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筱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21-0240-01
高建群以《最后一個匈奴》奠定了其實力派作家的位置,并引發(fā)中國文壇“陜軍東征”的現象。作者在這部作品中體現出了很濃厚的尋根意識,想對于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發(fā)生之謎、生存之迷、存在之謎進行深入的剖析,這種剖析,又集中的體現在本書的主人公——楊作新的成長歷程中,從楊作新的心路歷程來看,他也是不斷的走在尋找真理與信仰的路上,希冀尋找到生命的支點,建設起心靈的棲息地,完成一個自我修行的過程。于是,在革命的歷程中需要犧牲他自己的時候,他就自覺自愿的把自己獻上了犧牲的祭壇,并且無怨無悔,坦蕩從容,從而,找到了心的歸宿。
還是先從楊作新的入獄說起吧!中央紅軍接受了膚施城以后,楊作新成為了陜北紅軍中的重要人物,隨后發(fā)生了周恩來的勞山遇險案,在立案偵查的過程中,卻把楊作新作為主要的懷疑對象,原因有二:其一,在東征結束后,陜北紅軍一部渡黃河回根據地時,中央紅軍的特派員卻不準一只船只過河,導致一百多人的部隊,被閻錫山部隊圍堵,只剩五人生還,而紅軍一部就是當時楊作新在后九天收編的武裝,楊作新不免發(fā)發(fā)牢騷。其二,中央紅軍對被整編的陜北紅軍不夠信任,紅軍內部出現了一些矛盾,對此,楊作新的態(tài)度不夠明朗。而當時的共產黨需要盡快的統一思想,樹立權威,于是制造了一個借口,將楊作新關押起來,不聞不問的關押了一年的時間后,他經過反復的思考,認識到:對于他的不殺不放都是黨的策略,于是,他認了??僧斔罱K平靜下來的時候,卻發(fā)生了黑白氏為救他而劫獄的事件,他為了不被劫走,撞壁自殺。他為什么非死不可呢?因為共產黨的信仰已經植根于他的內心:他不能背叛信仰,就意味著他不能背叛共產黨,于是,他坦然赴死。他的死或許令讀者很窩心,但作為楊作新本人,雖壯志未遂,卻走的非常安心和坦然,我們不妨看看他在獄中的思考吧!在被關押三個月后,“他才意識到這不僅僅是場誤會,這樁事情的背后,有著更為復雜和深刻的背景”“在形成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權利機構時,毛澤東的權威性受到了挑戰(zhàn),在武裝力量形成一個統一的序列的時候,他的內部出現了離心力”至此,他認為,關押他是正確的“只有這樣,一個好的局面才能形成,革命才會以最小的損失,健康前行。”在他心中,他的死可以換來革命的健康前行,為革命而死,那是他的使命,所以他是安心的,沒有抱怨,沒有憤怒。因為“共產主義是人類在尋找最合理的社會秩序和生存環(huán)境的斗爭中,一次偉大而豪邁的嘗試和實踐”,他對于共產主義為什么有如此堅定的信念呢?那就讓我們循著他的生命軌跡再走一遍吧!
楊作新在膚施中學時,大革命在膚施城表現的非?;钴S,膚施中學的校長杜先生就是一個共產黨員,于是,楊作新很快也入了黨。當共產黨遭到了國民黨的殘酷鎮(zhèn)壓時,他僥幸逃脫,但杜先生的死卻完成了他對于共產主義的啟蒙,當他冒著生命危險去看被捆在城門洞邊的杜先生時,“那眼神中,顯示一種對信念的執(zhí)著和人格的崇高,好像說,你們可以殺死我,但是殺死不了我的信念。你們可以打到我的身體,但是打到不了我的思想。”他被深深的震撼,他對自己說:“不管這個共產主義運動,將來的前景如何,命運如何,勝利或者失敗,短暫的風行或者垂之久遠,那些在這個過程中,為之奮斗過的人們,可歌可泣的事情,它永遠值得紀念,它有資格寫進人類那些最輝煌的最重要的一頁中,它是人類在尋找最合理的社會秩序和生存環(huán)境中,一次偉大的嘗試?!边@一刻,他的人生理念基本奠定,共產主義就是照亮他前進道路上的明燈。
隨后,他輾轉投到了謝子長的麾下,缺乏武裝力量的紅軍游擊隊,想要收編當地的一些武裝力量,與后九天的黑大頭有一面之緣的楊作新被排前往,楊作新在后九天宣揚他的革命理念,收編了黑大頭的部隊,在后九天的工作中,他開始將自己的思想運用于實踐中。回到紅軍游擊隊駐地,因為膚施城地下黨組織遭到破壞,組織又派他到一個鎮(zhèn)上以小學校長的名義,重建中共膚施地下支部,在這里,他一邊教學一邊從事地下黨活動,他的思想進一步成熟起來,他認為“他所從事的事業(yè),是為了在未來的某一天,讓千千萬萬父親這樣的人能過上好日子,”此時,他的信仰已經非常實在了,那就是,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毛澤東領導的長征隊伍來到了吳起鎮(zhèn),楊作新與毛澤東進行過一次深談,第一次見到毛澤東后,“他便對這個非凡的人物,產生了深深的敬意”,他也認識到:“只有他具有這種凝聚力和號召力”,“一場革命,如果不產生出來公認的領袖,將是一盤散沙,……而毛澤東,是群體的代表”。有過一次和偉人交集的機會,楊作新對于毛澤東本人及他所領導的共產黨更加的欽佩與信任,至此,共產主義思想完全植根于他的內心。
走一走楊作新的生命軌跡,我們就很容易理解,一種信念,就如一顆種子,一旦在一個人身上扎根,它就會長成參天的大樹,根深葉茂;一種使命,就如一粒水滴,一旦流進心海,它就會匯成奔騰的江河,源源不斷。楊作新變成了高高山上的一抔土,但是,他卻找到了心的歸宿,而且,“獲得性有遺傳的可能性”,他的人生歷程中獲得的一切:智慧、意志、信念、苦難、思考……都會沉淀下來,然后蔭庇后代,照亮未來。