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津濤
因為穿錯衣服而打打殺殺的奇事由來已久,其中理由也是五花八門。
穿衣與“尊卑”
戰(zhàn)國時代的齊威王因看不慣民眾穿得舒服漂亮,就頒布禁令:凡身著錦繡者,與誹謗國君同罪,也就是得死。
自漢代開始,不許穿與自己的身份、等級不符的服裝,成了明確的法律條文。到了唐代,普通人如果穿了顏色越級的服裝,要么坐牢要么去死。不只是顏色,朝廷在尺寸上也有禁令。李德裕做淮南觀察使時勒令當?shù)貗D女剪短裙子,因為朝廷有規(guī)矩,婦女之裙最多只能有三寸拖地。
宋代延續(xù)唐制,服飾禁令更為細致。宋真宗時,皇后侄女杜氏穿了帶有銷金(一種在衣服上貼上極薄黃金的裝飾)的衣服,但因是自家親戚,不便打打殺殺,于是杜氏被勒令出家為尼。
朱元璋也非?!瓣P心”民眾穿什么一一你們這些普通百姓,做衣服不許用“金繡、錦綺、經(jīng)絲、絞羅”,做飾品不許用“金、玉、珠翠”。用什么呢?只許用“綢、絹、素紗”,做飾品只能用銀。而且,做靴子絕不允許“裁制花樣金銀紋飾”。有人違規(guī)怎么辦?抓起來,再看當時的心情,打屁股或者殺頭。
再往后,明代百姓甚至完全被剝奪了穿靴子的權利。監(jiān)察御史王英某次穿著靴子微服進城,被守門人抓住送官。王英慌忙解釋自己是當官的,并命人取來存放在船中的官服袍帶,好說歹說才逃過一劫,洗刷掉“違法穿靴”的嫌疑。
穿衣與“愛國”
北魏時期,官員賀狄干出使后秦,被扣押在長安多年。后來賀狄干歸國,北魏太祖拓跋珪覺得他的穿衣風格“有類羌俗”,怎么都看不順眼,于是賀狄干被弄死了。
宋仁宗曾經(jīng)下令,境內所有民眾一概不許“效契丹服乘騎鞍髻轡”,違者嚴懲不貸;宋徽宗的禁令更狠,他下詔通告全國,誰敢效仿契丹的穿衣風格,如頭戴氈笠之類,按照“違御筆”論罪?!斑`御筆”之罪有多大?宋徽宗的規(guī)定是:官府拿到皇帝的御筆批示之后,滯留一個時辰不處理,打100棍屁股;滯留一天,坐一年牢;滯留兩天,流放3000里;滯留三天,要摘腦袋。
在朱元璋看來,百姓選擇穿什么衣服,與他們是否忠心于現(xiàn)政權直接相關。他嚴厲禁止所有人再穿戴任何帶有元朝風格的服飾,那判斷標準是什么呢?全憑他的喜怒與好惡。當然,朱元璋常戴“直檐大帽”進進出出,盡管這種風格的帽子是元代皇帝平時所用,但他說不算“胡衣”,自然不算。
皇太極建立后金政權后規(guī)定,敢有如關內漢人一樣穿衣、束發(fā)、裹足者,嚴懲不貸。清軍入關后,順治下詔,要想成為“大清子民”,必須留發(fā)辮、穿馬褂;如有人遲疑,按“反清”重罪論處;如有人想方設法規(guī)避、在執(zhí)行上打折扣,決不輕饒。
以上與穿衣有關的禁忌五花八門,但究其本質,不過是因為穿衣被賦予了區(qū)分階層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