的共鳴。
(一)建筑空間的形態(tài)
建筑空間是帶給受眾第一感官的部分,它表達著整個展館的精神文化,用顯性的建筑外形表達著隱形的建筑精神空間,營造著建筑環(huán)境的語境。
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強調空間的隱喻象征關系,以此表達建筑的精神空間。太平洋設計中心是坐落于美國的辦公型建筑,由西薩.佩里設計,于1972年建成。它是后現(xiàn)代主義表達轉喻、象征含義的標志性建筑。一期的藍色建筑體的設計,其外形象征著“藍色鯨魚”,用來傳達生態(tài)主義的思想。
羅伯特·文丘里所設計的母親之家是后現(xiàn)代主義開端的性建筑,他在建筑的形式結構上延續(xù)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宮殿三分法,褪去古典主義的裝飾元素,沿用了其建筑構成形式和比例樣式。這個案例是十分典型的對歷史主義裝飾的沿用,不是照搬套用,而是在歷史裝飾風格上提取一定的設計手法,并結合新型材料的運用設計建筑。
中國宣紙博物館坐落于安徽省宣城市涇縣,宣紙是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承載著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書畫文化發(fā)展,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色彩。宣紙博物館的建筑單體元素是單張的宣紙,采用線性構成的形式層疊,再進行整體的扭曲變形。設計象征著數(shù)以千萬的宣紙層疊,隱喻傳統(tǒng)紙藝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幾經(jīng)變遷,不但承載了中國書畫文化的發(fā)展,也形成了自身的紙藝文化。建筑簡約的造型蘊含著宣紙文化的建筑精神,這樣的形式正是后現(xiàn)代主義對隱喻和象征的追求在當代中國展示設計中的體現(xiàn)。
圖2為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展示空間,是我國第一個大型公辦的當代藝術館,用于承辦現(xiàn)今各大當代藝術展覽和上海雙聯(lián)展。高達165米的煙囪展廳是其最具有特色的展廳。
我國的當代藝術發(fā)展是經(jīng)歷了整個時代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它是時代文化的產物。為了宣揚這樣的文化,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選用原南市發(fā)電廠改造設計,見證了上海從工業(yè)時代開始到現(xiàn)代化大都市的歷史變遷。這體現(xiàn)了后現(xiàn)代主義對歷史的沿用與追溯。
建筑空間在改造過程中保留了其原有的工業(yè)元素,如鋼筋混凝土柱、煤粉分離器、室內空間保留了其原有的吊車。建筑師在對建筑的北外立面進行改造時,除了消防樓梯通道外,運用了大量的灰色金屬板材覆蓋裝飾,在材料的性能上同時配合了空間的工業(yè)元素,在建筑裝飾上構成了現(xiàn)代化的折線元素。建筑室內新增的改造設計部分,大部分被漆上白漆,與原有建筑灰色帶有銹斑的成分形成對比,符合了藝術展示空間的白盒子屬性,同時有效地配合了建筑空間的氛圍。這體現(xiàn)了后現(xiàn)代主義對歷史的沿用與追溯,而對歷史建筑的沿用和展品文化的結合,才能更好地與受眾產生共鳴。
對于傳統(tǒng)建筑風格的沿用,是表達歷史傳統(tǒng)文化的必要手段。在展示空間中,由于展品的文化歷史性,設計師更多采用帶有展品歷史風格的折衷主義裝飾來暗含、隱喻展品的文化歷史,從而使設計更貼近受眾,這是一種后現(xiàn)代主義關注人性化的體現(xiàn)。
圖3所示的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中,建筑空間采用傳統(tǒng)的中國建筑結構,體現(xiàn)了展示空間中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設計語境。中國館由四組巨柱撐起,結合整體建筑的造型,構成一個“鼎形”。在青銅器時期,鼎是王權的象征,四個巨大的柱腳支撐著建筑主體,象征著莊嚴的權威和力量,隱喻“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的展示主題。建筑上部的設計,采用中國傳統(tǒng)建筑結構中的“斗拱”,是我國木結構建筑中的一個構建,在建筑中起著受力與分散力的作用,是支撐傳統(tǒng)建筑架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國館的斗拱由56根方柱構成,隱喻中國56個民族和諧發(fā)展。斗拱的每個小方形立面都刻有印章式的篆文,文字是考古中的重要資料,元素的引用使得建筑的歷史色彩更加濃厚。建筑色彩采用具有文化象征意義的中國紅。整體建筑設計運用了中國傳統(tǒng)元素特征,隱喻中國文化,是典型的采用歷史折衷主義裝飾而達到文化象征的效果。
(二)敘事空間與想象空間
敘事想象空間與建筑空間不同,建筑空間是整個展示空間的整體精神內涵,敘事空間是根據(jù)展品文化歷史的脈絡,以講故事的方式陳述文化,空間設計中對傳統(tǒng)文化元素符號的引用更加細膩,從結構、材質、燈光、元素符號等各個方面隱喻空間的精神內涵狀態(tài)。而想象空間是離不開敘事空間而單獨存在的,它是空間的整體語境,更多的是通過多媒體的方式補充敘事。在展示空間中這些手法輔助于展品,能夠達到營造展示氛圍,形成展示語境,充分與觀眾溝通的效果,達到展示空間在最短時間內向觀眾轉遞信息并且說服觀眾的任務。空間會更具功能性的不同和歷史脈絡的不同,做出設計上的變化。
南京六朝博物館在第一展廳序廳就陳列了兩個裝飾柱列,如圖4。該博物館提取了傳統(tǒng)建筑的結構元素,配合木質材料構成的設計,達到想象空間的設計目的。柱列的設計形態(tài)類似前文所論述的世博會中國館,不同的是,室內的裝飾柱列體量較小且采用木材飾面。木材飾面的木紋較為粗糙,色彩較為柔和,設計通過對歷史的沿用表達的是較為樸實、莊重、濃厚的空間氛圍。序廳的空間設計主要采用方柱的排列,裝飾柱列的也是由方柱構成,天花也是木飾面的方柱間隔排列,中間采用黑色漆面,一方面是空間疏密對比,一方面便于序廳的燈光排布。序廳的背景墻以較細的木質格柵背后垂有竹簾,起到分割空間和構成空間疏密關系的裝飾功能作用。對于木材、竹材的選用,是對歷史的沿用,構成展示空間所隱喻的想象空間。
相較于序廳空間,館內的裝飾和陳設是和展品息息相關的,由整體空間細化到了細節(jié)的裝飾,并且變化更多。六朝博物館第一展廳的第一個模塊,如圖5。裝飾上傳統(tǒng)的木柵格立面與編織草藤地面鋪裝的運用,結構上四方對稱的空間形態(tài),都是具有傳統(tǒng)裝飾動機的元素。在模塊與模塊的過渡空間中選用具有中式家居陳設,構建場景化或者半場景化的布置設計,達到敘事和想象空間的要求。在蓮花主題的文物展示中,蓮花被提取為傳統(tǒng)紋樣,以簡單的幾何形態(tài),運用在天花的造型上,形成上下凹凸關系,紋樣運用在地面鋪裝上,形成材質的變化。空間中,天花與地面相互呼應,展示上,展品文化有效的融入空間,構成象征隱喻的手法。
在書畫展廳,書畫前都排布有休憩的座椅,椅上備有耳機口,使得受眾在休閑的狀態(tài)下,感知書畫與古典音樂,結合空間裝飾氛圍的營造,能夠更好地接受展品文化。這樣的設計強調空間與人的溝通,通過顯性的建筑空間,營造隱性的氛圍,達到與文化對接,與觀眾溝通的設計目標。這些設計細節(jié)都體現(xiàn)著后現(xiàn)代主義的與傳統(tǒng)對話、與大眾對話的理論特色。
結語
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的理論體系對當代中國展示設計的發(fā)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展示設計在設計手法上、元素處理上、空間構成上、都運用著后現(xiàn)代主義中隱喻和象征、具有傳統(tǒng)動機的折衷主義裝飾的手法。展示設計應該提倡,提取傳統(tǒng)文化、展品文化中的文化元素,結合后現(xiàn)代主義設計理念,使地域文化通過象征或隱喻修辭的設計手法與展示空間融為一體。文化便得以傳承,建筑也因此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不論是現(xiàn)代主義還是后現(xiàn)代主義,都是帶有自身時代色彩的理論體系,面對與社會發(fā)展并存問題,需要的是對時代的不斷思考與反思,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去看待問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