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 571158)
海南位于我國的南海,地處熱帶、亞熱帶交接之處,屬熱帶島嶼季風氣候,這里不僅海陸資源極其豐富而且歷史文化也極其深遠。海南的民族民間舞主要由黎族、苗族和漢族三個民族構成,每個民族的舞蹈都有其各自的特色,即使同一個民族的舞蹈,也因地域的差異而略有不同。但是文化作為人類物質與精神的產物,在其傳播過程中,既有差異的一面,又要相互融合。而這種文化的兩重性,在海南黎族民間舞中顯得尤為突出。
黎族是我國嶺南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海南島中南部,是海南最早的民族,據(jù)統(tǒng)計到2010年黎族人口數(shù)為127.74萬人。他們大約居住在瓊中黎苗自治縣、白沙黎族自治縣、昌江黎族自治縣、樂東黎族自治縣、陵水黎族自治縣、保亭黎族自治縣以及東方市、五指山市、三亞市等。由于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生活條件造就了黎族人民獨特的民族文化。
黎族民間舞蹈的形成,深受著黎族人民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抗戰(zhàn)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它根植于黎族的社會生活,凝聚著黎族人民的精神與智慧,同時也是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民族的舞蹈都有它獨特的運動體態(tài)和舞蹈動律,這也是區(qū)分不同民族舞蹈的獨特性標志。黎族舞蹈的體態(tài)為:三道彎,即脖子、胯、膝蓋三個部位朝三個方向進行彎曲,動律為膝蓋和腳剛柔結合的上下顫動、左右擺動。這是黎族人民常年生活在山區(qū)、身穿短裙的生活寫照,常年的翻山越嶺,練就了雙腳及雙膝極具彈性的顫動,穿林涉水時,造就了俯身、側身、屈膝等體態(tài)。它歷經千年的傳承,由老一輩藝術家深入挖掘,將民間風俗、性格氣質、審美心理、音樂服飾等匯聚一起,構成了重要的黎族舞蹈文化。
黎族民間舞蹈表現(xiàn)手段古拙、表演風格質樸,濃郁的生活氣息使女性的舞蹈動作輕快、靈巧又柔美。男性的舞蹈動作剛勁、敏捷又不失幽默。黎族民間舞蹈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為宗教祭祀祈求平安類型的舞蹈。第二類為人民勞動生活、生產類型的舞蹈。第三類為戰(zhàn)爭抗戰(zhàn)類型的舞蹈。
1.巫術祭祖類的舞蹈
大部分民間舞蹈的起源都與敬神祭祖的巫術有著不可緊密的關系。它認為世界萬物——日、月、天、地、山、水、樹等自然界和各種動物都存在“靈魂”,那時的人們?yōu)榱丝梢缘玫酱笞匀坏谋幼o,所以進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如:圖騰崇拜、自然崇拜、祭祀祖先等等,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這種祭祀、崇拜活動逐步演變成了舞蹈動作。因此很多舞蹈中出現(xiàn)的道具多以勞動工具或祭祀用具為主,舞蹈也多為嚴肅的祭祀場景。例如:《跳娘舞》中娘母的驅鬼祈神的舞蹈動作、《趕鬼舞》中道公的驅鬼動作。這些由于要表現(xiàn)對神靈的虔誠,所以在起舞時,無論身體如何舞動,頭始終朝向祭壇,下肢動作無論是快或是慢、是跑或是跳都要將上身保存盡可能的平穩(wěn),這種上身平穩(wěn)的舞蹈動作,是黎族民間舞顯著的動態(tài)特征,同時祭祀中出現(xiàn)的前后動律 、順擺動律和橫擺動律,也作為常用的舞蹈動作語匯出現(xiàn)在黎族舞蹈當中,這說明,黎族民間舞蹈風格的形成,不僅有文化的影響,更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的直接產物。
2.喪葬類型的舞蹈
黎族人信奉宗教,他們認為,人是由肉體與靈魂相結合。人死后是有靈魂的,即使肉體消亡,靈魂依然存在。在喪葬儀式上所跳的舞蹈為《五方舞》,他們認為人死后,其靈魂依然游蕩在荒郊野外做“殤鬼”被惡鬼欺凌。舞蹈時,在東南西北中設立五個方位設立神位,再由“道公”帶領五個表演者先逆時針再順時針,圍繞神位而舞,場面嚴肅、熱烈。
3.生殖崇拜類型的舞蹈
隨著父系社會的建立,男性在社會上占據(jù)了主導地位,除了在農業(yè)生產和狩獵活動中占有主要作用,同時對人類繁衍后代也產生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生殖崇拜類型的舞蹈是以此階段為社會背景而產生的。如跳《老古舞》時,舞者在用草繩系在腰間,象征著男性的生殖器官。舞蹈時舞者不停的晃動草繩,仿佛男女正在繁衍后代,從而凸顯男性強有力的身體及男性在繁衍后代中的重要性。
一個地區(qū)民間舞蹈的形成可以從形式與內容兩個方面所呈現(xiàn),肢體動作作為民間舞蹈最重要的形式,雖受內容制約,卻是舞蹈風格獨特性最顯著的標志。自然環(huán)境決定著該地區(qū)的勞動生產方式,勞動生產方式又決定著人體肢體運動的方式,它直接影響著一個地區(qū)或者民族舞蹈風格的形成,它的體態(tài)、動律、步伐都與自然環(huán)境與勞動生產方式的特點息息相關。例如《舂米舞》,它以杵和臼為道具,通過杵和臼的擊打、杵和杵的擊打,發(fā)出鏗鏘有力的音樂節(jié)奏,舞蹈動作就是模擬舂米的勞動過程。音樂古樸、動作粗獷的舞蹈表現(xiàn)風格。它是黎族婦女勞動生活的真實寫照,同時,展示了黎族婦女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精神風貌?!度氯肥抢枳迦嗣竦膫鹘y(tǒng)節(jié)日,這一天,年輕小伙子小姑娘們穿著節(jié)日的盛裝三五成群來到坡上,通過對歌傾訴愛情,尋找伴侶。通過舞蹈化的肢體動作將平凡的生活細節(jié)、普通的生活現(xiàn)象升華,形成風格獨特的舞蹈動作。有生命力的舞蹈一定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勞動生活類的舞蹈,由于與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在黎族社會中有著一定的社會地位。這些勞動生產的方式,使黎族民間舞蹈形成了以腰胯動律和下肢動作為主、步伐靈活的特征。
在西漢時期,海南島上設立了郡縣,同時黎族與先民封建統(tǒng)治政權進行持續(xù)的反抗斗爭,達2000多年,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黎族人民才獲得解放。多年的反抗斗爭,對整個黎族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以抗戰(zhàn)類型舞蹈的產生是必然結果?!跺X玲雙刀舞》是一部反應黎族人民敢于反抗、不懼惡勢力 ,將斗爭反抗到底的舞蹈形象。舞者手拿錢玲和雙刀,步伐靈活、動作嫻熟,雙眼虎視眈眈的直視對方,手中的錢玲和雙刀不斷發(fā)出刺殺和敲擊的聲音,在默契配合和熟悉的節(jié)奏中,以古樸的半蹲扭擺姿態(tài)一進一退,一轉一跳中,將英勇抗斗演繹的淋漓盡致?!洞蚯琛芬彩欠从忱枳迦嗣穹纯苟窢幍奈璧福憩F(xiàn)形式與《錢玲雙刀舞》基本相似。不同的是《打曲舞》場面宏大,可多人共同參與。它表現(xiàn)了黎族人民與自然抗戰(zhàn)的堅定信心及頑強的生活態(tài)度。
黎族的先民在與大自然不斷爭斗的過程中生存下來,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及審美原則。他們大多生活在縱橫陡峭的山區(qū),生活與生產中的運物取水都離不開人的腰、背、腿及腳部的用力。促使人的腰背必須挺直肩部必須端正,而下肢必須以扭腰、屈膝,橫擺胯部及雙腳的顫動來保持整個身體的平衡,長此以往,這種生活中的動作便自然而然成為了舞蹈動作。因此,黎族民間舞蹈要求腰與胯要流暢的移動、膝部要靈活的屈伸及腳下的動作要靈活多變。其中在舞蹈中最為常見的:(1)橫擺動律——髖關節(jié)左右擺動,是黎族舞蹈的主要動律,是在顫膝的基礎上,以腰為軸,通過腿部不同形態(tài)的配合,髖關節(jié)左右橫向擺動所形成的。(2)順擺動律——同手同腳。順擺動律是黎族舞蹈風格的重要標志。舞蹈時,黎族婦女身穿短衣短裙,略顯婀娜,其服裝限制了大的步伐,只能以抬小腿、后踢腳、旁靠膝等為主要特征,那種由胯部提攜、小步行走及高位挑擔的動作就是一幅極美的“三道彎”體態(tài)。三道彎是許多民族舞蹈中共有的體態(tài)造型,只不過三道彎略有不同,而黎族舞蹈中的三道彎在于平老師所著《高教舞蹈綜論》一書中評論黎族舞蹈《綠》時就說到,黎族舞蹈特有“擺胯撓足”這一凸顯腰部動作,所以其可稱之為“擺胯三道彎”。
黎族民間舞蹈不論是宗教祭祀類型舞蹈、自娛自樂類型舞蹈還是勞動生產類型舞蹈,都在不斷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屬于自己的表演形式和表現(xiàn)手法,具有獨特的藝術特征和美學特征。只是黎族本身沒有自己的文字,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流失了一部分重要的資料。黎族舞蹈除了以言傳身教為途徑進行傳承之外,黎錦也以特殊的方式傳載著黎族的歷史、傳載著黎族的舞蹈發(fā)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