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艷紅
(張家港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江蘇 張家港 215600)
急性腦梗塞作為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腦部血管疾病,患者腦部局部組織腦血管出現了急性阻塞后,導致腦部缺血缺氧以及腦組織壞死,并引發(fā)一系列的神經系統(tǒng)癥狀。只有對患者進行早期有效的診治,才能夠改善患者的癥狀。臨床上主要通過吸氧、微循環(huán)改善和降壓降糖方式進行急性腦梗塞患者的治療,但是臨床治療效果有限,對于患者受損的神經功能也無法進行有效的改善。本文選取86例急性腦梗塞患者,就阿托伐他汀在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進行探究。
研究對象是在本院接受治療的86例急性腦梗塞患者,時間段在2017年1月—11月。其中男46例,女40例,年齡在40~76歲,平均年齡(57.8±5.1)歲,應用雙盲法進行患者的分組處理,對照組跟觀察組患者各43例,一般資料在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
兩組患者均給予腦保護、抗血小板、降顱內壓以及改善腦部微循環(huán)等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應用川穹嗪注射液進行治療,藥物劑量為20ml,加入到0.9%氯化鈉溶液250ml中進行靜脈滴注,每日兩次。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進行治療,每次服用10mg,每日一次,兩組患者均給予兩周的治療[1]。
對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以及NIHSS評分進行對比分析,療效評定標準如下。顯效:患者各項臨床指標均恢復正常,神經功能損傷也得到了很好的修復。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得到了明顯的好轉,生活基本可以自理。無效:患者未達到上述指標標準,臨床癥狀甚至還得到了進一步加重。
研究數據采用SPSS21.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通過%進行表示,計量資料則是(±s),進行χ2或者t檢驗,P<0.05表明差異顯著。
對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對比,觀察組患者顯效26例,有效15例,無效2例,治療總有效率95.35%;對照組患者顯效20例,有效15例,無效8例,治療總有效率81.40%,兩組患者對比存在顯著差異(P<0.05)。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對比無顯著差異,在經過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NIHS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
表 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對比(±s,分)
表 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對比(±s,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3 18.2±0.3 9.8±0.4對照組 43 18.1±0.5 15.6±1.3
近年來隨著我國老齡人口增加,急性腦梗塞的發(fā)病率也有較大程度上升,對于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生命安全均造成了嚴重的威脅。急性腦梗塞的病因比較復雜,還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還需要在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類型,進行治療方案的針對性選擇。隨著我國腦血管診療水平的不斷提升,雖然將死亡率進行了有效控制,但是依舊存在有比較高的致殘率,很多患者還會遺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對于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也會造成嚴重的影響[2]。
急性腦梗塞多發(fā)于50~70歲的人群,臨床癥狀表現為頭痛、頭暈、眩暈以及短暫性肢體麻木等,患者多在安靜以及睡眠中起病,部分患者在1~3天內的病情會達到高峰,若未及時治療,對于急性腦梗塞患者的生命健康跟安全也會造成嚴重的威脅。傳統(tǒng)急性腦梗塞治療主要采用川穹嗪注射液進行治療,但是該藥物無法對患者的受損神經功能進行恢復,也就難以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他汀類藥物作為心腦血管治療時的一種常用藥物,通過服用該藥物能夠對患者的平滑肌細胞增殖跟遷移起到一定的抑制效果,促使HMG-COA還原酶性下降,使得膽固醇的合成量得到有效控制,借此來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3]。此外通過服用阿伐他汀的模式,還能夠對患者蛋白質起到良好的刺激作用,還能夠通過調控誘導平滑肌細胞凋亡的模式,對動脈硬化起到良好的優(yōu)化效果。阿伐他汀還能夠避免急性腦梗塞患者的神經功能進一步受損,改善患者的NIHSS評分,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治療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P<0.05),其NIHSS評分也要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
綜上,急性腦梗塞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療,能夠降低患者的NIHSS評分,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優(yōu)化患者生活質量,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