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鈺
摘要:作為19世紀中期一系列俄國和歐洲歷史的參與者,赫爾岑給我們呈現(xiàn)了不同于教科書的歷史片段和人物。在《往事與隨想》中,他用夾敘夾議的戲諷筆調塑造了一位位形象生動、特色鮮明歐洲流亡者,其中以德國流亡者最為突出。本文總結了德國流亡者的形象特點,分析了赫爾岑在塑造德國流亡者形象時所采取的藝術手法。
關鍵詞:往事與隨想;赫爾岑;德國流亡者
中圖分類號:1046;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2-0049-02
赫爾岑的《,莊事與隨想》是一部思想史,是“歷史在一個人身上的反映”。《往事與隨想》中的“歷史”,既是赫爾岑個人的成長史,也是俄國和歐洲的動蕩史。在這位19世紀中期俄國和歐洲歷史的參與者的筆下,一位位形象生動、特色鮮明的政治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躍然紙上,一幅幅歐洲流亡者的群像如歷目前。在這些歐洲流亡者中,德國流亡者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德國流亡者的形象特點
在1848年革命以后的幾年間,英國曾是大批歐洲流亡者躲避當局鎮(zhèn)壓、逮捕以及監(jiān)禁的主要避難地。在1849-1850年,從巴黎到莫斯科,從布魯塞爾到羅馬,一群幾乎來自整個歐洲大陸的流亡者,來到了霧氣彌漫的倫敦城。他們成份混雜、民族各異,有波蘭人、俄國人、法國人,其中最大的一幫是德國人。赫爾岑對德國流亡者的敘述議散見于整書。在《德國流亡者》一章更是用了整章篇幅來講述德國流亡者。
(一)矛盾
赫爾岑筆下的德國流亡者可以說是矛盾的集合體。他們大多接受德國式的古典教育,學識淵博、滿腹經(jīng)綸,對自然科學卻知之甚少,但顯然他們也并不以此為恥,而是非常自信,覺得“自己在科學水平上遠遠超過其他人”?!翱裢囊靶闹挥性趶姶蟮膶嵙ε浜舷虏拍芡ㄐ袩o阻,可是現(xiàn)在德國沒有這種力量?!庇捎诠诺涫降膶W究教育,缺乏合適的素質教育和審美能力,大多數(shù)的德國人固步自封,很難提出具有意義和實踐性的新觀點。同時,疏懶和不做工的民族特性亦使他們無能也無力在當時的國際政治舞臺上有所作為。提高民族地位的奢望和學究式的世界主義在德國流亡者身上矛盾交織。屢次的失敗、困頓的社會地位、不如意的流亡生活使他們很容易產生對自我不自信。這種自卑和自負的極度不平衡構成了德國流亡者矛盾混雜的性格特色。
赫爾岑筆下的米勒·斯特魯賓鮮明體現(xiàn)了德國流亡者的這一矛盾。他人文學識豐富,對自然科學卻一無所知,對音樂、繪畫都有所研究,卻疏于實踐。他傲慢自負不屑于尋找有收益的工作,卻又沒有能力真正有所作為。于是每天忙忙碌碌卻又無所事事,混跡在富裕的歐洲旅行的俄國人當中。結局顯而易見,這個天真懶惰的浪蕩子最終被英國工業(yè)化的巨輪拋棄在了倫敦的霧靄之中。
(二)狹隘市儈
狹隘和市儈習氣是赫爾岑對德國流亡者頗有微詞的原因之一。在赫爾岑看來,大多數(shù)德國流亡者都是民族主義者。他們雖克服了民族觀點,但其秉持的世界主義中仍蘊含著激烈、固執(zhí)的愛國精神。這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特色加之其無能無為和現(xiàn)實與理想的巨大落差所帶來的自卑感,使一些德國流亡者為了抬高自己,證明自己而不擇手段。自卑感驅使他們在面對其他國家的流亡者時變得敏感多疑,常常惡意中傷。他們對政治舞臺上一切比他們幸運的人,無不百般猜忌。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阿諾爾德·盧格便是其中的一個。政治上的落寞和不如意,流亡者內部的分裂使他整日沉浸于“流言蜚語和說長道短中”,變得滿腹怨氣,言語刻薄。曾經(jīng)的政治理想抱負早已成為空談,對他國流亡分子的抱怨和造謠中傷成為了他生活的常態(tài),充滿了狹隘的市儈習氣。
德國流亡者的狹隘還體現(xiàn)在他們的教育方式和學習方式上面。他們不以知識充實自己、營養(yǎng)自己。只是把知識輾轉相傳,唯一的目的是炫耀自己,娛樂大眾,把知識當作談話資料。米勒·斯特魯賓本受到過良好的教育,人文學識豐富,但他卻并不以此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yǎng),將之付諸于實踐,有所作為,而是靠賣弄學識茍活于富人之間。
(三)極端
極端這一形象特點在德國流亡者身上體現(xiàn)的極為明顯。赫爾岑在概括德國人的性格特點時多次使用“過度”這一程度副詞:“德國人缺乏公認的文明風度,加上不近人情的迂闊作風,過度的不拘行跡,過度的幼稚天真”。由于缺乏合適的教育,他們大多言行粗魯野蠻,傲慢好戰(zhàn)。
德國政治家施特魯奧和海因岑是狂熱的革命家,他們的思想和言行無不體現(xiàn)了這一極端性。施特魯奧是個極端的素食主義者,非常偏執(zhí)固執(zhí)己見。他與赫爾岑討論素食問題,在顯然已經(jīng)毫無理論依據(jù)支撐自己的觀點時,卻仍堅持己見,最后甚至放出“總有一天您會不這么講的”話來。這種極端的固執(zhí),不免顯得幼稚可笑。海因岑宣稱“只要在地球上殺死兩百萬人,革命事業(yè)就會成功”。這一觀點是毫無事實依據(jù)和指導意義的,無不傳遞著偏激的思想。歷史告訴我們,革命事業(yè)的成功離不開流血革命,但毫無意義的流血犧牲并不可能帶來任何成功。
二、德國流亡者的形象塑造
(一)外貌描寫
在《往事與隨想》中,赫爾岑為讀者展示了一群特色鮮明、共性個性并存的德國流亡者。在描寫他們的外貌時,赫爾岑沒有將他們“臉譜化”,而是在忠于真實的基礎上,添加了明顯的感情傾向和判斷。
在描寫手法上,赫爾岑常用白描式的人物外貌描寫手法。白描手法是指采用最簡練的筆墨勾勒出人物形象。比如,赫爾岑用了不少筆墨來描繪德國革命家施特魯奧的外貌特點?!皠傄銏詫嵉那邦~”表明了他的堅定、自我;“安詳?shù)哪抗狻北砻魉惺鲁练€(wěn),這在作者講述他與施特魯奧爭論時施特魯奧的態(tài)度上得到了證明;而“蓬亂的大胡子,有些花白的頭發(fā),以及那整個高大的身材”則體現(xiàn)了其狂熱革命者的形象。
(二)行為描寫
《往事與隨想》中的行為舉止刻畫在人物塑造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讀者對人物的了解最初往往都是通過他們的行為方式。有研究者將人物的行為分為“習慣性行為”和“一次性行為”?!傲晳T性行為”多次發(fā)生,揭示人物個性的靜態(tài)特征。“一次性行為”常具有動態(tài)性意義,這類行為未必揭示人物相對穩(wěn)定的性情,但它們往往富于戲劇性,突出人物的主要特點,更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塑造人物形象時,赫爾岑多采用“習慣性行為”和“一次性行為”相結合的方式,注重人物的獨特性,使人物形象更加飽滿、生動真實。“氣喘吁吁地走進屋子,朝沙發(fā)上一躺”“走進了斯坦利酒家的文學沙龍,在那兒開懷暢飲”“不是忘了眼鏡,就是忘了手帕”這些片段式的習慣性行為形象地塑造了米勒·斯特魯賓碌碌無為的懶漢形象?!皝G失望遠鏡”“到赫爾岑家做客時的粗魯無禮”這些“一次性行為”的描寫,又凸顯了他粗魯天真,有失風度的特點,讓人印象深刻。即便人物的特性可能遺忘,我們對其獨特性的感覺也很難褪去。
三、結語
《往事與隨想》是赫爾岑的回憶錄編年史,它展示了19世紀中期俄羅斯文學史上前所未有的俄羅斯和歐洲生活的全景。赫爾岑是位偉大的人物塑造者,在赫爾岑筆下我們得以看到當時社會背景下形形色色的個體。研究流亡者中的德國流亡者形象,對于研究德國思想史和19世紀中期的歐洲歷史,對于理解赫爾岑的思想和當時俄國人對待德國人的態(tài)度,都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